12月8日
晚,读散文为女儿伴睡。随手抽出汪曾祺的《蒲桥集》,读了写沈从文的三篇,分别“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爱国作家沈从文”及“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汪老长于平凡琐事中写真事、真情、真感,把一代天才作家沈从文还原到日常生活中去,于平凡中现其不平凡,实在高也。妻也连赞:写得太好了,人都被他给写活了,像就在眼前一样,亲切又可爱。
然最令人触动还有沈从文教授创作课的方法。汪老说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把他的课叫“创作”或“实习”,他先不教,让学生先写,然后就着学生的作业,给学生写读后感,并写得十分具体,再在课上讲其得失,同时还会“把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似的中外名家作品拿来借给你看”,所以他每次来教室都要夹着一大堆书。如果学生写得好,他会作主并自费邮资把稿子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去发表,稿费寄来,他便亲自给学生送过去。
这等方法、这等心胸、这等耐心、这等境界、这等人品,实在令人起敬啊。
12月9日
一、闲时,读《夜趣斋读书录》,作者序云“读书至乐,有得辄喜,题记跋语于书更是至趣”,这是一项多么“适得其乐”的“馀事”,此书遂成。
此书作者,“不囿已见”,“题材力求广泛,体裁也不拘,或书评、或读后感、或版本考辨、或序跋、或点滴所得,或记事、或借题发挥。”形式多样,不千篇一律,一种程式化,才使得思路大开,自由发挥,正切用书话之要义啊!
二、晚,妻与女儿睡,坐于厅中静读《书与城》,作者陈艳敏。这本书,是对城市的感悟之书,是书与人,人与城的故事。我认为哈尔滨也应有这样一本集子,集一集关于哈尔滨“人与城”故事的精品文章,定会不错。在《书与城》里,提到了写济南的《名家笔下的老济南》,写北京的《北京读本》和《梦回北京》,写台湾的《行走台湾》,还有阿成的《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等。
特别文人和学者写的城市随笔,更是妙手点睛,味道醇正,余味无穷。
且看王安忆的《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对上海的描写,声色并茂,敏感而细腻,体现一位女性作家的非凡功力。比如“昔日的洋房只留下一个名誉了,内中生活是不堪推敲的”;“由于光的细致,这时的可见度相当高,那些外墙表面上,淡黄色的涂料,都被光分析出颗粒状的质地,显出一种毛茸茸的粗糙感”;“不知道的人还说上海的女生婉约,那也是指吴越风气,上海女性是挑吴越中最硬的来的”;“上海这城市在有点上和小说特别相投,那就是世俗性。上海与诗、词、歌、赋都无关,相关的就是小说”;“从口味来看,上海人亦是性情相放,以劳动为本”。
再如陈平原的《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我本南人,有幸北上,居然爱上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当然也就喜欢翻阅相关的文献”,于是感到了责任,“有了城与人,就会有说不完的故事,人文的东西,需要不断却说讲述、解说。”文化的传承也许就是如此,“当我们努力用文字、图片、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述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发延续下去。”
还有这几本书,也值得收藏和阅读:叶兆言的《南京人》、叶曙明的《广州往事》、张玮的《旅行笔记》等。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