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于金店的枪声

文/ 王宝滨、王树元

于金店是松花江北岸的一个小屯子,紧挨滨洲铁路线,隶属于哈尔滨市呼兰区。1946年8月,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的吕正操由哈尔滨乘轻油车(小型燃油机车)去齐齐哈尔开会,行至于金店屯子西头时,与埋伏于此的土匪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吕正操的警卫员傅景春不幸中弹牺牲……

1

吕正操和夫人及孩子1946年在哈尔滨留影(来源《吕正操回忆录》)

政治土匪出没于此

于金店屯位于滨洲线15公里800米处右侧(庙台子—万乐间),现隶属哈尔滨市呼兰区管辖。据当地老人讲,这里原来是松花江北岸的荒草甸子,清朝末年,一个叫于金的呼兰人到这里跑马占荒,由于这里是呼兰通往松花江北岸船口的故道,行人络绎不绝,于是于金便在此开了一家客栈,人称于金店,后来演绎成地名。

旧社会,这里是胡子(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据说这里的胡子,打家劫舍,心狠手毒,曾留下“江北的胡子不开面”的老话。特别是1945年光复后,这一带还出现了“政治土匪”。所谓“政治土匪”,就由国民党先遣军、铁心投靠国民党的胡子、伪满警察、地痞流氓纠集而成,是以推翻新生人民政权为目的的反动武装。他们杀害土改干部和农会积极分子,袭击我民主联军、苏军哨所,抢夺枪支,还公开叫嚣:“是兵无饷,是胡子不抢,专杀八路,只等老将(蒋介石)”,土匪反动气焰十分嚣张。

据《呼兰县志》载,自1945年秋至1946年底,我民主联军和呼兰人民政权对这些土匪给予歼灭性打击,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毙匪193人、活捉157人、收降184人,处决84人;缴获马匹53匹,各类枪支272支,子弹3744发,炮弹200发,取得剿匪战斗的胜利。

 

苏联红军通讯兵遭劫

 

1898年春天,沙俄在于金店屯西铺设了铁路(现滨洲线),于金店屯的人成为最早见到火车的东北农民之一。铁路的出现,使于金店屯人大开眼界,可也给他们带来了祸端。1945年秋天,因土匪抢劫苏军通讯兵的枪,并将苏军通讯兵打死一事,整个屯子险被苏军开炮炸毁。

深秋的一天,苏联红军通讯兵在于金店屯西铁路边抢修电话线,随身携带着“轮盘枪”(苏制波波莎冲锋枪)放在一旁。这时,几个由此路过的胡子看中通讯兵背着的“冲锋枪”,密谋抢走。他们发现一名通讯兵把枪放在地上,爬上电杆整修电话线,便悄悄走到电线杆前,拎起枪撒腿跑向屯子。通讯兵见有人抢枪,一边高声喊叫,一边跳下电线杆追赶。胡子见通讯兵穷追不舍,回身开枪将苏军通讯兵打死。

此事激怒了苏联红军驻哈尔滨最高司令官,次日派重兵乘装甲列车来到于金店屯西道口。苏军把几门迫击炮架在铁路道口上,炮弹上膛,要把整个屯子炸平,于金店村民闻讯乱成一团。紧要关头,于家大少爷慌忙带数人跑到道口。于家大少爷精通俄语,又见过世面。他先向苏军指挥官三鞠躬,然后用流利的俄语解释抢枪、杀人的胡子与本屯百姓无关,还向指挥官讲明“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会说俄语的于家大少爷令苏军指挥官刮目相看,经与身旁参谋商量,认为于家大少爷说得有道理,被打死的通讯兵与百姓无关。于是,命令士兵向空中放了一阵枪炮,然后撤离。

 

吕正操警卫员中弹牺牲

 

1946年8月下旬,吕正操由哈尔滨去齐齐哈尔西满军区布置工作,他们乘坐的轻油车由哈尔滨站出发,当行至于金店屯附近时,突然从铁路下的高粱地里窜出一股土匪,冲着轻油车疯狂射击,密集的子弹穿透车体、击碎车窗玻璃,其中一颗子弹将油箱打漏,轻油车被迫停车。

警卫班长焦士魁和警卫员傅景春等战士奋勇还击,打退了土匪的数次冲锋。为转移敌人的目标,焦士魁带领两三名战士跳下轻油车,跑进铁路旁的高粱。傅景春和战友继续在车上与土匪对射,打得土匪不敢靠前,轻油车司机果断处理故障,并加速继续向前行驶。

2

傅景春烈士与土匪发生枪战的地点(前不远处即于金店屯)

轻油车脱险接近对青山站时,吕正操猛然发现傅景春一动不动的俯首在椅背上,急忙上前察看,发现傅景春已经中弹牺牲。尽管首长和战友们大家呼唤他的名字,他却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傅景春牺牲时,紧握在手里的枪和座位上的毛毯,已被胸口涌出的鲜血染红。

当天下午,焦士魁等人跟随哈尔滨增援的装甲列车来到对青山站。出发前,吕正操让随行人员买来棺木厚葬傅景春烈士。焦士魁和战友在铁路员工的帮助下,怀着沉痛的心情,把傅景春的遗体安葬在滨洲线29公里道口东侧(对青山站南,现改为立交涵洞)。烈士墓距离滨洲铁路线约70米。

傅景春烈士在此长眠了42年,在此期间,每年清明节都有学生和团体来此扫墓。1988年6月,对青山政府,将烈士遗骨被迁至呼兰烈士陵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戎马一生的吕正操将军一直怀念傅景春烈士,他在1987年撰写的《吕正操回忆录》,对傅景春烈士寄以无限的深情。

3

 现哈尔滨市呼兰区烈士陵园

王树元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曾在《人民铁道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铁道报》 、《哈尔滨党史》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联系方式:307174705@qq.com

相关推荐

萧红的8年哈尔滨生活

注:本文首发于《新晚报》2008年12月 上世纪初,哈尔滨文坛上涌现出像萧红、萧军、塞克、裴馨园、罗峰、金剑啸、舒群和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