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契斯恰科夫茶庄,旧址位于今南岗区红军街124号,红军街与建筑街交汇处南侧,汇丰照相馆所在址,二类保护建筑。建筑落成于1912年,由俄罗斯注明设计师尤里·彼得洛维奇·日丹诺夫设计。二层砖石结构,建筑风格折衷主义。
这栋建筑起初为契斯恰科夫茶叶行兼住宅,后来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由复华街(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房管处,现已拆除)迁至此处,由于荷兰侨民较少,馆务事情不多,1922年领事馆撤销,委托英国驻哈领事代行其事。1926年再次恢复馆务但是馆址迁至炮队街45号,1942年关闭。
我国是对俄茶叶贸易的重要输出国。明末清初,晋商开辟了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号称万里“茶路”,当时在“茶路”运输需要骆驼。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反映了那段历史。中东铁路开通后,南方茶商经哈尔滨自然形成了一条经绥芬河、满洲里到俄国的新茶路。在新茶路,茶商运输靠的是火车、轮船。
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在哈对俄茶叶贸易中,俄商契斯恰科夫发挥了很大作用。他在道里尚志大街与西十三道街的交角处建造了俄式风格的小木屋,作为自己的茶叶总店。这座契斯恰科夫茶叶店(现为永安文化用品商店),曾是哈尔滨中国茶叶贸易中心。此外,他还在中央大街一座楼内设有营业场所。另外,契斯恰科夫在绥芬河也经营茶叶,形成了沿中东铁路新茶路的专营线。此外,契斯恰科夫茶叶商行还在双城子以及俄国境内的赤塔等地设立分店18处,并垄断了当时蒙古的茶叶市场,久享“俄罗斯茶王”之名。
(2013年6月,哈尔滨道里西十三道街和尚志大街交汇处,契斯恰科夫茶叶店旧址。)
哈尔滨最早经营茶叶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人在秋林公司设茶叶部。1903年,俄商契斯恰科夫建茶叶商行。1905年,中国人开办天成茶庄,使哈尔滨市的茶叶购销数量不断增长。1905年,经松花江水路输入到哈尔滨埠头的茶叶达35万吨,输出量达43万吨。1908年,傅家甸茶庄发展到5户,全年输入茶叶达72吨。1913年,茶叶输入量增长到600吨以上,输出量上升到1474吨。这时国人开办的茶庄逐渐兴旺起来。国内一些较大茶庄(栈)相继派员来哈尔滨市经销茶叶,有的开展期货交易。1912年,哈尔滨市茶叶输出量上升至508吨,哈尔滨市茶叶销往俄国的品种主要是红茶和砖茶。1918年末到1919年初,哈尔滨市向俄国输出红茶达1.2万余箱。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哈市茶叶输入和输出量大幅度下降。哈市沦陷后,侨居在哈的外国人大批回国,茶叶市场需求量锐减。1934年,契斯恰科夫商行、秋林洋行茶叶部和耶尔则夫洋行红茶销售量减少到225吨。“七七”事变后,哈市茶叶购销量再度大幅度下降。其时,日伪政权为扩大军需,将“砖茶、花香茶、红茶、番茶等全部茶叶均列为“甲号统治品目”,对茶叶的输入、配给、价格等实行严格的统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我国南方茶叶对哈输出量陆续减少,出口基本断绝。到1945年初,在市场上已很少能见到茶叶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茶叶贸易开始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哈尔滨这条新茶路焕发了青春。现哈市有3个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茶店有一千余家,其中安溪铁观音的专营店就达到四五十家,哈市正逐渐成为安溪铁观音销往俄罗斯的一条重要通道。
注:本文部分介绍摘选自黑龙江新闻网《绥芬河“赤查果夫”同哈尔滨“契斯恰科夫”是一家两个城市同一段历史》;新晚报《中俄新茶路的俄商》。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