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追忆人民艺术家张寒晖创作《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

“九一八”事变78年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历史歌曲《松花江上》又一次唤起中华民族对那段痛苦历史的回忆。这首久唱不衰的历史歌曲,凄婉的旋律是对日本侵略者血泪控诉;悲愤的情感曾鼓舞亿万中华儿女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此歌诞生于1936年,创作者是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

人民艺术家张寒晖

人民艺术家张寒晖

1902年5月5日,张寒晖出生在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阳村一个衰败的书香之家。原名张兰璞,后因进行地下斗争改名张寒晖。他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音乐,于1922年至1928年间,三次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求学。此间,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25年10月加入共青团,后转为中共党员。1929年,他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时,因宣传革命思想,被校方解聘。此后,他来往于河北定州城乡与西安民众教育馆之间,从事大众艺术指导和戏剧创作活动。

1931年东北沦陷后,张寒晖投身于抗日救亡文艺宣传活动中。1932年他目睹关内十几万东北军和难民流亡的悲惨情景,激发他的创作念头。1936年夏天,张寒晖应邀去西安二中任教,在北平开往西安的火车上,他遇到众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东北难民。谈到家乡的情况,他们都泪流满面,涕不成声。一位东北姑娘号啕大哭的一幕,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张寒晖到达西安时,适值东北军奉蒋介石之命调驻西安不久,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激愤难抑的东北军官兵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民。在他所教的学生中,还有不少东北军子弟;根据东北特委指示,他还常到东北大学和东北新村做抗日宣传工作,因此结交了很多东北朋友。东北同胞的苦难遭遇和血泪控诉,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点燃了他心中仇恨的怒火。特别是东北同胞发自心底的“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故乡?哪年哪月才能见到那里的爹娘?”的心声,使他的创作愿望更加强烈。

他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幻觉:他独自站在秦皇岛海滨,遥望东北大地,眼前出现辽阔的黑土地,奔流的松花江,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出现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刺刀下的儿童;还有那白发苍苍、望眼欲穿的老人……他夜不能寐,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热泪盈眶。随之,一句句凝聚着血泪的歌词伴随着凄凉、悲伤的旋律从他的胸膛迸发出来::

“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

他顾不得擦去面颊上的泪水,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就初稿,稍事修改,一首如泣如诉、激励亿万中华儿女抗日救亡的著名歌曲诞生了!

张寒晖先在二中学生中教唱,悲壮的歌声立即吸引了学校四周的民众和行人,教园内外聚集起上千听众。歌曲引起强烈的反响,特别在东北军官兵、学生及难民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当唱到“爹娘啊, 爹娘啊”一句时,众人竟呜咽痛哭。一时间,此歌传遍整个西安古城。在西安东北军秘密工作的中共党员孙志远和王林,马上将这首歌简谱寄给北平党组织负责人黄敬。迅即,《松花江上》的歌声唱响整个北平……

1936年12月11日,蒋介石抵达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率东北军和西北军剿共。临潼请愿学生唱着这首歌劝阻张学良起兵抗日,张学良惊闻此曲,感慨顿生热泪盈眶。次日,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

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讲演时,曾激动地说:“‘九一八’事变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学生一再地飘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

《松花江上》传遍整个中国,点燃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1938年7月7日晚,武汉市民高举火把在长江边举行抗战周年活动,十几万人自发唱起这首歌,巨大的声浪震撼夜空,汇成一曲人间罕见的、凝聚着血和泪的感情交响曲,显示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誓死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2年4月,张寒晖奔赴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深入生活,创作出《军民大生产》等著名歌曲。由于他长期操劳过度,肺病复发,于1946年3于11日病逝于延安,终年44岁。他的遗骨被安葬在延安宝塔山南麓。1960年中共河北省委在他的家乡兴建了“人民艺术家张寒晖纪念馆”;2002年,在纪念他百年诞辰之际,西安市政府在陕西师大附中校园为他树立了一尊雕像。

值得一提的是,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和《军民大生产》,1964年同时被收录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

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剧照

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剧照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