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最早的啤酒厂创建于1900年2月4日,由俄商乌卢布列夫斯基在今哈市南岗区花园街头处开办,名为“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年产啤酒三四十万瓶,这是中国的第一家啤酒厂。
(建于1900年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
(日伪时期广告上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
以后又有捷克人、德国人相继兴建了几个小啤酒厂,分布于哈市。当时,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年生产能力为300吨,该厂1905年兼并了哈盖迈耶尔·留杰尔曼啤酒厂。1908年,该厂转由俄人乌瓦洛夫经营,改厂名为“谷罗里亚啤酒厂”。1932年又转由捷克人加夫列克和中国人李竹臣共营,改厂名为“哈尔滨啤酒厂”。不久又转由耶·普鲁卢娃(加夫列克夫人,俄籍)和李竹臣共营。当时年生产能力达1200吨,啤酒商标为俄文“哈尔滨牌”,大量产品为木桶装生啤酒,瓶装熟啤酒量小,且酒质差,保存期短。主要销售对象为哈尔滨当地及中东铁路沿线城镇中的外籍人及部分中国人。从1900年到1935年,哈尔滨先后有8家啤酒厂,后来都合并到了哈尔滨啤酒厂。
(1938年,哈尔滨麦酒股份有限公司香坊工场。)
1932年日本入侵哈尔滨后,哈尔滨的啤酒业被日本人垄断。先是1934年日本人池旧长康在哈尔滨成立“大满洲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后是1936年4月在东京的“大日本麦酒公司”,在哈尔滨成立“哈尔滨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麦酒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所设在道里买卖街139号),由日本人高桥真男任董事长。公司一成立就将“大满洲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吞并,并在香坊投资70万建啤酒厂(哈尔滨麦酒株式会社香坊工场(为其第一工场))。翌年工厂正式投产,年产量10万箱啤酒,定名为“哈尔滨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香坊工厂”,这个新厂便是现在的哈尔滨啤酒厂址(香坊区油坊街20号)。
(哈啤的商标和上面的老建筑,唯一的区别就是两个烟囱的位置相反。)
当时产品是11.5度“哈尔滨啤”(日文商标)瓶装啤酒。同时也生产用木桶装的生啤酒供应市场。产品上市后,对市场冲击很大,如当时的“哈尔滨牌”(俄文商标)和“德国黑啤酒”受到较大影响,迫使其它啤酒厂家有的停产关闭,有的并入香坊啤酒厂。
(1937年哈尔滨啤酒节)
1945年日本投降后,香坊啤酒厂工人为防止日伪破坏,自发地组织了护厂队,苏军也派一队骑兵进驻工厂,工厂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交给“秋林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改厂名为“秋林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啤酒工厂”。大批苏方管理人员、酒师和工人进厂,产品亦改名为“红星牌”,生啤酒木桶上印有“红星”标记。
解放以后,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哈尔滨啤酒厂收为国有,改厂名为“哈尔滨市实业总公司啤酒工厂”,后定名为“哈尔滨啤酒厂”。1956年,仅有的前进啤酒厂(原名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与哈尔滨啤酒厂合并,厂名仍为“哈尔滨啤酒厂”。从此至80年代初,是哈尔滨啤酒厂独家生产和供应哈市啤酒市场的历史时期,所生产的11度“哈尔滨牌”啤酒一直延续到现在,人们习惯称“哈尔滨白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工厂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几经改扩建至1990年,工厂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成为全国大型啤酒企业之一。1994年,工厂完成啤酒产量13万吨,1995年完成啤酒产量15万吨,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工厂拥有职工1454人,有制麦、啤酒酿造、包装等8个生产车间,有与外商合资合作建立的“太嘉利鲜啤酒有限公司”(生产扎啤酒)和“哈尔滨啤酒加工有限公司”(生产355毫升哈尔滨牌啤酒),还有一个年产能力5000吨饮料的饮料分厂。工厂拥有从国外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啤酒生产、检测设备,其中HNK啤酒包装自动线,全自动电脑控制小型制麦、制酒设备、SCABA全自动分析检测仪器,在5分钟内完成全部检测程序。现有“哈尔滨牌”和“太阳岛牌”两大系列产品及“绿宝”系列饮料。其中11度“哈尔滨牌”啤酒和12度“太阳岛牌”啤酒被列为中国轻工业部及黑龙江省优质产品、中国公认名牌、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免检产品、哈市十大名牌产品。
注:文字介绍摘选自百度百科-《哈尔滨啤酒厂》和其他网络简介。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