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世界地图,目视从欧洲乌克兰黑海岸敖德萨港,绕道俄国远东海参崴港,再经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到哈尔滨,您会由衷惊叹,路线跨越欧亚两大洲,行程万里风光旖旎,堪称一条绝妙的旅游路线(见图1)。您可曾知道,百年前松花江“老江桥”的钢梁,正是通过这条“旅游路线”到达哈尔滨的。
据《哈尔滨铁路局志》介绍,中东铁路的咽喉,松花江上第一座铁路桥梁“老江桥”,全长1027.2米,19孔钢梁由波兰华沙铁工厂制造的。其中76.8米曲弦下承桁梁8孔(南岸侧),33.54米上承桁梁11孔(北岸侧)。当时,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通车,建桥钢梁及中东铁路建设其它器材,均依靠水上运输,俄国向美国、比利时等国租赁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组成庞大的水上运输船队,承担水上运输任务。中东铁路建设器材运输任务。“老江桥”钢梁出厂时为散件,先由火车运到敖德萨港,再经水陆运抵哈尔滨建桥工地,现场组装架设。
敖德萨港是当时俄国乌克兰最大港口,位于乌克兰南部,濒临黑海西北侧(见图2)。满载千余吨钢梁的巨轮启航后,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平稳驶过苏伊士运河(见图3),出苏伊士湾进入浩瀚的红海(见图4)。经过碧波万顷的印度洋(见图5),过马六甲海峡转向东,进入烟波浩渺的南中国海。穿越风光秀丽的台湾海峡(见图6)、中国东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乘风破浪到达俄国远东海港海参崴。
海参崴,俄语符拉迪沃斯托克(征服东方之意),俄国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西伯利亚大铁路终点,位于俄中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素有天然良港之称(见图7)。
钢梁散件在海参崴港倒装火车,至乌苏里江右岸的伊曼站,再倒装驳船。货轮推着满载钢梁的驳船,沿中俄界河乌苏里江北上(见图8),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进入中俄界河黑龙江(见图9)。货轮开足马力,逆黑龙江而上,进入中国内河松花江(图10)。然后,一路向西逆流抵达哈尔滨。钢梁从欧洲黑海岸敖德萨启程,到亚洲松花江畔的哈尔滨行,历时70余天,行程约2万公里,创造世界铁路桥梁运输史上的奇迹!
关于钢梁抵达哈尔滨的卸船地点,《哈尔滨—俄罗斯人理想的城市》(俄克拉金著)一书有所介绍:“1899年秋,大批驳船满载大桥建筑材料运抵哈尔滨。工程指挥部决定将这些物资卸在对岸船坞存放。这地方叫官营船坞,距修建的大桥左岸很近,只偏下游一点,所有的建筑材料、工作人员也都安置在这里临时的工棚中”。
文中“官营船坞”,即现松花江北岸哈尔滨北方船舶公司船坞水域;“建桥工程指挥部”位址,即现“老江桥”道外侧江边附近,当时被沙俄称之为“大桥村”。同时,这个“建桥工程指挥部”还负责大桥南北两岸路基(引桥)的土方工程。
“老江桥”于1900年5月17日开工。由此可见,在“老江桥”开工之前,沙俄已陆续将大桥钢梁散件,通过水陆运抵哈尔滨建桥工地。据《中国铁路桥梁史》介绍,“老江桥”钢梁架设组装,于1900年冬季进行。沙俄利用松花江封江期,在冰上搭建脚手架,架设长梯组装架设钢梁(见图11、图12)。钢梁各部须用铆钉连接,施工人员现场支焦炭炉,将烧红的铆钉抛向空中的铆固者,迅速将烧红的铆钉穿进螺孔,趁热用风枪或大锤将铆钉铆固。
“老江桥”昔日的旧梁已被更换掉。据《中国铁路桥梁史》载,1914年,8孔曲弦下承桁梁开始出现裂纹,列车限速运行。1930年经苏联人民交通委员会专家鉴定(中苏共管期间),系钢梁材质含氧化铁和含磷过高,加上现场组装工艺不良所致。1963年,裂纹多达1500条,危及行车安全。经铁道部研究决定,由东北铁路工程局对8孔曲弦下承桁梁进行更换。
1962年9月1日开工,1963年8月30日竣工。8孔新梁中,6孔利用嫩江桥备用梁,2孔由山海关桥梁厂新制。同时,应哈尔滨市请求,在大桥两侧增设1.2米宽人行通道。1971年4月至1972年年2月,哈尔滨铁路局采用国产33.48米上承桁梁,更换掉大桥北侧11孔旧梁。至此,沙俄时期的旧梁全部被淘汰,“老江桥”钢梁脱胎换骨(见图14)。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老江桥”钢梁生产厂家还有另一版本。据《中国铁路桥梁史》显示:“老江桥”8孔76.8米曲弦下承桁梁,是由比利时多泳工厂制造的;11孔33.54米上承桁梁,是由俄国制造的。但经笔者考证,这批钢梁无论由何国制造,都要在乌克兰黑海敖德萨装船,绕道俄国海参崴运抵哈尔滨。
历史总在跟人类开玩笑。谁能料到,曾为中东铁路、新中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老江桥”,今天会成为令人瞩目的“观赏桥”。试想,如将当年钢梁万里行程辟为一条旅游路线,游客从万里之遥的敖德萨港启程,绕道海参崴,再经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到达哈尔滨,饱览沿途欧亚风光,故道重游赏“老江桥”,或许备受欢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