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彼得洛维奇·日丹诺夫 Ю́рий Петрович Жданов
(1877年11月21日~1940年12月19日)
1903年,刚刚毕业的日丹诺夫在沙俄首都圣彼得堡登上了东行的列车,车票目的地是远在东方的一个新兴城市——哈尔滨。时年26岁的日丹诺夫怀着对建筑的梦想,像一粒饱满的种子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飘落在哈尔滨的土地上,并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他的一生将注定和这个城市联系在一起,生前死后都不能分开。
1877年11月21日出生在俄罗斯帝国的叶卡捷琳诺达(今 克拉斯诺达尔)的建筑师尤利·彼得洛维奇·日丹诺夫,他于1903年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民用工程师学院(今天的圣彼得堡国立建筑工程大学)后来到哈尔滨从事建筑技术的工作。这位来自俄罗斯的犹太裔人,擅长灵活运用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元素进行设计,凭借精明与开放式的设计风格,为哈尔滨设计出大量精美的楼房。在哈尔滨现存的近代建筑和保护建筑中,他设计的建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从1921年到1931年,他先后在哈尔滨市担任建设委员会主任和市政局总工程师。而就是这10年间,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在哈尔滨居住了37年,有35年从事工程设计和行政领导工作。日丹诺夫奠定了哈尔滨建筑基调,直至死后的70余年之后依旧还在影响着这座城市。日丹诺夫对哈尔滨城市建设的重大贡献,根据现有资料,首要的是他规划了哈尔滨市南岗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南岗大直街、中心广场、街坊以及南北走向的主干道,都是他在100年前规划的。哈尔滨这个新建区的规划无疑是它建设的基本蓝图及长期发展的基础,必将直接影响它长久的建设前景。事隔100余年,现在看这个区的规划仍不失为成功的实例,颇有分析研究借鉴的价值。
上个世纪初,日丹诺夫作为一名建筑师,在哈尔滨完成了许多重要工程的建筑设计。直到今天,我们仍能见到的尚存有10余处。其中有:
市立公园小学校
位于哈尔滨道里的原市立公园小学校,今为兆麟小学,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建成于1922~1923年间。兆麟小学老教学楼建筑风格很独特,主校舍是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非常典雅、华丽。整幢楼的平面为矩形与圆形结合,主入口处设有门廊和宽敞的台阶,门廊拱柱线条流畅,双折坡檐装有盔形穹顶,显得美轮美奂。
基德尔斯基宅邸
基德尔斯基宅邸建造于1914年,是犹太商人斯基德尔斯基的私人住宅。它与相邻的葛瓦里斯基及一样,是一座别墅样式的花园建筑。只是主体建筑风格各异。这座小楼带有新古典主义 建筑特征,建筑立面非常完美的体现了洗炼和严肃这两种风格。有人把建筑比作音乐,在此你会充分感悟到,那种重复和变化的统一,组成了音乐的旋律,构成了建筑的和谐。建筑柱式由古希腊的爱奥尼亚 柱式变化而来,采用带有露台的门道,使建筑物中间凹进,两侧带有山花的墙体突出,墙体立面对称设有凸窗,窗角带有柱式装饰,优化了室内采光性能,也使整个建筑更具有立体感。其内部设施也十分豪华,辟有100平方米的舞厅。这是一座借鉴古希腊建筑一些元素而形成的新型府邸。
东省特区图书馆
位于山街(今 一曼街)的东省特区图书馆旧址始建于1928年,1931年竣工,这所建筑应属于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主入口以典型的古希腊廊柱和山花构成,立面处理是三段式手法。有人说不懂得古希腊的柱式就不会理解古希腊的建筑,因为,在柱式里蕴藏着古希腊的文化内涵和表述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以六为基数的庭柱建筑是古希腊典范的做法,这座建筑采用了6根巨大科林斯柱,其柱头外表具有金属般的质感,由一排排的柔卷的忍冬草叶组成,叶尖略称浑圆,成为建筑最为精彩的部分。比例严谨而统一,形式优美而协调,达到一种令人赞叹的有韵律的和谐。门廊巍峨、廊柱高大、墙壁洁白,整个建筑给人以庄严而雄伟、简洁而明净的厚重之感。这座砖混结构的大楼是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之作,成为哈尔滨公用建筑的佼佼者。
省外办大楼
在果戈里大街上,省外办大楼是这条街上的一个建筑亮点。这栋建筑亦是日丹诺夫的手笔,建于1920年。曾作为日本驻哈尔滨的总领事馆、苏军卫戍区司令部政治部办公处及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这栋建筑以古典主义为基础,融入文艺复兴及及巴洛克风格,科林斯式叠柱门廊及女儿墙与法式穹顶结合,形成浑然一体的精美艺术造型,充满了欧洲情调。
圣母守护教堂
位于东大直街的圣母守护教堂(又称乌克兰教堂、圣母帡幪教堂、巴克洛夫斯卡亚教堂),建于1930年,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在教堂的正中上方,是一个在巨大的拱状穹窿盖下的圆型围墙上等距排列成12个洞花窗口,造型精美的窗棂上镶嵌着的色泽不同、深浅各异的彩色玻璃构成十字架图案,藉以采光。穹窿的圆周坐落在建筑物中层的正方形墙体上,四角各有一座由小穹窿盖的6面体小塔,塔顶各有一个银白色小十字架,与中央大穹窿之上矗立的一具东正教所特有的用两横、一斜、一竖造型的十字架,形成群星拱月之状。
但这个方案最早不是给圣母守护教堂设计的,而是1905年设计圣母安息教堂的未用稿。日丹诺夫没被采用的设计方案,一直保存在中东铁路局的档案室。负责筹备建设教堂的尼古拉·特鲁法诺夫找到日丹诺夫。日丹诺夫不但答应使用这一设计方案,还慨然应允,担任教堂工程的监理。
契斯恰科夫茶庄
契斯恰科夫茶庄位于红军街与建筑街交汇处南侧,落成于1912年,是哈尔滨折衷主义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品。茶庄既有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也兼有哥特式尖券尖顶所营造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栋建筑起初为契斯恰科夫茶叶行兼住宅,后来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由复华街迁至此处。解放后曾作为武装部办公楼使用,目前大楼为商服。
南满铁路哈尔滨事务所
位于南岗的现哈尔滨铁路外经贸公司大楼,建于1925年,是一座巴洛克式二层楼房,砖木结构,原是南满铁路哈尔滨事务所,后改为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现为哈尔滨铁路外经贸公司。建筑为砖混结构,地上二层,半地下室一层。平面呈矩形,立面由通高的壁柱式竖线脚划分成明显的八开间。入口处和正立面南端阳台的开间处,采用变形的爱奥尼壁柱,其上的女儿墙做小山花、断裂式卷券檐口、椭圆窗洞,檐下有复杂的花饰。具有巴洛克建筑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
梅耶洛维奇大楼与圣尼古拉大教堂
梅耶洛维奇大楼
建于1921年,砖木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三层正立面体的严谨结构,法国孟莎式坡顶,透空女儿墙及墙体的砌块式划分都表现出建筑的凝重感。遵循横向五段竖向三层的严谨结构,以古典柱式为建筑主题,半圆形券、厚重墙、圆形穹顶、水平向的厚檐,给人一种统一和条理性。整个建筑追求理性的稳定感。楼体外观细部得到较好的展示,除了外表面外,依然保留了米黄色的墙体,让人联想到过去老街区的风貌。梅耶洛维奇大楼做过医院、药房、秋林公司职工俱乐部、秋林公司中山商场、大明钟表眼镜商店等等,目前是市少年宫。虽然它的使用功能在不断转换,但是不变的是它的建筑艺术风格越老身价越高。在它周围的老房子相续消失的今天,梅耶洛维奇大楼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哈尔滨土耳其清真寺(又称鞑靼清真寺)
土耳其清真寺位于埠头区炮队街58号(今道里区通江街108号)。因最初教徒主要是土耳其人和来自俄国的依特尔人,被俄国称为鞑靼人,所以也把这座清真寺称为鞑靼清真寺。始建于1901年,1906年竣工,主持人哈斯必乌林。1922年为纪念鞑靼人祖先信奉伊斯兰教1000周年,由日丹诺夫进行设计,居住在中国、日本、朝鲜的鞑靼人捐款重建,重建的鞑靼清真寺于1937年10月15日落成。其风格既受拜占庭影响,又继承了阿拉伯传统文化,建筑形式新颖独特。寺主体建筑呈方形,立面对称布局,砖石结构。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通高约30米。五层的塔楼上带有绿色的穹顶,红白相间的墙体,挺拔高耸的宣礼塔以及两侧对衬圆顶,尖券拱形高窗,洋溢着庄严肃穆、宁谧厚重的宗教气氛。
哈尔滨文化协会
哈尔滨文化协会(又称日满文化协会)始建于1933年4月,古典主义仿巴洛克式建筑,从建筑整体风格上来看,它采用了大量的曲线来代替古典建筑喜欢用的直线,凸凹有致的墙面,艾奥尼亚庄重的壁柱,门和主要窗口上装饰着中断式三角楣,整座建筑给人新颖、活泼的感觉。建筑师利用建筑各组成部分间体量和形态的变化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使这座建筑作品产生一种愉悦之美。这座建筑还有一个最大的看点,那就是在屋顶檐上装有古典式女儿墙。日丹诺夫在这里做了对称的处理,由大小山墙和瓶柱构成。居中的山墙面由直线变化为曲线轮廓,在中间饰以椭圆形的浮雕花纹。建筑师还把哥特建筑喜欢用的花束装饰的栏杆柱头,设计在山墙两边,十分精美。
右侧建筑为阿格洛夫洋行大楼
现在的阿格洛夫洋行大楼
阿格洛夫洋行大楼旧址位于中央大街21号。建成于1923年,砖木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原建筑为三层,1951年又加建了第四层。首层为基座层,墙面做仿重石砌筑的横向水平分隔,增加稳定感。二、三层以完整的爱奥尼式巨柱连在一起,墙身线脚凹凸明显,三层顶部檐口出挑大,光影效果强烈,立面阳台造型粗壮有力。建筑体量高大,装饰繁多,富有动感。该建筑曾为美国保险公司、莫斯科大药房、黑龙江省商业厅,现为商服。
哈尔滨文庙
1926年五、六月间,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首倡在“哈尔滨建文庙”,召集各界人士开会,商议建庙规划和筹款,推举14人组成修建文庙工程委员会即成立了“文庙筹备处”,日丹诺夫因在哈尔滨设计多处典型建筑被推举为文庙工程委员会成员,担任建筑总工程师并个人捐款两千大洋。
文庙于1929年11月落成,是哈尔滨唯一的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古建筑群,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和山东曲阜孔庙,也是东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一座孔庙。哈尔滨文庙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南北呈长方形,外有红墙环绕自成一院。院内布局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分划成三进院落。第一院依次为影壁墙、泮池、泮桥、棂星门,两侧各有东西牌楼;第二院依次为五开间的大成门、大成殿,两侧各有石碑,并有东西庑建筑;第三院为崇圣祠,是专门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地方。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常怀生先生曾在《俄国建筑师日丹诺夫与哈尔滨》一文中评价说:“他才华横溢,造诣极深,创作手法娴熟,运用自如,善于以折衷主义手法,运用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元素随心所欲地融汇于一身……日丹诺夫的建筑作品,其数量之多、艺术质量之高,在移民建筑师中无人可比,至今在城市文化构成上仍然占据不可取代的时代标志性地位。他为哈尔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永恒的艺术瑰宝。”
日丹诺夫不单是技艺高超的设计大师,同时还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绅士,他当年的同事和许多俄侨常常这样评价他:“虽然他偶尔很严厉,但他襟怀坦白,冷酷外表之下是一颗宽厚善良的心,随时帮助别人解除痛苦,深受下属的尊敬和爱戴。”但由于积劳成疾患上肾病和糖尿病,日丹诺夫不幸告别人世,终年64岁。
1940年12月19日,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一大早,许多市民不约而同地来到这个教堂,来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优秀工程师送行。如今,安葬在东郊犹太公墓的日丹诺夫,一定是在欣慰地看着这个让他倾尽一生心血的城市。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
常怀生《俄国建筑师日丹诺夫与哈尔滨》
渡桥的blog
哈尔滨市地情网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