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最近这几天,“霁虹桥拆改”方案简直就是刷爆了朋友圈,
在微信上,也在上周日的真人图书馆和《城记》读书会中,
还在各大公众号竞相转发的《再见霁虹桥!哈尔滨人等你涅槃重生》中。。。
要知道,如今的哈尔滨,俄罗斯风情比不过满洲里,俄国游客喜爱程度比不过北戴河,张家口都办起来国际冰雪节和冬奥会了,哈尔滨还有什么是独一无二的了呢?
前几天,李健回家做演讲,给了个答案:“新建的城市哪里都一样,要说有味道的,还是那些老建筑!”(错过了李健演讲活动?在大话哈尔滨微信公众账号回复“李健”,给你当天活动的完整视频~)
于是乎,在大家都要对霁虹桥说bye-bye的时候,生来倔强的大话君有些不同的看法:霁虹桥会”再见“么?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呢!
且看:
话说到这儿,您是不是对”历史建筑“、”保护建筑“、”不可移动文物“等等”弄蒙圈了“呢?
霁虹桥为何能成为“国保”?
注意,这里说的是“国保”,不是“国宝”,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哈尔滨同等级别的“国保”单位还有圣索菲亚教堂、颐园街1号建筑、哈尔滨文庙、亚沟石刻、省博物馆莫斯科商场旧址、阿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和七三一遗址等,2012年新加入“国保”的建筑包括:哈尔滨犹太人旧址群、中东铁路建筑群、王勃子山遗址群、马迭尔宾馆、庆华古山寨遗址、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伪满哈尔滨警察厅旧址等。其中霁虹桥就属于“中东铁路建筑群”中的意愿。
想成为“国保”可不易,需要满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三个方面的要求。那么,霁虹桥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哪些特色呢?
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研究中心主任毕丛良介绍,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增加,对提升哈尔滨城市内涵、城市品位,拉动旅游文化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列入国家保护范畴的文物单位,每年都将获得国家专项保护维修资金,同时保护更加严格,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擅自对其“动土”,“动土”必须上报国家批准。
历史价值
霁虹桥,民国年间与中央大街、哈尔滨火车站、铁路局办公楼、游艇俱乐部(现铁路江上俱乐部)、圣尼古拉、大教堂、许公碑、遁园组成“哈尔滨八景”,是哈尔滨最著名的人文景观。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东铁路历史研究专家郑琦介绍,中东铁路选址哈尔滨修建铁路中心枢纽站时,在1900年就修建了一座用于车行与人行的木质跨线桥。1926年,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工务部门著名的桥梁结构专家符拉基米尔·安德列耶维奇·巴利设计,建筑师彼得·谢尔盖耶维奇·斯维利多夫施工,这座被命名为“霁虹桥”的钢筋混凝土的跨线桥建成【哈尔滨的第一座跨线立交桥,也有可能是中国第一座同类桥梁,待考证】。巴利对混凝土结构很有研究,今天的俄罗斯建筑师对他的评价也很高。
1926年,中国政府已经在收回中东铁路各项权益的基础上,成立了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属哈尔滨市——即哈尔滨特别市,按今天的理解可以近似于“直辖市”吧。此时的哈尔滨人,意气风发。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为桥题名,他援引了杜牧的《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句中霁虹二字,定名为“霁虹桥”。
未有风雨,何见彩虹!这算是刘哲校长对大桥,对哈尔滨历经风雨之后的深切祝福与期盼!
美学价值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常怀生介绍,霁虹桥的设计者结构师巴利和建筑师斯维利多夫是当时哈工大的教授,这座铁路立交桥是法式风格,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桥上桥下都经过精心设计,方尖碑、飞轮、狮面浮雕等都是精美的艺术品,也很巧妙地解决了立交桥的问题,并且很人性化,步行其上也不觉得吃力。目前国内现存的这种较古老的立交桥极为罕见。
尤其是桥梁的尺度、雕刻艺术,恰好是当代桥梁建设中重新开始重视的桥梁景观课题,以下两张照片由曾一智老师拍摄:
科学价值
郑琦说,这座桥梁在中东铁路沿线无论从艺术风格还是建筑规格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可以触摸的历史”,霁虹桥可以为中东铁路沿线桥梁建设技术水平,甚至法式桥梁建筑的独特艺术风格等研究提供独一无二的素材范本。
不过,看到了这里,您可能觉得,这些什么什么价值,和我有啥关系啊!
先别急,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我们用最功利化的角度来看,发现——保护哈尔滨的历史建筑,哈尔滨没有局外人!
历史建筑保护,你我都不是局外人
审美的意义
“罗辑思维”的老罗,最商业化的一个胖子了,他对”审美“是这样说的:
美,是人靠直觉感知的优化信息,所谓审美,就是靠直觉提取优化信息的能力。人的这种能力,恰好是未来机器一时半会取代不了的。
在这个更多人已经吃饱肚子的时代,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不是最便宜的而是更美的。
能分辨美的人,基本上是会花钱的人,会花钱的才是会赚钱的。
而且,钱赚得多固然好,但不一定提升幸福感。懂得欣赏美的人,能把目标从升职提薪转移到一草一木,转移到阳光下的一座小房子,从这些生活中观察到的细节中获得愉悦。
然而,美需要不断接近和陶冶
如今,貌似所有中国城市都有大量洋房,不知道有多少人每天出入名字中带有”英伦“、”巴黎“范儿的小区,但哈尔滨的老房子和他们都不一样:
哈尔滨历史建筑的经典,在于20世纪初,由沙俄贵族带来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和当时的欧洲同步的!
哈尔滨历史建筑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人类在改善居住条件上的努力,和审美标准与水平。
如今各种新建的建筑,在艺术造诣上超过历史建筑的实在不多见。
哈尔滨人原本拥有”随便在大街上散步都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水平“的机会,这远比去花钱补课要奏效得多。
因为老哈站的造型很美,所以哈站没有了后,有了太阳岛太阳门、安发桥上广告牌、以及哈西辰能溪树庭院小区物业正门等各处可见的老哈站”外形“;尼古拉教堂很美,所以尼古拉教堂没有了后,每年在哈站-三中附近环岛、中山路-花园街路口,总会有尼古拉教堂造型的园艺、冰雪雕塑,还有景区的井盖、各种旅游纪念品。。。
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想,如果它们都还在,能进入到里面去,能触摸到那种历史沧桑沉淀下来的力量,会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智慧的意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国友副教授曾授权大话哈尔滨转载过一篇文章:《中东铁路建筑防灾减灾的设计启示》
李老师从建筑设计的细节,告诉大家,”建筑的智慧“。
中国在梁思成先生之前,是没有建筑师的。尤其是民居,大多只有使用功能。
西方建筑数百年的沉淀,他们已经比较清楚各种构件的尺寸,比如台阶的高度、道路路缘石的高度与大小,以及建筑的墙体厚度、建筑造型与颜色……这些小细节都会对人的居住条件和感受有影响。这些”智慧经验“,没有哪本书里详尽罗列,哈尔滨大街小巷的老建筑就是教科书。
然而问题是,我们还没开始”读书“,”书“就没了。
更高生活质量的意义
读书会中,关老师提出的这个思考角度,令人眼前一新。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是怎样的?
街道不必很宽敞,欧洲人采用”棋盘式“格局,以广场为中心,把生活与工作、教育、商业等区域均衡分布,而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家住哈西、群力,工作在开发区。。于是,每天在路上那么久,那么多的碳排放,真心不用指望雾霾何时休了。。。
一座好的人居建筑是怎样的?
好的建筑一定是最让人舒服的建筑。许多中年哈尔滨人的回忆,儿时的房子,屋子里都是实木地板,有的走廊还有实木墙裙,棚顶有精美雕花;层高超过三米,墙的厚度有的能达到70cm,夏天再热,进屋里来自然凉,冬天再冷也不需要烧太多的煤就可以保暖。走出去,路边有时候还会见到花园洋房。。。
而如今我们的生活体验,却是很多的人、拥挤的道路、比室外雾霾更厉害的家装辐射与甲醛污染……
老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现成的,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经验,并在自己买房装修过程中,借鉴这种经验,甚至有所创新。
因此,对于一个对生活留心的人,每座历史建筑都是一座宝藏。
“拆改”PK“保护”纷争何时休,并非“必拆不可”
在“发展”面前, 历史建筑必须让步?常见的说法无非以下三种:
危桥之说
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贾英哲在《略论哈尔滨霁虹桥的保护》一文中提出:
市政管理部门自 1986、1997、2004、2006 年对霁虹桥进行过四次检测和论证,发现该桥结构性损伤严重,桥身已经多处破损。桥身两侧分别有 12个桥梁,其中东侧已有 10 个桥梁严重破损。大部分桥墩靠近地面部分露出里面粗大的钢筋。由于桥面向西移位,该桥的桥梁已死死地顶住桥台,使桥台外移,而且桥台已出现沉降,就连桥台上方的桥头堡也已经向外倾斜,很容易造成交通安全隐患。2004年,东北林业大学的桥梁检测机构监测后确定霁虹桥为危桥。同年,交通部门限制了 12 吨以上的车辆在该桥通行。
曾一智老师在2014年初曾在《霁虹桥必须依法保护》一文中指出:
哈工大的桥梁建筑专家早就说过,霁虹桥是否是危桥,需要全面的鉴定,即便是危桥也可以加固。更何况,危桥并不是拆除霁虹桥的理由,高铁才是真正的理由。仅仅是由于霁虹桥的桥洞高度低于高铁标准高度几十公分。几年前,专家已经提出了关于依法原状保护霁虹桥的多种方案,如下挖路基,绕行王万线,在霁虹桥旁建新桥等等,其中绕行王万线不仅可以依法保护文物,还可避免高铁长距离穿越市区带来的种种麻烦。这些建议甚至得到上述各级领导批示,但就是不管用。
交通拥堵之说
关于霁虹桥路段的交通量,可参考刘莹的硕士论文《大型改建项目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其中对于霁虹桥路段现状的主要观点为:
区域交通性干道红军街、大直街、果戈里大街等高峰小时饱和度较大。而对于爱建新区,现状道路建设条件好,通行能力大,饱和度较低。
现状霁虹桥高峰小时交通量近 8000pcu,V/C 0.91,桥上流量接近于饱和状态,可见霁虹桥已经成为一条交通瓶颈路段。
调查知霁虹桥交通压力大,更多表现在前后几个路口高峰小时饱和度均较高,经纬街-尚志大街 V/C 为 0.87,经纬街-兆麟街 V/C 为 0.83。
如果把霁虹桥封闭,根据仿真软件计算得到的,其他道路分担霁虹桥交通量的比例如下表:
的确是对交通影响较大,但就算是把霁虹桥加宽桥面,能满足现有交通量要求了,那这个位置因为地处咽喉,从南岗去往道里的大量车流往往是堵在尚志大街和经纬街,导致霁虹桥上的车辆随之车行缓慢。
增宽了桥面,霁虹桥上的车辆更多了,可能出现的结果是:霁虹桥比现在更堵了!
《文物法驾到》,你们都别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
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将保护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
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按照法律规定,要么经过国务院批准,把霁虹桥”连根拔起“,整体转移到别的地方,而且转移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改动。而大桥和建筑不同,不能采取安达火车站类似的迁移方案。于是,依照法律,也就只能原址、原状保留,任何破坏文物原状的改扩建方案都属违法。
到这里,争论可以告一段落了。
如何成为一座伟大的城市,看罗马是怎么做的
上面的照片,是意大利罗马的法布里乔桥(Ponte Fabricio),建于公元前62年。
公元前62年!它的寿命可是2015+62=2077岁了
却在如今仍在使用!
记得曾听人说,去欧洲,看到他们的建筑和城市,听他们讲他们的故事,甚至可以精确到有哪位耳熟能详的将军曾站在这个大厅的哪个位置上授勋。浪漫之都巴黎,有那么多的百年咖啡馆,有那么多的大文豪大艺术家曾坐在哪把椅子上喝咖啡……
随着岁月的积淀,他们越来越厚重,越来越值得尊重。
就像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中年大叔,从脸上的几道鱼尾纹里散发出来的魅力有多大威力?大家都懂得。
如今我们正在渐渐失去的,恰好是哈尔滨的魅力。
我们能做什么?
先来看看在周末话题 | 尼古拉教堂、霁虹桥…,复建?“改造”?拆除?之我见活动中,大家都是怎样的观点:
@Tigre
如果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对历史和文化的真正的尊重,一切只顾眼前利益和个人政绩,那只会一次次的重蹈覆辙
@UP
霁虹桥拆改已成必然,既然已多方论证,我们也不应纠结于文化历史价值来阻止或是唱反调。怎么记住留住这段历史,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霁虹桥,为哈尔滨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已无可避免地成为哈尔滨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对于她的离去,我觉得每一个生活在哈尔滨的人,在哈尔滨生活过的人都应该为她默哀,应该以这座城市的名义为她默哀,为她立碑。设立城市纪念日,纪念碑,纪念公园,我觉得也不为过。在是一种纪念,不在也是一种纪念。同理,我认为圣尼古拉大教堂,既然已经不再,我们就应该以“不在”的方式,纪念她辉煌的“存在”过。
@滨哥
应该在原地复建尼古拉教堂,我家就住在附近。在我十岁的时候亲临目睹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小将们把她给摧毁了。想想真是让人痛心啊!只有在电影(赵一曼)里能看到她的影子了……
@陈酿新茶
该拆的不拆,该建的不建。
@南瓜
复建没有任何意义 历史之所以有魅力,恰恰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神秘感,请不要再破坏我们的文明了,但感觉市政府还是会复建。我对家乡已不报任何幻想
@广博
个人认为历史建筑具有其不可改变的独特性。对于现存的历史建筑原物,应坚持原物原址保护,坚决反对毁旧盖新的“复建”保护!而对于因历史原因已经被毁坏的历史建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复建的好,建筑总是无辜的,有罪的是毁建的人。复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以实际行动承认并尽量弥补过去的错误,给后人留下对历史建筑以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也是1990年代又复建的,复建后的建筑对于其建筑特点本身和所具有的象征纪念意义并无太大影响。。
@阿璨 . 画中人 . 乐未央.松江月下.无穷大.寡淡.喵★
显存的好好保护不要再拆毁了,无存的如尼古拉地标类建筑可以复建一下以为纪念
@踏遍青山
“在世界范围内,复建并不是件新鲜事,因为复建与改建是不一样的,事实上的永定门是在完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进行的,它并没有改变历史。”历史上不少文物建筑也有复建的先例,比如黄鹤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历史上屡毁屡建,各时代所见黄鹤楼造型大小也是各不相同。而唯一留下照片的,是晚清同治年间重修的一座木结构黄鹤楼。
@琴心剑胆
静观其变,顺势而为吧。因为我们实在是身微言轻。在追求经济,文化弱势的今天,对这座城市造成的破坏远大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花园街区是已经消失的,滨北桥,老道外是最终要消失的。趋势有时候无法改变。
@女皇
保护所剩不多的文物吧,我也是很支持复建的,至少可以让热爱历史的后人知道曾经有过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尘微印象
我跪求不要再拆除以前的老建筑了,哪怕让它们自己倒了,我也不想让它们被挖掘机拆了,每次看到拆除满满的文化寄存的老建筑我的心都在滴血
@立群
复建没有保护有意义!!!
@泥泥
霁虹桥的改造和哈站重建我不多说什么了,但是关于尼古拉的重建我觉得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啊,首先那个地理位置已经不是100年前甚至文革时期的样子了,那里是商圈,交通肯定受阻,建教堂不现实。其次,建成了是做教堂使用还是博物馆性质呢?或者就是个摆设?增加旅游景点不用这样牵强吧。再次,伏尔加庄园已经有一个1:1比例的尼古拉教堂复制品,再弄一个是不是失去意义,而且古建筑的复建很假,弄巧成拙。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看了上面朋友们的留言,大话君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作为一名市民、公民,保护历史建筑,是保护人类文明,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更是保护我们后代人获得更多幸福感与荣誉感的机会。
我们能做的有很多,比如宣传真正美好的审美价值观;比如多去历史建筑那里走一走,涨涨“人气”;再比如本文开头处,曾老师微博中提到的举报电话……
霁虹桥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它的唯一性与特殊性,有这么多的专家学者守护它,有国法保护它。更多的,那些没有“文物”身份的老建筑,则需要我们给予同样级别的关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