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中东铁路南支线临时通车,并在双城县城北12华里处修建了火车站。铁路通车,极大方便了双城百姓的出行,但由于县城离火车站较远,冬季大雪封道,夏季道路泥泞,双城交通仍然不便。
1910年前后,双城有识之士效仿西方马拉轻便铁路经验,与中东铁路公司协商筹办马拉轻便铁路,并得到当时双城府官员的鼎力支持。当时的《远东报》,曾跟踪报道了这一新闻:“双城府商会等人,因车站距城数里,诸多不便,拟筹建轻便铁道,直接东清铁路,以便载运货物,以志报端。兹闻修筑款项业已筹妥,故文蜀生太守日昨来哈,谒见兵备道李观察,会议铁路公司,俟商议妥时,即行动工云。”(载1911年8月10日《远东报》)
据《双城县志》载,马拉轻便铁路是双城民办铁路,设在东、西、北街直至双城火车站,路基占用街面官道。于民1912年9月,仕绅王庆发与中东铁路公司订合同,创办双城县轻便铁路有限公司。由仕绅蒋清芬主持募集公司股份,每股哈小洋30元,达3640股,股金初为10.9万元,后增至23.4万元。公司设董事长1人,董事6人,监察2人,经理1人,文牍、会计、庶务、稽查、书记各1人,卖票书记4人,工役36人,在城内西北二道街租民房13间。为办公室。1913年2月3日开工,同年5月10日通车。从集资、筑路、制车、购买马匹,到制定营业宗旨章程,仅用九个月时间,其办事效率令人惊叹。
马拉轻便铁路全长约12华里,公司备有客车8辆,货车16辆。客车每列4节,每节载客28人,由4匹马牵引;货车每列8节,每节载重8吨,由12匹马牵引。停车场设于西大街路南,车站设有:庙头、十字街、北三道街、北门、火车站。发车时间根据中东路火车到站时刻为定,途经各站以摇铃唤乘客。民国时票价每人小洋5分(核官帖20吊),伪满时票价每人伪币1角(核官帖50吊),其票价仅是当时马车运价的二分之一,深得民意。当时北门外人烟稀少,夜晚常歹人抢劫客商财物,天黑后马拉“火车”一出北门,便有两名警察持枪押运,以防不测。
当年的马拉轻便铁路,堪称双城一景。车夫手摇长鞭坐于车首,数马匹分立于轨道两侧,车夫一声吆喝,长鞭当空炸响,众马扬综奋蹄,风雪无阻。除往返运送乘客外,还承揽着县城大宗粮食、煤炭、金属、木材、烟、麻等货物运输,每年可拉客十万之众,货物运输数千万百吨。据史料载,1922年,全年盈余27万元(哈大洋),1930年上升到1400万元(哈大洋),而红利最多的1929年,全年净赚2800万元(哈大洋),超过资本百余倍。
双城马拉轻便铁路的修建成功,启发了四方有识之士,纷纷效仿筹建。据史料介绍,民国期间,珠河县(现尚志市)商民曾拟建一条珠河至方正县的马拉轻便铁路,并多次到双城考察,后因当时的吉林省实业厅未批准而告吹。
进入上世纪30年代,日伪统治下的双城经济萧条,加之日伪统治者嫉妒它的红火,在伪满康德8年(1938年),以整修道路为由强令拆除。
[呆呆]寂寞了,就来这里放松一下嘛!→ http://www.meinv.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