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个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中,哈尔滨观众对《红灯记》情有独钟,它取材于中东铁路工人抗日斗争生活,故事情节涉及到哈尔滨。于是,坊间有故事发生地在哈尔滨之说。后来,又增添海伦和吉林之说,且各有依据。然而,据笔者所知,《红灯记》的故事是虚构的。
京剧《红灯记》是由电影文学剧本《自有后来人》改编的。原著作者有两位,一位是著名电影剧作家沈默君;一位是北大荒八五0农场子弟校教师罗国士。沈默君长期从事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海魂》等驰名电影剧本均出自他手。1958年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北大荒,经两年劳动锻炼后,被安排在八五0农场子校教书。此间,他与同为学校教师、且爱好文学的罗国士结为挚友,课余共同搞文学创作。罗国士原是少尉军官,转业到北大荒后曾担任《农垦报》驻农场记者,文学功底扎实。
1961年底,沈默君摘掉“右派”帽子,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借调到哈尔滨搞创作。在一次采访中,一位抗联交通员的故事使他深受感动:抗战时期,一位交通员从黑河来哈尔滨送情报,住在道外一家小客栈里。但到了预定时间,接头人却没来。交通员身上的钱花光了,又不敢离开,便装病卧床四天,粒米未进。第五天接头人赶到时,他几乎被饿死。沈默君由此萌生写一部歌颂抗联题材的电影剧本。
1962年春天,沈默君被调到长影任编剧,电影导演苏里再三催促他写一部低成本、故事性强、人物突出的电影剧本。在艰难的构思中,沈默君突然意识到,如果写一部“一家人都很亲,又不是亲的”的剧本,那就有戏了!灵感猛然冲开他记忆的大门,他立即想起那位抗联交通员,结合戏曲《赵氏孤儿》的启发,构思出李玉和一家三代的故事。沈默君还将曾看过的一部电影《密电码》,嫁接过来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于是,剧本框架、情节(细节)、对话,泉水般涌现出来。
正当沈默君要动笔时,罗国士恳求沈默君设法让他来长影,进行一部小说的创作。经沈默君请求长影领导同意,罗国士来到长影,与沈默君同住长影小白楼(招待所),共同进行剧本创作。期间,罗国士帮助沈默君抄写和润色剧本,两人合作得很愉快。谁料,一个月后,当剧本写到后半部时,罗国士因一起事端被迫离开长影,剧本由沈默君独自完成。剧本完成后,先取名《红灯记》,经考证,与越剧《红灯记》撞车,改名《自有后来人》,又名《红灯志》,发表于《电影文学》1962年第9期。发表时,他俩都使用了笔名,沈默君称:迟雨;罗国士称:罗静。1963年,该影片在全国上映,并引起轰动。
参考资料:《龙江文史》1999年第五期、《八五0农场志》、《大众电影》1964年第4期等资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