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早年在哈尔滨的经历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平日里不太关注我学习的父亲忽然对我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那是杨朔著名的散文《海市》,父亲看了好几遍,他说杨朔写的人间仙境的海岛,正是我们的老家。也就是从那时起,杨朔和他的《海市》在我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象。后来,父亲回老家蓬莱,特意对此进行了考证,文中提到的几个人物,正是父亲年少时的伙伴。

杨朔

杨朔

蓬莱,地处山东半岛的一座历史名城,面积虽不大,但实属地杰人灵、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远且不提,当代名声较大的人物如直系军阀吴佩孚、台湾前“行政院长”孙运璇、作家杨朔,知名学者阎崇年,原北京市市长林乎加等等,都出自于蓬莱。

杨朔年轻时的成长经历,主要都在哈尔滨度过的。他早年“闯关东”在哈生活了近十年,他的文学创作和接受共产党的爱国革命思想,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杨朔原名杨毓瑨,字莹叔,1937年改名“杨朔”。1910年5月1日(农历3月22日),杨朔生于山东蓬莱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杨清泉是清末秀才,母亲柳端漪出身名门。在他不满5岁时父亲因病过世,从此家道中落。杨朔6岁开始上学读书,13岁毕业于蓬莱县志诚高等小学(当时学制七年,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少时的杨朔活泼上进、兴趣广泛,喜欢看书、作画、观海、吹笛、放风筝,踢足球等。高小毕业后,杨朔跟人学英语,自修汉语。16岁时曾在母校初级班任教。他愿望是走出蓬莱继续求学深造,然而困难的家境无钱供读,于是他决定出去闯闯,于1927年秋跟随在哈经商多年的舅舅“闯关东”,就这样,杨朔来到了哈尔滨。

杨朔来到哈尔滨后,起初在一家私人银行工作,因有英文基础,经人介绍进入英商太古洋行工作。尽管他的英文口语带点山东味,但山东人的为人直爽、做事认真、讲究诚信的品格,很快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起初他在洋行账房当练习生,干些抄抄写写送文件的事,约半年后升任办事员。这是份不错的工作,每月收入50~60元大洋,在当时来讲属不菲的收入,杨朔很满意。他在洋行附近的石头道街租了一处房子,工作之余,他的最大乐趣仍还是看书学习。他先是在一家英文学校学习英语,每周去三个晚上。后来又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哈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校)读夜校,选修古典文学。

杨朔

杨朔

1931年春,杨朔尊母命回了趟蓬莱老家,与在高小时订亲的同城衣姓女子成婚。说起来杨朔的婚姻是不幸的。他幼年丧父,母亲思想守旧,加上旧时风俗,认为早点让儿子订亲结婚,方尽到责任、对起祖先,不顾杨朔的极力反对而包办了这门亲事。杨朔反对这门亲事的原因,是因为对方与他差距甚多:无文化,长相一般,还缠过足。杨朔同她实难相处,虽然反对却也还是无奈违心地顺从,这在他心中是非常痛苦的。回哈后他再很久没有回过故乡,同时将这段不幸的婚姻久久地封藏在内心中,从不跟任何人提及包括他最亲近的朋友,所以别人一直以为他是独身。有人给他介绍对象,均被其婉言谢绝。1949年全国解放后,杨朔方知同样不幸的他这个挂名妻子早在抗战时就病故了。

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夜校读书期间,杨朔师有幸遇到了他的恩师、时任中东铁路局秘书,兼法政大学教授的李仲都(又名李仲子)先生。李先生是清末贡生,江苏吴县人,学识精湛,对古典诗文造诣很深,在哈颇为有名。交往中,杨朔的出众才华且刻苦好学,深得李先生的赏识和厚爱,便约请杨朔每周去他家里,专心为其讲授古文学。 李先生起初还收点学费,后来分文不取,权当义务,并经常送书或借书给杨朔看,有时还在假日带杨朔去松花江边垂钓、照相,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之为一乐。”在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杨朔在诗词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的诗文相继在《国际协报》和《五日画报》上发表,署名杨莹叔或莹叔。1936年杨朔在离哈前,李仲都先生曾设宴饯别,赠诗曰:“蓬莱山明水秀地,如此成才有几人。”后来,李仲都先生举家迁往北平,建国后杨朔按照地址在京多方寻找恩师,一直未果,成为他心中的一大憾事。

杨朔在哈期间,正值国难当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的1932年2月5日,日寇占领了哈尔滨。对于日寇这个词他并不陌生,他的家乡是戚继光抗倭的地方,他的外祖父曾参加清军抗击日寇的侵略,从小他就对日寇憎恶,而如今却眼睁睁地看着日寇在积贫积弱国土上肆意横行。山河破碎自己沦为亡国奴而又空有一腔热血,怎不让他痛彻由衷?他的内心充满着痛苦、愤懑和压抑,“时常睡到半夜,忽然惊醒,耳边上轰隆轰隆响着敌人的过路坦克”,就像“从胸口碾过”,“心都碾碎了”。

左赵树理中老舍杨朔

左赵树理 中老舍 右杨朔

1932年春杨朔结识了中共地下党、时任《东三省商报》副刊编辑的方未艾(笔名林郎),共同的志趣和理想很快使他们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并通过方未艾认识了时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同志金伯阳。方、金二人对杨朔的帮助和影响很大。方未艾经常向其宣传进步思想,提供进步书籍,教其学唱歌《国际歌》,讲述苏联见闻,有时还将党的文件拿给杨朔看。金伯阳一段时间将杨朔的住处作为地下党的活动点,住在那里参与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的罢工运动。在他们的引导下,杨朔结识了青年进步作家黑丁、萧军、萧红、罗烽、白朗、孔罗荪、金人等,成为当时东北作家群中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们都有着忧国忧民不甘做亡国奴的反满抗日思想和民族自尊心,经常聚集在一起写诗作画,阅读研究鲁迅、高尔基等人的文学作品,探讨人生和国家的命运。这段日子里,杨朔的才华等到了发挥,经常写一些诗文和翻译文学作品发表,揭露黑暗和苦难,鞭挞抨击日伪当局的反动统治。后来,由于日伪当局加紧对反满抗日进步作家的打击和迫害,大家被迫纷纷离哈南下寻求自由与光明。最亲密的两位挚友方未艾、金伯阳也先后离去。方未艾因工作需要调离,金伯阳则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1936年冬,因发表进步诗作和跟地下党有联系,杨朔受到日本宪兵队特务的威胁,扬言要杀他的头。无奈,杨朔在太古洋行经理的资助下,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乘南下的列车赴上海,离开了生活近十年的哈尔滨。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杨朔毅然辞去上海太古洋行的优裕工作,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用笔为武器投身于滚滚的革命洪流中。
杨朔是散文大家,知识渊博,文风独特,欣赏他的作品,感觉他离我们很远,品读他的这段人生难忘经历,又觉他和我们很近。

鄭文發

哈尔滨电影历史研究者,联系方式:QQ865625989

相关推荐

萧红的8年哈尔滨生活

注:本文首发于《新晚报》2008年12月 上世纪初,哈尔滨文坛上涌现出像萧红、萧军、塞克、裴馨园、罗峰、金剑啸、舒群和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