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俊峰 原《中国展览》杂志总编;王宝滨 哈尔滨文史馆、哈尔滨地方志馆员
今年4月1日,是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37周年纪念日,回忆哈尔滨民航事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哈尔滨航空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1931年“9.18”后,日本侵略者出于侵华需要,立即将马家沟跑马场辟为飞机场(南岗区和香坊区交界处)。翌年6月16日开始扩建,面积由原来的50万平方米增为70万平方。为祈求神灵保佑,开工时举行了“镇地祭”。机场隶属伪满洲国航空株式会社管辖,主要用于运送日伪军政要员和军用物资,1945年“8.15”光复后,该组织解体。
1946年“4.28”哈尔滨解放后,马家沟机场回到人民的怀抱。1950年3月,中苏两国合资创办中苏航空公司,同年7月1日,成立了哈尔滨航空站(隶属苏中航空公司沈阳航线管理处)。当时,航空站只有25人,其中苏联派员7人。1955年1月1日,中国政府接管中苏航空公司后,哈尔滨航空站隶属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处管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马家沟机场,设施十分简陋,正门设在中山路南端东侧,办公楼是一座旧二层小楼,面积为250平方米,候机室设在楼内,面积只有50平方米,无售票处和专职服务员。由于机场房舍有限,机场工作人员宿舍和招待所设在南岗巴陵街134号的一座二小楼里。1968年,马家沟机场综合楼建成,候机室增加到200平方米,设有贵宾室、广播室、问询室、小卖部等设施。有服务员4人。机场的跑道长满青草,在机场停机坪旁的铁架子上,常年飘荡着3个5米长、1米粗的白布口袋。因当时飞机上的气象雷达很落后,飞行员驾机起落时,全凭这几个白布口袋提供风向。
哈尔滨开通的第一个国际航班是北京—哈尔滨—赤塔航班,时间是1950年7月1日。使用苏里—2型客机飞行,全程2387公里,每周飞1班;开通的第一个国内航班时是哈尔滨—北京航班,时间是1955年1月1日,航程1137公里,使用苏伊尔—14型等客机飞行,每周飞2班;开通的第一个省内航班是哈尔滨—齐齐哈尔航班,航程260公里,时间是1958年10月1日,使用国产“安—2型”民航客机飞行。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架首次降落在马家沟机场的国产民航机,飞机为双翼螺旋桨,呈橄榄绿色,机身上的红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字样格外引人注目。首航那天成为哈尔滨的一大新闻。
当时的售票处设在大直街129号(原秋林对面一幢俄式平房内),乘客购票后,由机场的汽车直接送往马家沟机场登机。在购票的同时,乘客还要过磅。因那飞机性能不良,唯恐超重发生空难。如赶巧同一航班都是胖子,必须留下一个。好在那时哈尔滨瘦人多,胖人少。上世纪50年代,对购机票没有特殊要求;上世纪60年代后期,乘客要够19级(副科级),购票时还要凭单位介绍信和工作证。特别是1983年5月后的一个时期,还要求单位一把手(领导)在介绍信上签字。那时飞机上乘客,大都是因公出差,而普通市民,只能望机兴叹。据有关资料显示,1951年—1954年,哈尔滨航空旅客发送量为1045人,平均每年发送量261人,其中1952年航空旅客发送量仅99人。
当时的民航机,大都是前苏联飞机,载客少,油箱容量小,飞行速度低。以里—2型客机为例,起飞全重11吨,座席20—24位,飞行速度每小时240公里,还没有现在的提速火车跑得快。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噪音大,飞行颠簸,让人头晕脑胀,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下飞机后,也要坐在候机室的椅子上缓一会。飞机上虽有女乘务员,但不叫“空姐”,不化妆,不穿套裙,梳短辫,平跟鞋,肥裤子,服务热情、礼貌。乘客登机后,由女乘务员给乘客发香烟和糖果(中华牌5支硬包装香烟1盒、水果糖随意抓)。另外,乘客凭机票可以在机场小卖部买到当时的紧俏商品,主要是地方名酒、名烟。
昔日的马家沟机场,曾给哈尔滨人留下美好的记忆。冬天,白雪皑皑,令人心旷神怡;夏天,碧草连天,一望无际。驻哈空军部队常在此进行空中训练。那时哈尔滨楼房少,飞行训练时半个哈尔滨都能看见。机场上空万里无云,一架架银鹰在空中编队、翻跟斗。有时还能看见飞行员跳伞,五彩缤纷的降落伞,像美丽的花朵在蓝天上绽放。有时飞行员“跳技”不佳,会随风降落到机场外的菜地里。引得四周居民跑过去看热闹。特别在暑期,很多家长都爱带孩子到飞机场看飞机起落。
1965年10月10日,是哈尔滨民航史上一个最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外交部长陈毅在平房机场迎接由朝鲜平壤抵达哈尔滨的柬埔寨王国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一行。上午11时,西哈努克亲王的专机降落,刘少奇、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及我省、市负责人迎上前去,与贵宾握手、拥抱。在机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后,乘敞篷汽车去花园村宾馆,哈尔滨10万市民夹道欢迎。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期,哈尔滨航空客流量激增,马家沟机场因不能降落大型飞机,已远远满足不了哈尔滨航空客流量的需求。1974年,省民航局与国营伟建机器厂商定,暂借哈尔滨平房机场起降伊尔—18型等大型客机。时至上世纪70年代,马家沟机场因地处城市中心,净空条件差,不能起降大型民航班机等不利因素,于1979年6月15日正式关闭。
说起哈尔滨阎家岗机场(现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的选址和建设,真可谓一波三折。1956年,国家局决定对民航马家沟机场搬迁。1959年4月,最先选定哈西郊25公里处正红旗二屯和万家窝棚一带为新民航机场址。后因国家紧缩基本建设而停止。1964年确定再建,又因“文革”而停止。1973年2月,经勘察,拟定在哈西南郊阎家岗南草甸子建新民航机场。然而,在对主跑道钻探勘测时发现,草甸子下是古运粮河故道,淤泥深度平均在19米以上,故向北移5公里,改在太平公社的耕地上修建主跑道。1974年7月31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工程项目,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1979年4月1日,新建哈尔滨阎家岗机场竣工试使用。机场占地面积6829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其候机大楼7938平米,设有候机大厅、旅客餐厅、通讯联络、指挥塔台等设施,可迎候当今世界最大型民航客机,其规模可与北京首都机场媲美。
70年来,哈尔滨民航事业和新中国民航事业一起腾飞,令人感慨万端。最令人欣喜的是,今天的飞机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昔日普通市民“望机兴叹”的岁月已成为历史。正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资料:1、《黑龙江省志》(民航篇)
2、《哈尔滨市志》(民航篇);
【转】老许头:与小果子共监-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于1998年更名,之前是阎家岗机场。当时该机场没有国际航班,只是个国际备降机场。扩建以后,新航站楼起用,国际航线已六条(只所以更名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比如阎字——);为扩大影响,经国家民航局批准,就改了。—–再后来也有人戏说,太平也不吉利,民航怎么就离不开那方面呢??!!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