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俊峰、王宝滨
哈尔滨人习惯把过去博物馆广场上的圣尼古拉教堂叫“喇嘛台”,它是过去哈尔滨名气最大的建筑,可惜已经香消玉殒。50年前,我(编者按:朱俊峰)亲眼目睹了“喇嘛台”被拆毁的场面,并用相机偷拍下一张“纪念照”。“喇嘛台”的照片数不清,但唯独这张是由两个镜头合成的。
1966年8月23日早晨,我骑自行车上班路过博物馆广场,见广场中心的“喇嘛台”被臂带袖标的红卫兵围得水泄不通。“喇嘛台”周围的铁栏杆已被扒开几个豁口,上百名红卫兵聚集在院内,有的高喊口号,有的往“喇嘛台”墙上贴标语;一队队手持镐头、铁锹等工具的红卫兵,砸开“喇嘛台”房门向里面冲。红卫兵的举动,把我和周围的群众惊呆了。
“喇嘛台”是当时哈尔滨最具标志性建筑,举世闻名,面对红卫兵的拆毁行径,我和众多市民一样,虽不理解,但都敢怒不敢言。我当时在省建设厅担任《建设通讯》编辑工作,为给城市留下影像资料,曾从不同角度拍下“喇嘛台”的倩影,深知“喇嘛台”在哈尓滨的地位和价值。在“喇嘛台”将被拆毁之际,出于责任感和惋惜,我决定冒险为“喇嘛台”留下最后一瞥。尽管我知道拍照十分危险,但还是难以控制。当时,单位的一台德国“禄莱福莱”120高级相机由我保管和使用,我立即骑车到单位取相机。
当我骑车取回相机返回广场时,“喇嘛台”四周已是人山人海。一幅幅长条标语从“喇嘛台”上部垂落下来,百余名红卫兵站在“喇嘛台”房顶上,骄傲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三名勇敢的红卫兵已爬上“喇嘛台”高空的帐篷顶,在战友们的助威声中,继续向上面的“洋葱头”攀登。他们要将红旗插在最高空的十字架上,并套上绳索,让地面的战友将其拉倒。欢呼声、呐喊声回荡在博物馆上空。
我推着自行车混在人群中,将调好光圈的相机藏在一个黄背包里,寻找最佳拍摄位置。在“喇嘛台”西侧的苏军纪念塔人行道旁,我窥视四周没有红卫兵,立即取出相机,将镜头对准“喇嘛台”,由于不能取全景,分上下快速拍摄两张,在一片“有人照相、别让他跑了…”的呐喊声中,骑上自行车逃离现场。后来得知,那天拍照的还有省报的李振盛、省新闻图片社的万继耀和宋辉。红卫兵发现万继耀、宋辉拍照后,其胶卷险些被曝光。
两个月后,我将胶卷交给道里十二道街“卫星”照相馆的于尔滋师傅,求他帮我冲洗、放大,并保密。几天后,我取回照片,经剪裁将两张对接成一幅完整的照片,精心保存至今,从未公开。我拍的“拆毁照”与李振盛等人拍的“拆毁照”不同,他们的照片是完整的一幅,而我的照片是有上下两张合成的,如仔细看,会发现上下接茬的痕迹。
这张合成的“喇嘛台”最后一瞥,是最真实的历史见证!
你给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