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秘的圣尼古拉教堂(喇嘛台)

昔日的圣尼古拉教堂

昔日的圣尼古拉教堂

昔日博物馆广场气势恢宏的圣尼古拉教堂(喇嘛台),举世闻名且为广大哈尔滨人所熟悉,然而教堂内部的装饰、当年教徒礼拜的场面却鲜为人知。66年前,原市科院院长薛连举老师曾有机会走进教堂,目睹了教徒礼拜的全过程,并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录下来。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神秘的圣尼古拉教堂:

“1950年冬一个星期天傍晚,我去南岗体育场滑冰,离开冰场时已夜幕降临。当我路经教堂时,见教堂内外灯火通明,堂门大开,有众多的外侨男女簇拥在教堂门外,前面的人正陆续步入教堂。长期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进入人群,想进入教堂看个究竟……。走到门前,一位五十多岁的外侨妇女伸手把我拦住,我心里一凉,然而她说了句俄语,并用手示意我脱帽。我赶忙把帽子摘掉,并把肩上的冰鞋拿在手里。她点头微笑,用手示意我进入。

尼古拉教堂冬景

尼古拉教堂冬景

教堂内是一个圆形大厅,穹顶高大空旷。映门约四分之三为教徒们活动的场地,后面设置一米多高的神坛,上面是平直的立面墙,墙面高悬耶稣受难像。神坛上摆放着多幅大小不一的的人物像。神坛前两三米远的右前方,摆在一排祭桌,桌上摆放着香炉、书籍之类的祭器,香炉中冒出缕缕青,烟整个大厅香烟缭绕。神坛前左侧,摆放着一台高大的风琴,后面站着前女后男、衣着相同,年龄不一的十几个人,后来知道这是唱诗班。大厅墙壁上有许多手绘画,大都是耶稣活动的场景,像《最后的晚餐》之类。

进入教堂的人很多,但并不拥挤。人们按地毯铺设分方阵分散站立,纵向有通道。

尼古拉教堂内景

尼古拉教堂内景

祭祀仪式开始。主教说了一段俄语,然后一位牧师在祭桌上捧起一部很厚的书(大概是《圣经》),类似朗读似地读了很长一段。接着风琴声响起。随之传出唱诗班优雅的歌声。我们学校也唱歌,都是齐唱,从未听过,也不知道有如此优美动听的四部混声合唱。尤其是女高音清脆高亢,像一束响箭直冲云霄,令人神往;男低音低沉浑厚,像阴雨中的闷雷隆隆滚动,震撼肺腑。虽然同时发出四部不同的声调,却是那么和谐悦耳。当时的生活环境连收音机都没有,很少听到音乐,现在突然听到如此美妙的歌声,实在是一种意外而高雅的享受。

在唱诗过程中,一位牧师手拎香炉穿行在通道之间,边走边在教徒们胸前悠晃着香炉,香气几乎扑到每个教徒的脸上;接着领一位牧师,一只手端着金属圆钵,钵中盛着清水,另一只手拿着苕草,边走边用苕草蘸着水,轻轻在每个教徒胸前点洒,水中散发出一股幽香。

排队走进教堂的教徒

排队走进教堂的教徒

……可能唱诗班唱到高潮部分,或是耶稣受难的情节,教徒们突然纷纷跪下,接着又双手附地,上身匍匐在地,过了两三分钟,教徒们开始陆续站起来。唱诗结束后,又是主教讲了些什么,教徒们在胸前画着十字,口中嘟囔了一句:‘阿门!’然后开始退场。

后来我知道,平时做礼拜唱诗班不参加,只有重大节日才有唱诗班演唱。我参加的那次教堂活动,按季节和规模推测,可能是圣诞节。”

我的哥哥也是一位想走进圣尼古拉教堂的人,但他却没有薛老师那么幸运。哥哥少年时代的一个冬天,傍晚他路过教堂时,见里教堂内外灯火通明,堂门大开,众侨民正排队步入教堂。他很想进去看个究竟,于是便排队跟随外侨教徒往里走。谁料刚走到教堂门口,戴在头上的棉帽子突然被守门老头一把掠去,使劲扔到很远的雪堆里。哥哥莫名其妙,将棉帽子拾回戴在头上,二次排队往里走。谁料,帽子有被守门老头掠去,扔到更远的雪堆里。守门老头是个外国人,满脸胡须,一副凶神恶煞模样……从此,哥哥再也不敢走近圣尼古拉教堂了。

教徒祈祷的场面

教徒祈祷的场面

岁月流逝,曾经辉煌的圣尼古拉教堂已不复存在,以往悠扬的钟声已不再敲响,昔日虔诚的教徒们已到达了“天堂”。圣尼古拉教堂昔日礼拜的场面,已成为昨天的故事……

故事摘自薛连举老师新著《哈尔滨的精华—多元文化》一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