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掀开了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世界瞩目。这也引起了中国社会大众的极大关注,不少人以一睹公开放映只有几分钟的黑白新闻纪录片而为快。然而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并没有留意这样一个小细节:双方签署的是《上海公报》。为何是《上海公报》而不是《北京公报》?其实这是个国际外交的规则问题,内涵玄机。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若干年后,在回顾邓小平彼时在江西南昌接受劳动改造时提及到此事。说邓小平闲暇同工人唠嗑时,曾向身边的几位工人师傅“普及外交常识”:为何叫上海公报?因为中美两国还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上海非首都,《上海公报》是代表区域性质的。也就是说外交文件的签署名称及其地点的选择,都是有相应的要求的,并非简单随意而为的。
报载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中美联合公报》
1990年9月1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偶然播出这样一条新闻:“外交部长钱其琛今天上午在哈尔滨花园邨宾馆与应邀到访的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举行工作会晤,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会谈。”奇怪!国家重要的外事活动地点一般都在北京或上海举行,怎么忽然一下移至到哈尔滨?这的确有点异乎寻常,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
但从其对苏联外长来访的行程安排与相关媒体的相关报道来看,双方的互动气氛还是非常融洽的:8月30日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到哈,我方钱其琛外长、省市领导等到机场迎接。9月1日上午,中苏外长工作会晤在花园村宾馆举行,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近3个小时的会谈。会晤前谢瓦尔德纳泽在哈尔滨市市长张德邻的陪同下,向苏军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下午,邵奇惠省长等陪同中苏外长参观了太阳岛公园并游览了松花江。在太阳岛公园谢瓦尔德纳泽、钱外长与哈尔滨市民相遇,进行了短暂的交谈,谈笑风生。市民问谢瓦尔德纳泽对哈尔滨的观感如何?谢回答:“非常美!”市民说:“那你就多玩几天!”谢笑着回答:“不行啊,我还有任务。”9月2日上午,中苏外长工作会晤圆满结束,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乘专机离哈。钱其琛外长,邵奇惠省长等到机场送行。由于事后中苏双方都没有对外公开透露此次会晤的内容,所以一直是个谜。
中国外长钱其琛与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
那么,既然来了进行会晤,当是有重要的双边问题进行商讨。而此时的前一年即1989年5月,中苏关系刚刚恢复正常化,不会马上就出现较大的矛盾与分歧。从外表上看,中苏双方这一段时期以来还是热情友好的,而突然选在中方北方一个边境省会城市哈尔滨举行双方会晤,想必是有突发事件的发生涉及至双方;且能牵动双方外长这一级别坐在一起商讨,就说明事情并非一般的简单小事。单从会晤的地点选择来看,事情可能出现在黑龙江省境内,并涉及到与苏联的关系上。
时隔近二十年后,这件事情得以披露。原来中苏外长这次齐聚哈尔滨在近三小时的双方会晤,的确是属于一次“现场办公”,讨论的议题是如何将不久前发生的中国一名飞行员叛逃至苏联,将其安全引渡移交的问题。
事情起因于1990年8月25日12时45分,黑龙江某航空兵团飞行一大队飞行员王宝玉驾驶一歼-6飞机训练途中转航叛逃,降落在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附近的克涅维契军用机场,要求赴美政治避难。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也称“8·25”事件,震动了双方的高层。两国马上启动了外交程序,以期通过外交途径使这一问题尽快得以妥善解决。经沟通协商决定在哈尔滨举行中苏外长级工作会晤,磋商处理此事。双方经谈判交涉,决定对这次事件低调处理。对于中方提出飞行员的引渡问题,苏方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双方很快达成引渡协议。包括一些技术性的细节问题,都做了明确细致周到的安排。
根据协议,中方安排一架图154专机直飞苏联克涅维契军用机场引渡王宝玉,同时将其驾驶叛逃的那架歼-6飞机空转回国。事情处理的整个过程都是非常的顺利。至此,由一起飞行员驾机叛逃的突发事件而引发的中苏两国外长在哈尔滨举行的这次外交会晤,以友好、智慧、灵活、妥善的结局画上了句号。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