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3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个月,陈为人李震瀛受中共北京区执委李大钊的派遣,在哈尔滨市建立了哈尔滨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哈尔滨组。
可是偏偏有人斩钉截铁的肯定这是不可能的事,他说:党的有关文件有规定,三个人不能成立党的组织。
众所周知,哈尔滨是一个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而逐渐形成的移民城市。当时的中东铁路除了在山东河北以及铁路沿线招聘了大批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之外,还在国内招收了很多技术工人。在铁路各个部门,都是中俄工人混岗作业。来自沙俄的铁路工人中间有许多布尔什维克。他们在中俄工人中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传播马列主义,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号召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做斗争。极大地启发了中东铁路工人的思想觉悟,并使之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教育。
中东铁路的工人,为支援苏联十月革命进行过多次大罢工。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中东铁路的工人形成了庞大的有组织、有纪律、有觉悟的工人阶级队伍。这就为哈尔滨民主革命早期党组织的建设和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在1922年罗章龙到哈尔滨考察工运时,他就已经看到:哈尔滨已经具备发展党的组织的条件了。
陈为人李震瀛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1923年3月,陈为人受中共北京区执委的派遣,同李震瀛一起来到哈尔滨筹建党团组织工作。
陈为人,原名陈蔚英,又名陈涛。1899年生于湖南省江华县八百美村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年末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在全国铁路总工会从事秘密工作。在哈尔滨进行组建党工作之后,调往上海被周恩来安排负责中央档案文库工作。后因多次被捕入狱拷打受伤和工作劳累所致,1936年病故于上海,被中共中央认定为革命烈士。
李震瀛,天津人,1921年入党,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人。1931年,因为与罗章龙等人一起反对王明的左倾路线,被开除出党,从此声明不再参加任何革命活动,1937年病逝天津家中。他虽然后来脱党,但是,他对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陈为人是第二次来哈尔滨。第一次来哈尔滨是去苏联学习路过,经李大钊介绍,东华学校的邓洁民热情接待了他们一行。一切食宿以及出国手续都是邓洁民一手包办的。而这一次是来工作的,是来斗争的,未来迎接他的将会是什么严峻的考验呢?其实,他了解哈尔滨。哈尔滨是一个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而逐渐形成的移民城市。当时的中东铁路各个部门,都是中俄工人混岗作业。来自沙俄的铁路工人中间有许多布尔什维克。他们在中俄工人中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传播马列主义,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号召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做斗争。中东铁路的工人,为支援苏联十月革命进行过多次大罢工。中东铁路拥有庞大的有组织、有纪律、有觉悟的工人阶级队伍。这是他将来工作有力的一面,但是哈尔滨残酷的黑暗势力也使他忐忑不安。
陈为人和李震瀛来到哈尔滨之后,进入《哈尔滨晨光》报社工作,以记者身份为掩护,广泛接触社会各界,开展革命宣传,陈为人在《晨光报》“寸铁”栏目里,发表了许多反帝、反封建军阀和救国、宣传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文章。
鉴于当时哈尔滨虽有七八家中文报纸,但还没有通讯机构的实际情况,陈为人倡议创办哈尔滨通讯社。1923年9月16日,哈尔滨通讯社在道里区中国十四道街(现西十四道街)创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哈尔滨开设的第一家新闻通讯社。陈为人和李震瀛以该通讯社为据点,吸引和团结进步青年,扩大党的影响。陈为人亲自起草通讯社简章、成立公告、支援细则、社员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并担任编辑主任。英俄文通讯稿件一经编辑编译成中文,便供给哈尔滨电台和各家报刊使用。带有反帝和进步内容的新闻稿件,编辑则巧妙地加以改编,然后刊发。这既是党的重要宣传阵地,又为开展秘密工作开辟了据点,同时还与哈尔滨无线电台建立了联系,凡是电台收到的英俄文电讯稿,均由陈为人、李震瀛译成中文,对那些带有反帝和进步内容的新闻稿件,巧妙地加以改编,供哈尔滨及外埠报刊使用。陈为人还以通讯社记者的身份,深入各地和机关团体进行采访,编辑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和遭遇的稿件,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发挥出其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作用。
总之,陈为人、李震瀛在哈尔滨开展革命宣传工作中,非常注意提高青年的阶级觉悟。在哈尔滨,他们同全市各学校、文化团体、知识界青年群众进行了广泛接触,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1923年6月,陈为人到广州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他返回哈尔滨。
1923年7月,中共北京区委(兼北京地委)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区委成立。李大钊于1923年8月,派青年团员彭守朴(彭树棠),1923年10月又派中共党员陈晦生(陈作霖)到哈尔滨工作,增强了党团组织的力量。
1923年8月,陈为人和李震瀛在进步青年中吸收了汪洁曼、李铁钧、马新吾、陈毅可、刘天佑等五人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彭守朴为书记,汪洁曼任团支部秘书。在此基础上,1923年10月,陈为人、李震瀛、陈晦生三人组成了中共哈尔滨组(也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陈为人为负责人。
陈为人和李震瀛成为哈尔滨青年团和中共党组织的创建人。
虽然韩迭生在“忆陈为人同志”的回忆录中说:“组织工作在那时候(1923年秋季)是经过多次考虑的,虽然那时在哈市共产党的组织还没有成立,也没有引起反动当局怎么注意……”(«黑龙江党史资料»第四缉41页)。但是他又在“早期哈尔滨群众运动的活动情况”35页中说:在这以后(指青年学院解散之后)陈为人和李震瀛才告诉我说:“我们有个组织,表面是以国民党的名义出现,做国民党的工作,实际上我们是宣传马列主义做共产党的工作。”由此观之,哈尔滨党团组织在十月份建立时并没有告知韩迭生,而是在哈尔滨青年学院成立之后才让韩迭生知道的。
其实,在192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三届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文件的中央局报告中,就有了关于中共哈尔滨独立组的记载:“……(六)党务:大会后党员增加不过百人;新发展的地方,一是济南成立了地方会,一是哈尔滨成立了一组,也只有这两个地方工作最力,湖北的工作最松懈,官厅的压迫和同志们的委顿两个原因都有……”
当时哈尔滨有党员3人、团员6人,不久又发展了新的党员和团员。其中中东铁路机械总工厂的工人马新吾,就是那时候新发展的党员。
1923年11月22日,陈为人和李震瀛在韩迭生的协助下,在哈尔滨市道里外国二道街,也就是现今的中医街,创建了“东三省哈尔滨青年学院”。这个学院招生对象主要是青年人,而且以中东铁路的青年工人居多。他们以此为阵地,向青年宣传革命思想,在陈为人等的启发教育下,来这里学习的许多青年学生都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当时青年团员的情况,在彭守朴于1923年12月16日给林育南、恽代英的报告中可见一斑:“……(二)暂分本地同人为两小组:(1)陈敏、马新吾、汪洁曼、駱森为第一组;陈敦可、彭守朴、李铁鈞、刘天佑为第二组。第一组组长为汪洁曼,第二组组长组长为李铁鈞。(2)工作分:(a)劳工运动陈敏(作林)、马新吾担任;(b)学生运动李铁鈞、汪洁曼担任;(c)青年工商运动刘天佑担任;(d)团体运动駱森、彭守朴担任。”(三)汪洁曼为本团刊物经理员(直接为中央负责),通讯为哈尔滨道里外国二道街门牌七号青年学院汪洁曼收。……”
总而言之,中共哈尔滨党团组织的创建不仅为哈尔滨,也为整个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而且,使东北地区人民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暂新的阶段。
陈为人和李震瀛,在哈尔滨创建党团组织的光辉业绩,在哈尔滨和整个东北地区的党史中应该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