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2日,联合国授予哈尔滨市“音乐之都”(music city)称号,这使得这座早已有音乐城之名的城市,获得了享誉世界的风光。作为一个知晓哈尔滨、领略过它的音乐风采的人来说,无需去查阅联合国的命名文件,便会知道其命名的根据:哈尔滨在音乐方面广泛的群众基础,悠久的历史渊源,高精尖的音乐院团、音乐人才,“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影响深远的大型音乐活动,这些就足以成为其获得“音乐之都”桂冠的理由。
如今,这座城市的唯一一座歌剧院——哈尔滨歌剧院,走过了五十五个风雨春秋,人们纷纷在探寻它的成长史,它的艺术发展道路,它对哈尔滨音乐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它对中国音乐和歌剧事业的贡献。那些已为人知的历史成就和鲜为人知的乐坛故事,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惊奇和关注。
建院之初:凝聚伟人之情
哈尔滨歌剧院始建于1959年,其前身是哈尔滨歌舞团,主要生产和演出歌舞节目。1962年3月,著名歌唱家、该院演员张权随院长沙青率领的独唱独奏小组赴天津等地巡回演出。期间,张权接到市委宣传部转发的全国政协会议通知,便从天津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在会上,张权提交了一份提案,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音乐事业的,其中重点提出了发展中国歌剧的想法,并建议有关部门组建“哈尔滨歌剧院”。政协会期间,在北京饭店举行了一次委员联欢会,张权在会上唱了一首《绣荷包》,参加会的周恩来总理听后高兴地鼓掌,并邀请张权跳舞。二人边跳舞边说话。周恩来关切地询问张权工作上的情况,有无困难,张权就把组建哈尔滨歌剧院的建议提了出来。周恩来说:“你的提案我已经看到了,很好嘛!”下场后,他马上把在场的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叫来,当着张权的面,交代宋落实这件事。
过了不久,这件事就层层落实了。经有关部门同意批准,1962年11月10日,哈尔滨歌舞剧院正式改建成专门演出歌剧的艺术表演团体——哈尔滨歌剧院。又经有关领导联系,请朱德委员长题写了院名“哈尔滨歌剧院”六个大字。就这样,在国家领袖人物的关心关怀下,这个独具特色的黑龙江唯一的歌剧艺术院团荣幸的诞生了。
振兴歌剧:献演百种好剧
歌剧是歌剧院的主业,歌剧院历届领导班子都牢牢地把握这一点。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开放搞活的年代,剧院始终把振兴中国歌剧作为己任,在坚持艺术品种多样性的同时,突出原创,突出中国特色,生产脍炙人口的歌剧精品。
据统计,哈尔滨歌剧院自诞生之日起到2014年,共生产排演大中小型歌剧115部,其中原创歌剧60余部。
在原创歌剧(音乐剧)中,产生较大影响和反响的有:《兴安岭恋歌》(1959)、《兴安岭战歌》(1960)、《矿山烽火》(1964)、《社长的女儿》(1964)、《亮眼哥》(1964)、《焦裕禄》(1966)、《海岛女民兵》(1973)、《带枪的新娘》(1979)、《赫哲人的婚礼》(1979)、《绣花鞋》(1979)、《夏氏姐妹》(1979)、《北大荒的婚礼》(1983)、《灯与梦》(1983)、《生活变奏曲》(1983)、《仰天长啸》(1988)、《山野里的游戏》(1989)、《魂飞马嵬坡》(1990)、《焦裕禄》(1990)、《安重根》(1992)、《太阳·气球·流行色》(1992)、《特洛伊洛斯与克瑞西达》(1994)、《八女投江》(2005)、《茉莉飘香》(2012)等。
应该说,这些原创歌剧,内容和形式统一,艺术水准较高,上演后,一方面丰富和活跃了中国的歌剧舞台,一方面也给热爱歌剧和音乐的观众,奉献了精品,给观众以高雅的艺术享受和精神熏陶。
如果把哈尔滨歌剧院五十多年来原创歌剧(音乐剧)优中选优,做一个排行榜的话,它们应该是:
1959年排演的歌剧《兴安岭恋歌》,1960年改排为《兴安岭战歌》,做为早期原创大型歌剧,它对于哈尔滨歌剧院的历史意义及在中国较早期原创歌剧中的地位,都不可低估;
2005年首演的革命历史题材大型歌剧《八女投江》,历时三年在哈尔滨、北京、上海、伊春等地演出多场,2006—2007年,它又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的力作,走进校园,连续一年半,演出一百场;此剧累积演出154场,演出收入150余万元,获第四届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三等奖,创造歌剧院原创歌剧的三项第一;
1989年创排的音乐剧《山野里的游戏》,是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音乐剧。1990年《山》剧被文化部和中国歌剧研究会邀请,参加在湖南株洲市举行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会演出,获演出奖。因为有《山野里的游戏》100多场的全国巡演及其在国内歌剧舞台产生的巨大反响,美国新闻总暑“国际访问者”论坛会议专门邀请当时歌剧院的领导一行四人赴美考察。1990年7月《山》剧随同哈尔滨市政府代表团,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访问演出6场,受到观众的欢迎和高度赞扬,演出团被誉为“艺术的使者,友谊的桥梁”;
描写民族英雄岳飞的历史题材大型歌剧《仰天长啸》,1988年受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获文化部演出奖。《仰》剧在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导演及音乐创作等方面都做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探索,被誉为“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剧中许多创作设计原素和手法至今仍为歌剧界普遍采用;
大型歌剧《焦裕禄》创作排演于1990年,该剧极具感染力,演出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受到省、市及在北京歌剧专家高度赞赏,被誉为音乐诗剧。1991年受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并获文化部演出奖;
《特洛伊洛斯与克瑞西达》是一部由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改编的外国歌剧,编剧为本院编剧沈正钧,作曲徐坚强。做为一部由世界名著改编的外国歌剧,作曲家采用了大量无调性音乐语言,是中国人创作外国题材歌剧的一次具有非常积极意义的尝试。
排行榜上的前六部原创歌剧,一部是建院后的前20年创作的,其余五部均是改革开放以后创作排演的。而改革开放以后创作排演的五部歌剧,在探索中国歌剧题材的深刻和样式的多样化方面,做出了深入细致前卫创新的研究和探索,所取得的效果,得到了中国歌剧届专家们的认同和肯定,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此,1990年11月,文化部在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大会上,对哈尔滨歌剧院给予了专门的表彰。哈尔滨歌剧院的领导与艺术家们不满足以有的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2年10月16日,由哈尔滨歌剧院创作的《茉莉飘香》是一部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为题材的原创音乐剧,哈尔滨青年宫剧场进行了首演。
该剧是在歌剧院完成转企改制后,自筹资金,并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创作完成并与观众见面的第一部剧目,该剧是按照既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又要坚持走市场的模式下成功完成的,是将该剧打造成弘扬主旋律文化的精品力作、在我省各市区进行百场演出,之后赴北京、上海巡演,是通过音乐剧的舞台表演形式,使人们群众真实感受英雄人物在工作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和舍身求人的震撼瞬间。
《茉莉飘香》以特有的艺术方式,将师生情、父女情真实展现给观众,整部剧以人世间至纯至真的美好感情为主线,细节真实,真情感人,演出中,观众几度感动落泪, 创造了哈尔滨歌剧院一个全新的纪录,也再一次给哈尔滨及国内的广大观众提供了一次高质量的艺术享受。
伴随哈夏:届届充当主力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在国内外享有美名和重大影响的音乐盛会,到2014年已举办32届。而哈尔滨歌剧院,则是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全程参与者,自首届至今届,始终是这个盛会的“主力军”。
在20世纪60年代,全国先后办有四大音乐盛会:“上海之春”音乐会起始于1960年;“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起始于1961年;“沈阳音乐周”起始于1962年;广州“羊城音乐花会”起始于1964年。如果将“哈夏”的前身“哈尔滨之夏群众文化活动月”算在内的话,哈尔滨则是全国第一个举办这种大型音乐文化活动的城市。如今,其它的几个音乐盛会不是改弦易辙,就是久已停办,只有“哈夏”越办越好,享誉全国蜚声海外。在“哈夏”的举办发展过程中,哈尔滨歌剧院的全力参与,给了这个音乐盛会有力的支撑。而“哈夏”也使哈尔滨歌剧院的艺术创造能力、创造水平,得到充分的展示。“哈夏”的历程与“哈歌”的历史,重叠交织,构成哈尔滨音乐史的重要篇章。
在漫长的五十多年历程中,前三届“哈夏”处在探索调整阶段,可谓三十几届“哈夏”的缩影:
1961年首届“哈夏”,共8台节目,9场演出,“哈歌”参加3台节目4场演出;1962年第二届“哈夏”,共22台节目,41场演出,“哈歌”参加6场演出,其中的女高音歌唱家《张权独唱音乐会》表演艺术精湛,观众反响热烈,来自全国的观摩艺术家全都赞叹不已;
1963年第三届“哈夏”,共10台节目16场演出,“哈歌”参加了4台节目6场演出。
仅从这个缩影当中,我们就已看出哈尔滨歌剧院在“哈夏”活动中担当的重要角色。
“文革”前6届“哈夏”,“文革”后的二十几届“哈夏”,哈尔滨歌剧院先后四代700多位艺术家参与其中,共献演150多场专场或综合场的演出。
此外,哈尔滨歌剧院的许多领导和艺术家,都先后在各届“哈夏”组织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第一任哈尔滨歌剧院院长沙青,不但参予了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创意策划,还多次在“哈夏”组织机构中任要职。他曾任第一届“哈夏”筹委会副主任,第一届“哈夏”开幕式主持人。在第二、三届、“哈夏”开幕式上,代表“哈夏”筹委会致开幕词。在第三届“哈夏”筹委会中任秘书长、节目审查委员会主任。哈尔滨歌剧院在第三届“哈夏”任职的人还有,节目审查委员会委员:作曲家魏作凡、宫威、歌唱家李书年、张权、严仁明、指挥谭维友、卓明理,及担任第三届“哈夏”舞台监督的陶冶。
值得载入历史的,还有哈尔滨歌剧院原创作品在“哈夏”的亮相:
1964年,郁文作词、王双印作曲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原名《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由曲作者王双印在第四届“哈夏”哈尔滨歌剧院综合音乐会专场首唱,以后才传遍全国;
1979年第七届“哈夏”,乌·白辛原创、朱良维改编的大型歌剧《赫哲人的婚礼》在市青年宫上演,这是“哈夏”第一次上演歌剧;
1988年第十六届“哈夏”,哈尔滨歌剧院又一部原创大型史诗歌剧《仰天长啸》搬上“哈夏”舞台;
1989年第十七届“哈夏”,哈尔滨歌剧院原创音乐剧《山野里的游戏》上演,引起极大轰动;
1992年第二十届“哈夏”,哈尔滨歌剧院上演了原创大型歌剧《安重根》;
1996年第二十二届“哈夏”,歌剧《特洛伊洛斯与克瑞西达》上演;
2006年第二十八届“哈夏”,“哈歌”的重头戏《八女投江》隆重上演。
原创作品的加入,实实在在的增加了“哈夏”的艺术魅力和轰动效应。
出访欧洲:音乐之都扬名
哈尔滨歌剧院交响乐团,对外演出就叫哈尔滨交响乐团。它是哈尔滨歌剧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哈尔滨、黑龙江对外音乐交流的优秀名牌、靓丽品牌。它的历史可以上溯百年,它的鼎盛,是在改革开放后。多年来,哈尔滨交响乐团创造了诸多的辉煌。
2007年9月哈尔滨交响乐团出访俄罗斯,参加滨海边区《经典音乐节》闭幕式专场交响音乐会,获得音乐节组委会金奖。
2008年5月哈尔滨交响乐团应文化部艺术司、国家大剧院“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演出季”活动组委会邀请,赴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音乐会标题为《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暨哈尔滨交响乐团百年庆典交响音乐会》,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中央电视台对演出全场录像。
2008年6月哈尔滨交响乐团与德国柏林交响乐团联袂演出“哈夏”开幕式专场交响音乐会。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哈尔滨交响乐团,重振乐团百年雄风,将乐团在多年艺术实践中形成的激越、宽广、细腻、优雅的演奏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将乐团的演奏水平推向历史新的高度。
2009年8月29日—9月5日,作为哈尔滨市900多万市民的友好使者,乐团随哈尔滨市政府代表团,先后在丹麦奥胡斯市音乐厅、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希腊雅典国家大剧院歌剧厅,分别进行友好访问演出。
三场音乐会的名称分别为:‘中华情韵—中国哈尔滨交响乐团奥胡斯交响音乐会’;‘中华情韵—中国哈尔滨交响乐团维也纳金色大厅交响音乐会’;‘中国之声—中国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兰德里交响音乐会’。
奥胡斯市长魏曼先生在讲话中感谢来自音乐之城哈尔滨的艺术家带来的音乐盛宴。奥胡斯市音乐厅经理波巴克·岩森先生接受采访时说:“哈尔滨交响乐团的演出相当成功,我们完全被中国艺术家演奏的古典音乐征服了!”
9月3日晚中华情韵——哈尔滨交响乐团维也纳金色大厅交响音乐会准时奏响,这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以雄厚的实力,在被誉为世界音乐圣殿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展风采。整台音乐会展现了中国民族元素与西方交响乐的完美融合。中西方的音乐文化元素把音乐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欧洲联合周报》《新闻日报》《奥地利日报》《维也纳日报》《皇冠报》奥地利通讯社、奥地利国家电视台等20多家当地媒体在报道中,对哈尔滨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次出访欧洲三国演出,是哈尔滨交响乐团建团有史以来(也是哈尔滨市对外文化交流有史以来)出访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意义最深远的一次成功出访,是哈尔滨交响乐团暨哈尔滨歌剧院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国音乐之都的使者哈尔滨交响乐团,在欧洲的音乐之都扬名,这不仅是哈尔滨歌剧院的荣誉,也是哈尔滨人民的骄傲,是中国音乐的自豪。这种骄傲与自豪,足可以写入中国音乐史。
汇聚名流:人才造就辉煌
名家推出名作,名作造就名家。哈尔滨歌剧院历届领导班子几十年如一日,尊重名家重视人才,形成了连续不息的优良传统。
1961年,著名歌唱家张权由北京下放北大荒,途经哈尔滨,被哈尔滨留住了,哈尔滨歌舞团(歌剧院前身)领导兴冲冲地把张权要到团里。此后五十多年,哈尔滨歌剧院仿佛成为一个人才培训基地:自己培养人才,外面引进人才,向外输出人才。这里的各类人才、名家,和他们的知名作品,可以筑成一道高高的长长的名家墙——
1964年,“哈歌”李郁文作词、王双印作曲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原名《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由曲作者王双印于“哈夏”音乐会首唱,随后风靡全国,传唱几十年;
“哈歌”艺术家音乐作品《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喊一声北大荒》《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流传久远。其中,《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亚洲声乐教材,并被亚太教科文组织录成金碟发往太空,成为宇宙中永恒的星座;
“哈歌”的歌剧、音乐剧《仰天长啸》《山野里的游戏》《焦裕禄》《安重根》《太阳·气球·流行色》《特洛伊洛斯与克瑞西达》《八女投江》等都获得全国性奖项;
“哈歌”组成的哈尔滨合唱团,连续获得98年全国合唱比赛金奖第一名、2000年第五届中国国际合唱节金奖等多项金奖、银奖。
他们不仅仅是名人名流。他们的名字就是艺术的瑰宝。他们的汇聚,便造就了“哈歌”的辉煌。
众星闪烁,百珠放光。哈尔滨歌剧院历届领导班子,都是慧眼识珠人。历史会记住“哈歌”领导班子中的带头人:沙青、张毅民、孙美跃、柴鹤年、张守礼、苏桂春、孙圣汉、李绍山、陈晓生、王德峰。
哈尔滨歌剧院五十五年历程,创造了一部令人惊奇的历史;未来在歌剧事业中,他们定会更上层楼。
2009年在哈尔滨歌剧院建院五十周年庆典大会上,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显友朗诵即兴创作的了一首《满江红》词,恰好是对哈尔滨歌剧院历史的回顾和前瞻——
步履铿锵,五十载,岁月长河。琴瑟响,管弦齐鸣,笛吹笙和。百余部歌剧演绎,数千场音乐留名。真正是青史舞台旋转,精彩多。
器乐欢,歌声乐;岳飞吼,江姐歌!谁言舞台太小,乾坤在握。开篇历史昨天写,继往开来今朝作。要书写明日辉煌篇,从头过!
(本文采访过程中得到了哈尔滨歌剧院艺术家们的大力支持。哈尔滨歌剧院原副院长李福义,哈尔滨歌剧院歌舞团原团长李殿鹏等老艺术家提供了许多详实的历史资料以及一些个人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写作给予了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很好的资料~哈夏音乐会应恢复一年一次更好
一年一次需要的社会资源太多了,这得需要一个庞大的观众与消费群体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