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特稿:军歌作曲家郑律成的故事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军队向太阳……”

坐落在松花江畔的郑律成展馆

坐落在松花江畔的郑律成展馆

盛夏八月,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唱响祖国大地。在哈尔滨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之际,哈尔滨友谊路233号郑律成平生事迹展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笔者跟随参观人流走进展馆,在优美而雄壮的旋律中感受到到作曲家郑律成炽热、奔放的情感;在一幅幅老照片和一件件遗物中寻觅到作曲家郑律成光辉的人生足迹…..

1、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1918年8月13日,郑律成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一个爱国家庭。他的父亲,刚强而富有爱国思想,三个哥哥和姐夫参加了朝鲜解放运动和中国革命。他12岁在全罗北道全州新兴中学读书,学会了识谱和演奏乐器,显露出音乐天赋。他原名郑富恩,因酷爱音乐改名叫郑律成。

1933年初,郑律成和一批朝鲜青年来到中国南京,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所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毕业后在南京从事秘密抗日活动。同时,他每周赶往上海,跟一名叫克利诺娃的声乐教授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声乐。教授赞赏他的音乐天赋和刻苦精神,断定日后他会成为“东方的卡鲁索”(意大利著名歌唱家)。

展馆内景

展馆内景

1936年,郑律成在上海通过姐夫朴建雄介绍,认识了杜君慧(中共党员,时任上海妇救领导人,“左联”成员)。并加入了抗日救亡组织“五月文艺社”。“七七事变”后,郑律成在南京结识了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十分欣赏他的艺术才华,约他到上海共同合作、发展。在冼星海的鼓舞下,郑律成坚定了从事革命音乐的信心。

同年9月,郑律成赴上海找冼星海,不料由于日军进攻上海,冼星海已去江苏、河南等地从事抗敌宣传。在杜君慧的鼓励下,郑律成决心去延安投奔中国共产党。在杜君慧、李公朴(七君子之一),中共地下党员宣侠父帮助下,1937年9月,郑律成身背小提琴和曼陀铃(乐器),带着烫金字精装本的《世界名曲》,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2、宝塔山下的不朽乐章

1937年10月,郑律成到达延安,在“陕北公学”和“鲁艺”学习,毕业后先在“抗大”当音乐指导,后又被调回“鲁艺”当声乐教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此间,郑律成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音乐才华,创作出著名的《延安颂》和《八路军进行曲》(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军歌作曲家郑律成

军歌作曲家郑律成

《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春天。一天黄昏,郑律成和莫耶等人参加延安城群众大会后,站在“鲁艺”所在地的半山坡,眺望夕阳余晖里的延安古城,心情激动不已。他向莫耶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她帮助写歌词。歌词写好后,郑律成谱出了曲子,先起名叫《歌唱延安》,后改名《延安颂》。在毛主席参加的一个晚会上,郑律成和女高音歌唱家唐荣枚齐唱这首歌,毛主席听后高兴鼓掌。此后,这首情感真挚、曲调优美的歌曲,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全国和海外。

1939年,他与公木合作,创作出《八路军进行曲》(《八路军大合唱》八首组歌之一)。这首歌气势磅礴、坚毅豪迈、热情奔放,表现出人民军队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成千上万的战士高唱着这首战歌,一往无前,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到建国后历次国庆阅兵,这支名曲一次次回荡在天安门广场上空。

郑律成在延安

郑律成在延安

解放战争期间,《八路军进行曲》改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总政治部对歌词进行修改,并于1965年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 7月25 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将其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3、浪漫而曲折的爱情

郑律成任“抗大”当音乐指导时,经常到各大队教歌,培训歌咏骨干。在延安女子大学,他结识了来自四川的姑娘丁雪松。当时,丁雪松不满20岁,眉眼秀气,短发齐耳,英姿飒爽。因丁雪松是女大校友会俱乐部主任,他们经常在一起商量工作。每次见到丁雪松,郑律成都会怦然心动。但出于羞涩,郑律成不敢当面向丁雪松表达情感。

郑律成和丁雪松在天安门国庆观礼台上

郑律成和丁雪松在天安门国庆观礼台上

早在重庆教会中学读书时,丁雪松就热爱音乐,爱唱歌,会弹琴。她敬慕郑律成的音乐才华,爱唱郑律成谱写的歌曲。特别是郑律成在晚会上引吭高歌《延安颂》,或指挥成百上千人大合唱时的身姿,都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深秋时节的一天,丁雪松回到窑洞,惊讶地发现屋里收拾一新;几天后,窗台上又出现了几枝盛开的马兰花。而后,桌上又出现了两本书,一本是《安娜·卡列尼娜》,一本是《茶花女》。还有一张小纸条,上的落款是郑律成。丁雪松恍然大悟,幸福涌向心头。于是,两人由同志变成恋人。

1939年夏天,郑律成无端被审查,不准他结婚。丁雪松所在“女大”领导劝说丁雪松与郑律成分手。但丁雪松相信郑律成,等待澄清问题。1941年底,参加过长征的朝鲜同志、八路军炮团团长武亭来延安开会,亲自出面作证,使郑律成问题被澄清。

馆内介绍丁雪松专版

馆内介绍丁雪松专版

郑律成与丁雪松的婚礼,在“鲁艺”礼堂举行,由周扬主持。在用松柏枝和五彩纸条装饰一新的“鲁艺”礼堂里,大家欢聚一堂。事先,郑律成还到野外打了两只黄羊,一只换来黄米和红枣,做成年糕;一只烤成羊肉串,用来招待客人。第二年,丁雪松生下了他们可爱的女儿——郑小提。

3、惜别朝鲜回到中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延安的朝鲜同志纷纷回国。1945年12月,郑律成一家回到朝鲜。回国后,郑律成先担任黄海道委宣传部长,后任人民军俱乐部部长,组建了人民军协奏团并兼任团长,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等著名乐曲。丁雪松到朝鲜后,先后在劳动党中央、北朝鲜华侨联合会工作。1949年新中国筹备开国大典时,丁雪松曾回国联系工作,并兼任新华社驻平壤分社社长。

馆内郑律成从朝鲜带回的日本雅马哈钢琴

馆内郑律成从朝鲜带回的日本雅马哈钢琴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立即在平壤建立大使馆。9月初,丁雪松带七岁的女儿先行回国。郑律成不愿在祖国受难的时候离去。他对丁雪松说:“你带着孩子先走吧,我以后再去。”1950年9月中旬,美国侵略军从仁川登陆后,平壤危在旦夕,人们纷纷撤离。中国大使馆政务参赞柴文成,特地派吉普车接郑律成和他77岁的老母亲离开平壤,一直送过了鸭绿江。

郑律成回到北京,安顿好家人后,又奔赴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战斗。1951年4月,郑律成从朝鲜前线返回北京,到人民艺术剧院工作。1956年调到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创作室作曲至1976年病逝。
壮哉郑律成!中、朝两国军队军歌的曲作者!

相关链接:

1、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外出到京郊昌平,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2、1953年冬天,郑律成到黑龙江伊春林区体验生活,创作了《小兴安岭颂》、《兴安岭上雪花飘》等歌曲。
3、2009年7月25日,郑律成平生事迹展馆在哈尔滨揭幕。郑律成的女儿郑小提将父亲220多件珍贵遗物赠送展馆。

4、2009年9月,郑律成被评选为100位对共和国最有贡献的人物。

5、丁雪松是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先后出使荷兰、丹麦王国。

 

参考资料:1、《永存的记忆》(丁雪松回忆录)。2、哈尔滨郑律成平生事迹展馆资料等。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张权与哈尔滨之夏

 1961年的冬天,一趟从北京开往哈尔滨的列车上,三个女人透过车窗观望外面陌生的土地。她们是年轻的张权和她的婆婆四伯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