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iami.com/song/2100635
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哈尔滨炮队街(现通江街)斜纹大街(经纬街)一带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头戴黑礼帽或小圆帽、身着黑长袍、鬓角蓬松、蓄着胡须的犹太人。这里是他们进行宗教、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他们的商业活动则主要集中在当时的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上。这一地带现在留存着很多犹太建筑,从中可以看出当年在哈尔滨的犹太人所形成的完整社会体系。
在前几篇文章中已经介绍过很多关于犹太人社会生活的建筑。包括:位于通江街82号的犹太老会堂、位于通江街86号的犹太中学、位于上游街23号的犹太侨民会所、位于经纬四道街30号的犹太商人索斯金故居和位于上游街69号一度成为犹太教会学校的玫瑰学校。今天来看看位于经纬街和通江街交口处的两座犹太人的重要遗迹——犹太新会堂及其对面的犹太养老院。
哈尔滨犹太新会堂,道里区经纬街(旧称斜纹大街)162号,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会堂。相对已有的通江街犹太老会堂而言,这座于1918年奠基的犹太会堂被称为新会堂。
犹太新会堂是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列维金设计的。整个建筑呈正方形,主体颜色红白相间,穹顶上耸立一个犹太建筑特有的六角圣星。主入口处处4个廊柱擎起突出部分的尖券高门,双层尖券式木窗虽没有老会堂那种复杂的装饰,但简洁大方,每个木窗上也都镶有六角星图案。建成后的犹太新会堂成为中国最大的犹太会堂。
新会堂建成后由教民理事会管理,因其理事会是慈善组织所以常常受到财务问题的困扰。新会堂建成三年后,曾因债务问题将新会堂抵押给了日本人。日本人要将新会堂改建成电影院,此举遭到犹太侨民的强烈反对。在索斯金和考夫曼的号召下,犹太人一起捐款才又从日本人手里赎回了这座新会堂。
在这座建筑对面的通江街6号是1920年落成的犹太免费食堂和犹太养老院旧址。原址曾是犹太教祈祷所。一战爆发后,欧洲部分犹太难民辗转来到哈尔滨,犹太社团立即成立了若干个难民救济所。拉比诺维奇兄弟捐资于1918年开工建设这座二层摩尔式小楼。建筑入口处有尖券式的柱廊,屋顶两侧有两个圆形穹顶,一楼为免费食堂,二楼做养老院。
哈尔滨犹太妇女慈善会、犹太医院落成前的哈尔滨犹太贫病救济会、1932年的哈尔滨犹太人水灾难民救济委员会、犹太人慢性病研究所(1942年)也曾先后设在这里。
1996年,这栋曾经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和爱意的建筑被扩建成税务局的六层办公楼。历经岁月变迁,化神奇为腐朽。对比老照片可以看到现在不止两侧的两个犹太式穹顶被去掉了,而且原来漂亮的立面装饰线条也全被丑陋的外墙瓷砖覆盖住,变成毫无特色的一栋建筑了。任谁走过去也不会多看一眼。
1956年随着犹太人的纷纷离去,犹太新会堂关闭。文革期间犹太新会堂遭到了严重破坏,穹顶被毁,后来它成为了哈市公安局俱乐部,也曾出租成为娱乐城。
2004年政府启动犹太新会堂修缮及周边整治工程,现在与索菲亚教堂一同成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馆内二、三层陈列有“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用大量图片和雕塑模拟生活场景,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生产、生活的状况。
大厅中央悬挂的巨型照片,是30年代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在马迭尔举办宴会送别索斯金的留影。
我去参观展馆的时候,若大的展馆只有我一人。据说近年来,很多早年居住在哈尔滨的犹太老人都纷纷回到哈尔滨“寻根”,他们常常提起在哈尔滨这个方舟里的幸福时光。这里承载过他们童年和青年时的欢笑,这里留下过他们父辈的汗水和智慧。他们对这些建筑有着很深的感情,并深切的关注着它们的现状。
一起走进这段历史吧,走近这些遗留下的犹太建筑和文化,去发现这个城市历史底蕴中的一抹亮色。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种无形的纽带将哈尔滨和世界连在一起。
开馆时间: 8:30至16:30 无休馆日
门票:25元
公交路线:
2路;9路;75路;97路;105路;106路;110路环线;111路;383路到经纬街站下车,步行340米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