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烟筒屯俄式建筑群建于什么时候?何时开通?这个站到今天已经运营了多少年?
1902年 1月14日,中东铁路开始临时运营。1902年3月,烟筒屯车站建成开站,道线4条,与哈尔滨站距离237.8公里。中东铁路西线(今滨洲线)1898年开工。1900年2月至3月,中东铁路建设局开始在杜尔伯特旗境内(今杜蒙县全境、大庆市及安达市部分地区)铺轨,从安达铺到烟筒屯,采用轨距 1.524米的宽轨。同时开始建设烟筒屯站。1901年4月,杜尔伯特旗境内通过首列哈尔滨开往扎兰屯的试运行列车。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由建设局移交给管理局,开始正式营业。烟筒屯站当时是四等站,它运行至今已有112周年,并历经了沙俄殖民、中苏第一次共管、北满铁路、中苏第二次共管和人民铁路五大时期。烟筒屯站,至今一百年站名未变更,还保留13栋俄式精美的历史建筑,成为大庆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烟筒屯站作为四等站,它的配套设施是什么样?工业文明的象征蒸汽机时代站区供水系统什么样?
中东铁路四等站一般有十几栋建筑组成,有独立的供水系统和水塔。从铁路沿线水塔遗迹以及当地人的叙述分析看,中东铁路的水塔一般有:水塔、水井、输送管线和燃油锅炉以及水泵等组成。水塔为砖或者毛石砌,水源一般是抽取地下水为主,在地面水丰富的地区也有用江河、溪流水的。烟筒屯水塔首先是燃油锅炉产生的蒸汽推动气泵,带动皮带上连接的水泵,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一股清泉飞溅而出。
每当东北隆冬季节来临,白雪皑皑的草原上,一列列冒着滚滚蒸汽浓烟的机车驶来,远远望去好似腾云驾雾的巨龙。汽笛声、铁轨撞击声和大地颤动声,气势磅礴的画面构成一个时代的工业文明。
我曾经多次去烟筒屯,一次我望着水塔遗迹里面的深坑,问一位老人:“水是从塔底下抽取的吧?”
“不是,水塔底下安装燃油锅炉和水泵,从右面的大水池抽水,打进上面的水塔。”我一直以为铁路水塔是在塔内部的地下抽取。可听这位老者说:“俄罗斯人是先挖个大水池,然后在用钢管往地下打井,水是通过水池下面的管线,自然流到大水池中,水池上面用砖砌或者木制的房盖。
老人还说:“俄罗斯人打的水井深,甘甜清澈,过往的火车非常喜欢在烟筒屯加水。”老人一边说一边压水。“现在烟筒屯居民少,大水池里是有水,可用水量少,也不卫生,如今只能喝浅水压井了。”
3.当年是俄国人和中国人一起在这个小站工作过吗?追述当年是什么样的一个景象?烟筒屯站什么时候萧条了,什么时候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这个小站在这个城市这个地域做出了什么贡献?
1903年烟筒站开通后至今,经历了主要五个阶段:第一时期为1903-1921年沙俄殖民(1918至1925年国际共管);第二时期为1925-1935年的第一次中苏共管;第三时期1935—1945年的北满时期;1945至1953年第二次中苏共管;1953至今人民铁路时期。当年站内的工作人员以俄罗斯人为主,中国人从事一些铺助性工作,北满铁路时期以日本人为主,设站长1人,员工12人。直到1953年才有中国人独立管理铁路。
烟筒屯站开通后,通过该站发出的货物有羊草、土盐碱、药材等。其中以羊草、土盐碱为大宗。到达货物有成品粮和农具等。烟筒屯站区东边的土城子大盐场熬制的盐碱通过大马车运到烟筒屯,然后装车销往中东铁路沿线和旗内,比以前走卜奎大道即快又安全。一时间烟筒屯站客商云集,大道上马车不断,在火车站东北面村子渐渐成型。可好景不长,火车的便利,使烟筒屯的特产土盐碱销量大增,可也方便了海盐运来。土盐碱缺乏碘,含硝量大,味道苦涩,逐渐被海盐替代,烟筒屯的大盐场渐渐衰落。到1929年前,烟筒屯站仅仅运输一些羊草和当地湖沼中的鱼类,经济始终未有多大发展。1935年苏联将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中东铁路改名“北满铁路”,西线改称“滨洲线”。由于日本致力于战争掠夺,烟筒屯地区残破不堪。
1953年中东铁路回到人民手中,才开始大发展。由于杜尔伯特县烟筒屯镇位于乌裕尔河下游,芦苇面积极为广大。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烟筒屯湿地的芦苇被开发利用为造纸原料之后,大量发运出境。齐齐哈尔在湿地里投资了一个芦苇公司。为了缓解烟筒屯站紧张程度,方便湿地里面职工通勤。在烟筒屯站满洲里方向建设了一个主要为运输芦苇的小站——二道桥站。烟筒屯站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烟筒屯镇基本是这一时期形成的。
随着火车提速,城乡公路网的建设,现在的烟筒屯站又衰落了。但是近百年的发展,烟筒屯镇发展起来了。如今烟筒屯镇芦苇生产呈现出了一派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每到产销旺季,烟筒屯镇的工厂、家庭大搞苇编,产品远销全国乃至海外,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杜尔伯特县烟筒屯镇得天独厚的湿地,出产的苇塘鱼闻名齐齐哈尔和大庆地区,每年渔业收入相当可观,又引进大鹅养殖基地,饲养量达到了数万只。
4.每栋建筑什么形状和材质的?建筑都是做什么用的?这些建筑群在烟筒屯这些年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今天看这些建筑群有审美价值。
烟筒屯俄式老建筑建设于中东铁路早期,当年俄罗斯处于鼎盛时期,又倾注举国之力修筑中东铁路,试图打造东方的铁路样板。烟筒屯站区建筑风格为俄罗斯田园式,整体设计依托自然环境,房子白色毛石基础,淡黄色墙体,配以绿色铁皮棚顶,布局以铁路线为基准成线性分布。具体分为四个区域,如图示:一橙色区域内,有车站、仓库及铁路工区;二蓝色区域内,有水塔、水塔设施房及浴池;三绿色区域内,有兵营、军官宿舍等;四粉色区域内,有铁路民居。
俄式老单体建筑特点:建筑墙体大多采用厚实的砖墙,最厚者甚至达到1.5米。开窗形式为竖向窄长窗;毛石基础,墙体砖砌手法,清水墙面,砖砌仿石转角,白色砖砌窗楣;山墙面采用白色面砖装饰,顺棚顶自然下落,似冬雪飘落;建筑门口有单坡雨篷,以木柱支撑或者木质悬挂型;山墙有木质悬斗,雕刻为几何曲线,简洁大方。当年杜尔伯特区域泰康至喇嘛甸全是五彩石头房子。而烟囱屯别具一格的砖混结构,还有大兵营、浴池和水塔,说明当时它的位置比较重要。
1902年烟筒屯站区建设完工,俄人在站台种植榆树、杨树,形成绿化区。这些树木目前在烟筒屯火车站附近还有分布。站区初期属于中东铁路附属地,分为俄区和华区。烟筒屯俄区建设的像个大花园,每栋建筑独立院落,种植着果树和丁香树,表现了浪漫的人文景观。俄式老建筑里面一直居住着俄罗斯人、日本人,直到1953年苏联归还中长铁路,铁路公房归属中国。1955年杜蒙旗境内的苏侨被召回国,共60户,177人,携带不走的财产如房屋、奶牛等由旗政府作价收买。从此旗 (县)内再无外侨居住。烟筒屯俄式老建筑完全归中国人居住。
烟筒屯俄式建筑群,耸立百年,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研究。比如,这些建筑地处碱性极高的湿地,为何砖体不泛碱酥松?因为建筑的毛石基础采用水泥和石灰搅拌,小石头灌砌,有效地吸收了碱性,延缓了砖石脆性分化。
烟筒屯俄式建筑群建设于早期,整体属于俄式田园风格,还不能同哈尔滨大规模的俄式建筑相提并论,它们仅仅是一些服务于站区的砖木结构和纯石头结构的小型建筑。而这些建筑却有浓郁的俄罗斯乡土气息,它们的装饰多为绿色和米黄色,建筑与所处环境和谐共生,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对于自然的崇拜。老建筑的设计考虑到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特点,坡屋顶数目和坡度便于雨水的排放和冬季雪荷载的压力;建筑在栏板、窗口、门口、托檐、悬斗、屋顶等建筑细部中,俄罗斯人多采取抽象的几何图案,以花纹和镂空雕刻形式做成。
5.有火车站的时候那个小村是不是还没有呢?那个小村是什么时候建立的?那个小村的人为什么能够知道保护?
烟筒屯名字由来:一是烟土屯,说过去这里有人种植提炼大烟土;二是过去烟筒屯附近土房子室外都有个大烟筒,地名来源于房子的大烟筒。
俄罗斯在修筑铁路时期,为了不引起中国人的激烈反响,采取了一些亲和政策,铁路建设局要求必须尊重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精神气质,筑路员工从筑路初期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不损害当地居民利益的措施,尽量尊重他们的多年的信仰。1908年杰姆钦斯基的名著《俄国在满洲》一书写道:“为赢得居民的信任,筑路当局不失时机地实施某些措施,有时甚至不惜破费大宗钱财。”
当年,俄罗斯人在命名中东铁路站名时,考虑到铁路修筑在中国,名义上又是合办铁路,为了不至于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和敌意,站名多取自于当地原有地名,俄文站名也是当地地名的音译。从1903年俄文版及1911年中文版铁路地图上看,就有“烟筒屯站”。这说明在车站建立前,烟筒屯地名即存在。而这个地名是来自烟土不科学,因为烟筒屯附近以草原和沼泽为主,不适合种植鸦片。又因为清末烟筒屯属于杜尔伯特旗蒙古人游牧地,还没有大规模开垦放荒。清代在烟筒屯东边东土城子有个大盐场,熬盐人搭建的房子,基本模仿齐齐哈尔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这样的房子山墙外耸立着大大的烟筒,俄罗斯人修建烟筒屯站时,发现当地人都叫这里为“烟筒屯”,于是命名为“烟筒屯站”。
民国、伪满时期,烟筒屯镇乃至杜蒙县民用房屋建筑大都是简易土平房,建筑材料均取自当地的土、木、苇、草,少量砖瓦公房也没有俄式建筑高大精美。1981年后,杜蒙县农村才开始修建砖木、砖混结构住宅。
一直以来,烟筒屯站俄式老建筑在当地是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建筑群,而火车站周边一直归铁路管理,居住的职工们特别喜爱传统的老建筑,经常有各级文物部门和历史建筑保护者来拍摄研究,给他们讲授保护历史建筑的意义,他们在居住时非常注重保护,也时常修葺。另外一方面,烟筒屯镇地处沼泽地带,耕地少,经济无大的发展。站区铁路东南面一片泽国,至今无人居住。近年来,火车提速,乡村公路网建设,人们出行不在以火车为主,烟筒屯火车冷落许多。经济滞后,城镇开发不多,这片历史建筑得有保全。
6.烟筒屯俄式老建筑群中有那座建筑最有历史价值?
烟筒屯站区俄式老建筑群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水塔。火车在蒸汽机时代,牵引的动力来源于锅炉燃烧产生的蒸汽。沙俄在我国东北修筑的中东铁路开通后,为给过往机车加水,同时满足站区的生产、生活需要,沿线设置很多水塔。目前,滨洲线、滨绥线及哈大线上还遗存一些比较完整的水塔,如巴林站、扎兰屯、牙克石以、扎罗木得及乌固诺尔等站;还有一些残缺的水塔,如博克图、烟筒屯和伊列克得等站。
烟筒屯水塔,在2010年规划哈大高铁客运专线时期,因为有“1903”的标志,得以列为线路建设中5座整体迁移保全建筑。带“1903年”年标的水塔目前在中东铁路沿线仅仅发现两座:一座在内蒙古牙克石市雅鲁站;一座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县烟筒屯站。烟筒屯水塔年标有黑龙江日报曾一智老师发现,雅鲁水塔年标为我找到。
2011年我在烟筒屯拍摄俄式建筑,特意来到水塔前,由于看过许多水塔实物,毫无疑问被当地人传说“炮楼子”的建筑是水塔。在其它一些原中东铁路站区,附近居民对上面缺失木质保温水柜体的水塔,统称为“炮楼子”。没有顶层水柜体,水塔支筒顶端布满瞭望口,看上去确实像“炮楼子”。为不伤害当地人的感情,我每次都会说有炮楼作用,主体功能还是水塔。这座水塔建设于铁路初期,对于研究早期蒸汽机车时代的供水方式以及俄罗斯军事防御有一定的价值。
在一户居民家门前,有位打水老人饶有兴趣地介绍说:“我是铁路职工,那个建筑是“水楼子”,干了四十年,烟筒屯事情非常清楚”。可见像铁路老职工们唤作”水楼子“,还是比较正确的。把水塔叫做“水楼子”,也许当年黑龙江、内蒙古地广人稀,难得见到高大的人工建筑,人们在辽阔地带把站区高耸的水塔唤作“楼子”,还是非常亲切的。
7.一片沼泽地为何建设一条铁路?
按中俄在柏林谈判的规定,中东铁路的走向,由满洲里进入呼伦贝尔,越大兴安岭,沿雅鲁河,接近齐齐哈尔,穿呼兰垦区,渡松花江,直取宁古塔,向东出境至双城子。这条线路比较平坦,当时双方都能接受。而俄国人在勘测铁路走向的时候,并不满足于既定的方针,总是千方百计想把铁路线南移,这样就可以深入中国东北腹地,又能取得黄海之滨的不冻港。但在中国政府的抗议以及实际勘测中的遇到的问题,沙俄最后确定了按柏林谈判走向设计施工铁路。
柏林谈判中东铁路走向,也没有通过杜尔伯特旗、前郭尔罗斯后旗境内。烟筒屯到安达之间地处乌裕尔河尾部,遍布沼泽湿地。当年又是风气未开的蒙古部落。按理俄罗斯不该走这条线路。俄罗斯铁路勘测人员,在黑龙江实际勘测了两条铁路线路:一条是沿富裕——兰西——呼兰;另一条是烟筒屯——泰康——安达——肇东——哈尔滨。第二条线路虽然距离短,确是低洼沼泽地带,施工难度和费用极高。那为什么铁路还是走第二条线路了?
我曾经在富裕县听到一个美丽的传说,原来富裕县一个大户,看到沙俄在富裕等地勘察铁路线路,想到以后兵慌马乱的,铁路上兵、匪不绝,危害当地的治安和利益。找了一些人编造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故事,吓得铁路勘测人员最后走烟筒屯线路了。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真实性不去考证。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凭借“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人民就生活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中。俄国取得了在中东铁路修筑权利,大量圈占土地,并在铁路沿线设立警察机构、驻军、农垦、采煤、伐木、办企业。沙俄同当地人民发生剧烈的冲突,而软弱无能的清朝,处处维护洋大人的利益。富裕铁路改线的故事,有点像上海黄浦江非常著名的渔童的传说,都是民众在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时,用故事来寄托强烈的反洋的民族化心情……
翻开黑龙江地图,富裕——兰西——呼兰是当年清朝的驿站通道,村镇较多。其实俄方不走呼兰垦区:一是发现哈尔滨更适合建设未来的国际大都市,二是俄罗斯方面为了施工便利以及节省资金,选择了铁路走直线的方案。这样中东铁路就通过了荒无人烟的湿地沼泽了。
8.现在那个小村里的人有没有这些年在小站上工作的铁路人。
烟筒屯站每天停留两列火车,火车对于烟筒屯作为交通工具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站内职工大部分搬迁到泰康镇居住,只有一些故土难离的老职工继续守候着这里。
2011年春季,我去烟筒屯拍摄,遇到的那位打水的老人,就是一位不愿意离开老站的人。老人50年代参加工作,开始在铁路工区干活,他说,那时候机械化程度不高,全靠人工,他们养护从泰康站到红旗营子段。冬季,湿地封冻了,干活冷是冷点,可也比夏天好过;夏季,烟筒屯养护的车站线路,一片沼泽,遇到发大水,有时候会在齐腰深的水中行走、工作。还要搬运各种沉重的铁路器材,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
后来,他年纪大点,去给过往的机车加水。这活虽然不用再走泡沼了,可每天加水也很忙碌。老人管加水的装置叫“水鹤”。水鹤,是铁路上给蒸汽机车加水的装置。上部伸出横向的输水管能左右移动,前端弯下部分像鹤的头部。主要用在北方寒冷地区,出水量大,水易出易回,不易冻结。水鹤的出水口距地面高度有3.3m左右,在平原里远远望去犹如鹤立鸡群。然而烟筒屯水鹤不存在了,我们只能从记忆中搜寻它的踪影了。
幸好在铁路乌吉密站还有水鹤遗迹。为什么一部分铁路职工把加水装置唤作“大水濠”呢?仰望黑洞洞的水鹤头。想象一下管道阀门打开后,一股水流沿出水口急速而下,会产生巨大的轰鸣声。 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秋水》。濠:“水名也”。 东北有句俗语“大水濠天”,说明下大雨的情形。中东铁路工作的员工,过去有很多山东、河北人,他们也许是习惯了从加水装置的声音来叫”大水濠”,而唤作“大水鹤”是从加水装置的构型上看的。
老人在同我谈话时,不时凝视着苇塘中的铁路线,在他的记忆里,那是一副美好的历史画卷!一列带着滚滚浓烟的火车,穿过茫茫荡荡的湿地苇塘,进入烟筒屯小站,两位头戴狗皮帽子的师傅走了过来,其中一位用尖镐击碎水鹤下面的冰块后,把拴住水鹤头部的链条用力一甩;另一位双手快速地转动闸阀手轮,随着“嘎嘎”的冰块破碎声,水鹤头摆动起来,对准了机车锅炉注水口,火车上的人大喊:放水!顿时滚滚的水流从水鹤口倾泻而出。
在我离开老人时,他对于自己的退休金还是很满意的,自己在这里种点菜地,生活颇为滋润,孩子们也会经常来看他。铁路也给他在泰康分了房子,他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烟筒屯。他只是对于不能喝上以前的深井水感到遗憾。
9.利用烟筒屯站区现存的中东铁路遗迹结合附近的湿地开发旅游事业。
中东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铁路。近年来,由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东铁路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正视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研究它,是每一位历史研究者的责任。中东铁路在世界近代铁路工业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百年过去了,还保留大量历史建筑群,它们广泛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的滨洲线、滨绥线和哈大线上,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价值、工业价值。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在文化上积极发掘和“一带一路”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东铁路正处于“一带一路”东部线上,拥有丰富的这方面遗产。为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推动沿线城市旅游发展。黑龙江省在经济上正在全力推进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文化旅游方面黑龙江省利用中东铁路俄式建筑群开发旅游文化项目,如:中东铁路松花江大桥博物馆,横道河子俄式风情园。内蒙古扎兰屯市建设中东铁路历史文化广场,涵盖中东铁路博物馆、铁路俱乐部等俄罗斯风格建筑;扎赉诺尔区利用现有的蒸汽机火车头、俄式建筑群,开发蒸汽机博物馆,具有极高的纪念性与艺术观赏性。
而我们大庆拥有原中东铁路线路102公里,有历史遗迹的站区六个,数量较多的是烟筒屯站区。我们的俄式建筑群以及历史文化,远远赶不上哈尔滨、横道河子和扎兰屯等市。但是我们也有个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的优势。那就是烟筒屯附近的水,大片的湿地沼泽,成群的鸟儿和鱼儿!2008年我市提出利用这份资源搞旅游,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烟筒屯站区13栋老建筑,基本残破,职工也不愿意住。我们可以通过铁路部门,全部收买过来,加以修葺,拆除私搭乱建,按中东铁路四等站模式恢复站区原貌,在租赁出去搞商业。比如,开发俄式小酒吧、小旅店、小博物馆等,结合附近湿地开发游船观光。如开发商不愿意投资建设,可以暂时把修葺后的俄式老建筑低价租赁给历史建筑爱好者们,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历史建筑。
有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