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街101号我是在鞑靼清真寺和红霞幼儿园之间的路上无意中注意到的。它在红星广场的边上,这栋三层小楼在两侧住宅楼的压迫下显得沧桑寂寥。底层建筑被几家门市红红绿绿的牌匾遮盖的严严实实,若是盛夏,楼前乔木茂密的枝桠就会将它楼上的大部分建筑遮挡起来。
一点点走近,一座折中主义建筑呈现在眼前。米黄色的墙体白色的装饰线。斑驳的红油木窗依然保持着旧时模样。正立面有六个漂亮的铁艺阳台。墙面、檐口、阳台都有很多破损,它缺乏维护,却因此保留了岁月侵蚀的痕迹。这栋市三类保护建筑建于1926年。这个楼以前是二层楼,解放后曾作为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后才接的第三层,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再早以前这栋楼曾是扶轮育才讲习所。
育才所好理解就是培训学校的意思,那么这个扶轮是什么意思呢?这并不是一个随便起的名字,因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和“扶轮”相关的机构组织。
其中国际扶轮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由职业人士组成服务性社团组织。始建于1905年,现分布在168个国家和地区。它鼓励崇高的职业道德,提供慈善服务,并致力于世界亲善及和平。中国第一个扶轮社于1919年10月在上海成立,它也是亚洲第二个扶轮社,1923年于天津、1924年于北京、1932年于大连、哈尔滨、沈阳分别成立扶轮社,但东北的三个扶轮社在日本占领满州后即停止了活动。
国际扶轮社纪念邮票,右上角齿轮图案为会标
而早期遍布全国的扶轮公学,则是是为解决铁路沿线职工子弟的教育问题而成立的。1918年,在时任交通部次长叶恭绰的提议下,京奉、津浦、京汉、京绥四路员工联合组建的铁路“同人教育会”,以“扶轮公学”为统一校名,在“四路”沿线筹建员工子弟学校。
天津扶轮公学,图片来源网络
二十世纪初期,西学东渐,“扶轮”一词当时比较流行,国际扶轮社的宗旨深入一些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当年铁路学校采用此名,是取其“公益教益”的公德意识,富有兴办铁路员工子弟学校,以扶持、扶助铁路事业的內涵。“扶轮”在汉语语境中的“扶持、扶助、辅佐、护佑、施恩报效”的内涵与发端于西方社会的扶轮社的“专业、亲善、爱心、和平”宗旨相结合,赋予“扶轮”以新的时代意义。
1926年哈尔滨的这座扶轮育才讲习所建立之时,对面正是哈尔滨的第一座体育场的正门,其中有田径跑道和当时亚洲最早的专用自行车赛道。每日里大好青年在这里竞速锻炼,满是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当时定“扶轮”为校名,也许也是对莘莘学子给予了厚望,希望从这里走出的学子都能成为国之栋梁。有记载“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扶轮学校有一百人投身军训,积极准备抗日武装斗争,真正做到了不负家国。
现在的红星广场原为哈尔滨的第一座体育场
有亚洲最早的专用自行车赛道
现在国内曾改称铁路中小学的扶轮学校有些又恢复了原名。国际扶轮社也重新在中国出现。而这座扶轮育才讲习所,依然缄默不言固守着一段尘封往事。
从右侧入口进入,建筑内部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结构,蜿蜒而上的铁艺楼梯,高大的对开木门,昏暗狭长的走廊。后院里的露天防火梯上,风吹落雪,仿佛时刻准备着上演谍战剧中的逃亡。
哈尔滨这样的老建筑曾经有很多,有些还能说出些来历,有些故事则已飘散在风中了。
公交路线:
2路;13路;13路区间;47路到高谊街站下车,步行93米
113路;126路到红霞街站下车,步行132米
老哈尔滨的感觉,不错哦。
可怜一楼已全部商铺化,地下室也被另作他用,木质结构部分也有些外露,以前去工商局办事经常停车在他门前,非常漂亮的一栋楼。另有一愿望希望作者能帮助,地段小学旁边的围挡里有一栋即将被寿终正寝的楼,气势优雅、非常漂亮,希望有人能在他将死之前把自己的故事留下来,不知是否有知道其身世的老师,谢谢。
哈尔滨的道里和上海的静安很相似,南岗和上海的徐汇很相似,道外则和上海的闸北神似
感谢分享 祝您开心快乐每一天! 欢迎回访:http://www.vipling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