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本文首发于黑龙江广播电视报微信公众号,ID:hljgdb1980
撒哈拉是蒙古族的一个古老姓氏,属于正黄旗,但是许承蕙、一杰母子的五官看上去却和一般蒙古族人不同,他们的面孔似乎更接近欧洲人。原来,撒哈拉家族起源于新疆天山脚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将那里的一个犹太部落和一个蒙古部落混编到一起,称为撒哈拉部落。进入清代,撒哈拉家族因作战有功,被皇帝赐汉姓“许”。500年来,这个家族近亲通婚频繁,虽然有悖科学,却也让祖先的基因得以传承。
近几年,为了避免近亲通婚这一恶习延续,身居辽阳的许家第十四代传人许平江先生曾跑遍全国,整理出撒哈拉氏族谱,在全国引起震动。在哈尔滨的家中,95岁的许承蕙为记者拿出这份族谱,在第十三世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出生在翰林府
许承蕙的曾祖父叫许春溥,自幼聪颖过人,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词人,20岁那年,许春溥在科举中名列二甲七名,成为皇帝钦点的翰林,历任翰林院编修、洗马(太子宫里的顾问)。可惜的是,许春溥29岁便英年早逝。许承蕙也出生在翰林院,还见过守节一生的太奶,也见过结婚的新人去祠堂拜祭祖宗。许承蕙3岁时跟随家人来到哈尔滨,投奔被张作霖重用、在奉天省议会任秘书长的爷爷,爷爷也是博闻强记的才子,曾考过贡生的第二名。很多人认为,清朝是满族人掌权,满族、蒙古族在考试上肯定也有特权,其实不然。许承蕙说,家里老人讲过,因为汉族人多,清朝统治者也很注意笼络人心,所以一般会把科举的前几名都留给汉人。满族、蒙古人的特权,也许生活方面体现得多一些,教育上依然是弱势的。翰林府位于鞍山市的陈家台村,至今保持得比较完整,鞍山市政府将其列入“三寺一府”修复工程,未来,翰林府会成为鞍山重要的旅游资源。
80年前,“我是女生”的体验
萧红中学的前身是伪满女子国民高等学校,许承蕙的奶奶孔焕书是这所学校的校长。许承蕙自己也毕业于这所学校。许承蕙说,女一中当时管得非常严,不许谈恋爱,不许穿丝袜和高跟鞋,也不许男生来找女生。课程里设有女红课,教女生们缝补和烹饪,女生们跟着俄罗斯老师学做布拉吉,跟日本老师学跳舞。那时的校服很漂亮,为了保留裤线和裙褶,女生们睡觉前会把衣服压在褥子下面。但是体育成绩也很突出,当时在全国都非常有名,是真正的新旧结合的教育。孔焕书曾讲过一桩轶事。当年张作霖的督军吴俊升来女一中视察,全校上下都很重视,可是孔焕书却悄悄告诉几个姿色出众的女生:“明天给你们放假一天,千万不要来学校。”原来,吴俊升见到漂亮女生就要收为姨太太,他有权有势,女孩们惹不起他,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趁他没看见就先躲起来。孔校长就是用这种时时处处为女生着想的风范,赢得了全校师生的爱戴。
女一中里后来最成才的女生当然是萧红,不过据孔校长的回忆,萧红当年在校时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才情,而是个性。许承蕙说:“萧红很另类,是那种不听话的女生。一听说哪游行了,关于铁路权之类的,校长根本拦不住,她冲出校园就跟男生一起上街。还喜欢女扮男装,穿西装,叼烟袋,女一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大家闺秀的范,萧红的风格跟她们完全不同。”不过孔校长说萧红画画得不错,如果没有走上文学道路,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画家。
孔焕书的哥哥孔宪武也是当时的哈尔滨名人,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的双料博士。回国后曾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一年后的1926年回到哈尔滨市,他在烈士馆对面、吉林街与一曼街交角处开的孔氏医院是一幢荷兰小洋楼,老哈尔滨人都知道,孔博士人很好,给穷人治病经常不要钱。最终,在给人治病时被感染了风寒,去世时年仅52岁。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孔氏家族把医院无偿地捐赠给了国家,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接手后改为松江省立医院。
一杰:用画笔留住历史
许承蕙的儿子一杰是一名油画家,这些年来活跃在哈尔滨的文化界,为史学家提供资料、为媒体写城市故事,一直为留住家族和城市的历史而奔走。他的画作和文章都带给人浓重的怀旧情绪。圈里也有评论家称一杰的画为教堂画,这些年他画遍了哈尔滨的教堂。与众不同的是,他笔下的哈尔滨教堂在凝重之外多了一种动感,有风雨,有故事。在一杰的画廊,记者看到一幅巨型油画是关于“文革”中被毁的尼古拉教堂全貌的,一杰说,他记忆中的哈尔滨永远如这幅画作中一样,郁郁葱葱满眼绿色。尼古拉教堂他画了一组画,这幅是其中最大的一幅。今年4月26日,一杰多年夙愿得偿,将在哈尔滨道里区文化馆举办画展,让我们一起在油画中寻找关于故乡昨日的记忆。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