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本文原载于黑龙江广播电视报微信公众号(ID:hljgdb1980)
编者按:欧洲面孔,东北口音,他们是人群中特别有趣的一群,特殊的地理位置,让黑龙江有了一群特殊的居民,他们身上流淌着两个民族的血液,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毛孩儿”。在黑龙江省逊克县的中俄边境线上的边疆俄罗斯民族村,民间叫“小丁子村”,全村900多人,俄罗斯血统的人占了一半,几乎那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有一部传奇的家史。这个风情浓郁的小村庄,每年都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学者、作家、纪录片摄制组,而他们几乎都满载而归。2004年,黑龙江电视台曾以小丁子村村民张进禄和尹秀兰两位老人的爱情故事为主题,拍摄了纪录片《两棵树》,向全国展示了这个江畔村庄的风情,也展示了小丁子村一代俄侨的欢喜与乡愁。
▲苗路和女儿
小丁子村姑娘在哈尔滨
苗路今年31岁,现在在哈尔滨一家大型家电商场做销售。顾客低头看着商品,听着她热情细致的讲解,没觉得特别,猛一抬头,却忍不住一愣:东北话说得这么溜,竟然是个外国姑娘?苗路其实已经是俄侨的第四代了,因为太姥和太奶都是俄罗斯人,所以苗路看上去依然是典型的俄罗斯人长相。
不过苗路说自己除了长得像,好像没什么别的地方像俄罗斯人,她一句俄语不会说,从来没去过俄罗斯,也没有俄语名字,只是口味上很喜欢苏泊汤和奶油。苗路说小时候小丁子村里俄罗斯后裔很多,自己并不显眼,上初中后离开家乡,苗路便成为学校的风景,一直到后来上大学、参加工作,每到一处都会有人对她的长相感到好奇。“从出来上学大家就是问问问,我从小到大最不喜欢的事就是这个。”不过也是因为显眼的长相,苗路在哈尔滨收获了爱情,一个哈尔滨小伙子被她深深吸引了,最终苗路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哈尔滨,并和这个小伙子结婚,生了一个可爱的俄侨第五代。
女儿苗苗今年5岁,没有苗路那么明显的俄罗斯基因却比苗路更漂亮更伶俐。上户口的时候,孩子爸爸做主为女儿选择了“俄罗斯族”。
▲苗路父母
▲前排左为苗路的太姥姥
▲苗路的姥姥姥爷
中国第一个俄罗斯村
苗路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小丁子村人,苗路的三舅是现在的村支书。这里汉姓为苗的人,大多是俄罗斯族。“那个年代出国不受什么限制,就从那边把媳妇带回来了。我的姥爷和我的爷爷都是在中国这边出生的。”苗路见过太姥,因为太姥不太会说中国话,所以印象中的太姥不太爱跟人交流,一年四季穿着那种俄罗斯风格的大裙子。“家里边也就我姥爷能说点俄语,其他人都不怎么会。”第一、二代的小丁子村人过着典型的中西合璧的生活:啃东北苞米,喝俄式酸奶,很多人家里都有烤面包的列巴炉。
俄罗斯女人非常贤良,也很爱干净,所以小丁子村几乎家家窗明几净,院里开着漂亮的“列巴花”。苗路说跟父辈相比,她小时候村里的俄罗斯风情已经少了很多,但是每年依然会过巴斯克节。春播前夕,贡上红皮鸡蛋,然后剥下红皮碾碎了放入麦种当中,以祈祷丰收。然后大家会聚在一起,做一大桌好饭,边吃边喝,边唱边跳。俄罗斯族的男人个个都是海量,俄罗斯族的女人个个能歌善舞,所以过去的小丁子村过节总是非常喜庆热闹。
后来随着第一代俄侨相继去世,这些节日渐渐没人过了,年轻一代更向往外面的世界。上大学、拍电影、发展俄式餐饮、做中俄边贸生意,新时代的俄罗斯族青年也确实有着更多的机会走出小丁子村。苗路说,现在留在老家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然而,在开阔了眼界之后,也有部分俄罗斯族青年开始重新审视故乡的价值。他们回到故乡,建起了俄式风格的木屋,开办俄罗斯族特色沙龙,“最近这几年巴斯克节这样的活动开始重新兴起,比我小时候过得还隆重。
还盖了很多俄式小房子,俄罗斯特色比我小时候明显。”苗路说。因为女儿非常喜欢老家,苗路现在每年夏天都会带着孩子回老家。“她喜欢在黑龙江边玩耍,也喜欢在自家菜园里摘菜,当然最主要的是她姥姥做饭特别好吃。”苗路说,自己现在已经适应了哈尔滨的生活,也更喜欢这边大城市的生活。可是看着女儿在老家开心的样子,她也会怀念自己的童年:“感觉小孩还是适合生活在老家那样的地方,现在城市里的小孩没有那种快乐。”
有种桃花源记的感觉,想去看看
中国以文化传承千载而非血缘,德国和日本是以血缘传承,从五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事实来看,文化的力量更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