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道外,通常你会想到什么呢?沧桑?寥落?然而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那时被称为傅家甸的道外是真正的市井繁华地、富贵温柔乡。那些鳞次栉比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雨后春笋般的生长起来;节庆时搭起五彩牌楼;饭店前红色蓝色的各色幌子随风飘动;各式招牌令人眼化缭乱;熙来攘往的人力车和气派的小轿车穿行在条石铺就的道路上。一切都是欣欣然充满希望的铺排着,像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春天。
二十年代南北头道街的繁华景象
道外的街道﹐始于自发却得益于滨江县署的规划﹐在1920年前后就形成了商业按门类汇聚一处的特点。正阳大街(靖宇街)是道外最主要的商业街道,两侧的建筑都曾经是大银行、大商店和大金店。
曾经的正阳大街(靖宇街)
正阳大街两侧有二十条辅道,而南北头道街就可以称为日用百货一条街。北头道街和靖宇街口是泰来仁鞋帽和鸿兴隆百货,北头道街里还有名噪一时的大罗新环球货店,还有1907年就由滨江商会出资开办的电报分局。其他规模较小的丝绸店、药店、杂货店、制衣店、毛皮店…更是不一而足。
旧时的北头道街,图片来源于渡桥新浪博客
现在北头道街保存下来尚且完好的老建筑只剩下不到一半了,集中在靠近靖宇街一段。而北头道街保存下来的这些老建筑已经全部被列为哈尔滨市的第四批历史保护建筑。除了名头较响的几栋楼,很多建筑的来历都湮灭了,都标注着建筑年代不详,但它们都应该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前后十年建设的,那是老道外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栋栋小楼里是众多无名百姓为了生计打拼的店面,在时间的碾压下更迭着店名、更迭着主人。这些老建筑在即将来临的棚户改造中不知还能幸存下几栋。把它们集结成篇,一起来看看吧。
北头道街的北端是江畔路,一直向南,过了大新街,过了升平街,南端是靖宇街。北头道街东侧,现存的老建筑都在从张包铺胡同到靖宇街的大约150米区段内。西侧,现存的老建筑则集中在从同发头道街到靖宇街的大约70米区段内。我们从北至南,先东后西的看。
东侧紧挨张包铺胡同的第一栋老建筑是北头道街41~51号,这是一栋一层的建筑,现在是几家饭店和小店铺在使用,建筑主体已被牌匾和店面装修全部遮挡,只露出檐口和女儿墙了。具象的装饰图案不多,可以细观的是墙头突起的寿桃浮雕和女儿墙垛上丝带系着麦穗的图案。这栋建筑里的红江包子铺对冰城老饕来说是名声在外。据说排骨包子、熏酱、酥黄花鱼都是镇店之宝。爱好吃的朋友们去看老建筑的同时也可抓紧一饱口福,要是动迁了可就不知道搬哪儿去了。
北头道街35~39号建筑是一栋三层建筑。一楼门市现在是一家店铺和一个中医诊所,楼上大约还住着人。从保留相对完整的二、三楼可以看出这栋建筑的精美。与其他中华巴洛克建筑相比,这栋建筑的西式风格更明显。柱头和檐壁浮雕的处理小巧精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窗口线和墙体分割装饰线,整体墙身都做了拉毛处理,丰富的机理效果和平整的线角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处理手法在上海的西式老建筑中比较常见,哈尔滨的老建筑中是不多见的。
紧挨着35号建筑的是一栋体量较大的四层楼,一楼主入口挂着褪了色的光辉旅社的牌匾。想当年北头道街29~33号的这栋建筑,也曾器宇轩昂过。顶层一列的拱形窗,打破了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建筑常用的女儿墙形式。曾经的老字号虽已被铲平却依稀可以辨认出广和盛的字样。建筑中段以粗大的罗马柱和出挑阳台做强调,显得端正大气。
道外区北头道街25~27号建筑是一栋小巧的二层建筑,现在是德元仓买。二层窗间饰以同心圆环,女儿墙上装饰的机理效果已脱落大半,中间的部分和菊花雕刻保留还算完整。
北头道街的老建筑一篇写不完。咱们下篇继续。
公交路线:
1路;28路到靖宇头道街站下车,步行40米
3路;19路;26路;107路;108路;109路到景阳街站下车,步行250米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