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弘报会馆,旧址位于道里地段街与经纬街交汇处,建成于1938年10月,砖混结构。占地面积4119.5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095平方米,主立面四层,塔楼四层,形似笔型尖塔,两翼侧楼分别伸向经纬街和地段街,像一只引颈展翅的天鹅。这座建筑不像哥特式、巴洛克式建筑那样有圆顶、穹窿,拱券、山墙或科林斯柱,墙面、门楣、窗棂也没有浮雕的山花、涡卷装饰曲纹。所有的线条都是“横平竖直”,显得大气和刚直。犹如剖面晶洁几何体的完美组合,给人以简练明快之感,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日本特点的现代建筑。1954年8月以后为黑龙江日报社社址,1997年公布为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
(伪满时期地段街(图中右侧街道)哈尔滨弘报会馆前)
(1939年4月11日时的哈尔滨街景,图中背景建筑即为哈尔滨弘报会馆。)
哈尔滨弘报会馆,是由日本人经营的大北新报社、哈尔滨日日新闻社、哈尔滨时报社、等伪满洲国通信社哈尔滨支社4家报社合伙出资伪满币42万元建造的,建成后4社相继迁入这幢编辑、营、印刷一体化的报业大楼。除此之外,这里还曾作为日本侵略者实施文化侵略的伪满洲帝国协和会滨江省分会、伪满洲帝国协和会哈尔滨分会所在地。
(1946年4月28日拂晓,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这是解放后的哈尔滨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制造20门六零炮,献给东北民主联军。图中背景建筑即为原伪满时期建设的哈尔滨弘报会馆。)
(解放后的黑龙江日报社社址)
(2014年9月,哈尔滨弘报会馆旧址。)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哈尔滨市委为了向广大市民宣传抗日胜利后时局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的欺骗宣传,使人民群众丢掉盲目正统的观念,决定建立自己的舆论阵地。但因当时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有协议,不准中共在苏军管辖区公开活动,便决定由中共地下党员唐景阳以个人名义申请创办《哈尔滨日报》。该报于11月25日与市民见面,报社的地址就选在了当年的“弘报会馆”这栋楼里。此后,随着时局的变化和行政区的调整,《东北日报》、《松江新报》、《松江日报》、《黑龙江日报》先后在此楼办公。1946年5月,新华社东北总分社由长春迁来哈尔滨,就驻在此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