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三开始到硕士毕业,生活都是忙忙碌碌,很少有休息的时候。所以每当有同学邀我一同去看电影的时候,总是无奈地回应他“对不起,没时间”,拒绝的次数一多,别人也就懒得问我。于是,仅有不多的业余生活也与电影无缘了。很难想像,学校附近就有一个万达影院,我却从未踏入一步,不过事实的确如此。
邻近毕业之前,有几天的空闲。想到未来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背井离乡,便更生出来去曾经熟悉的那些老电影院的想法。然而当我真正站在陪伴我许多个寒暑假的和平电影院门口的时候,我惊呆了,眼前的破败超出了我的想象。
和平电影院,建于1908年,原为东方影院,后称奥连特影院。有趣的是,与自称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的上海虹口电影院同龄的哈尔滨和平电影院,在哈尔滨貌似连前三甲的位置都保不住,只是在它之前的那些老电影院早已在城市面貌更新的过程中消逝在人们的记忆力罢了。
我记事以来,第一部电影就是在这里看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哈尔滨的电影业还算发达,票价也不贵。尤其是夜场,比白天还要便宜许多。父母年轻的时候喜欢看电影,把我一个人放在家中不放心,就带了一床小被把握裹住,一同在和平电影院看夜场。每个夜场都是好多部电影连着放映的,我看到第一部电影的一半就睡着了,想必是错过了许多精彩情节吧。不过,当我半夜醒来的时候,耳边想起了一段很好听的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那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看到荧屏中孩子的遭遇,再看看我身边温暖的棉被、柔软的皮椅、慈爱的父母和温馨的影院,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幸福,只是感到很幸运。那是一次很独特的经历,20多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心境,这也使得我再也不想重温那部电影,生怕破坏了心中美好的回忆。
亚细亚电影院就在和平电影院的对面,相仿的年龄、类似的背景,一样的命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由于这两家都是距离学校最近的电影院,学校组织的活动、假期赠票也就大多选在这里了。谈到赠票,不知道这是不是哈尔滨特色,也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导致了电影院的衰落。总之对当时全无购买力的中小学生而言,一个学期发十几张一联的电影票,足够打发许多个周末和假期。 小学和初中看过的电影已经全无印象了,只是记得放映前期待影院里响起的铃声,跟上课的铃声一模一样,有时候甚至会条件反射地背手坐直。高中以后看过的电影,相对印象深刻了一些。高一的暑假,与几位同学相约去亚细亚看“大片”——预告的确是这么说的,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竟然是赵本山的《男妇女主任》,还是个“老片”。失望之余,约定过些日子再来,结果看的是《幸福时光》又是赵本山的电影!如今想来,日后亚细亚变身“刘老根大舞台”,是不是从那个时候就有所铺垫啊。
我第一次带眼镜看“3D”电影,是在和平电影院,还是跟那几个高中同学一起看的。电影的名字记不清了,情节很一般,只是记得在美国西部,一个恶霸总是在别人结婚的时候抢人家老婆之类的。可能当时的3D电影卖点只是效果吧,即便如此,我们也在影片开始半小时后相继因为晕眩跑了出来——想不到那竟然是我与和平电影院的诀别。 最后一次看电影,是《金刚》在哈尔滨的首映礼,亚细亚电影院。印象中好像还是个“俄罗斯电影节”,或者“俄罗斯年电影展”的开幕式。电影播出之前是很长的一段仪式,各位领导讲话,还有俄罗斯姑娘的舞蹈——其实就那几位,不断地换装返台演出不同的节目,我在下面都替她们感觉疲劳。 2011年4月3日。我再次站在和平电影院和亚细亚电影院门口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今非昔比。走进去,找到一位工作人员样子的人打听,得到的答复是,和平电影院早已停业、亚细亚电影院也是去年关门的。 “你有四百万把它租下来的话,就能放电影”在亚细亚门口做生意的一位大哥跟我这样说。 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矗立百年之久的电影院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我的面前。经济发展就一定要摧枯拉朽地抹掉曾经的故事么?我不知道不再放映电影的电影院还会坚持多久,会不会也面临拆迁的厄运,会不会跟他的老大哥们一样从地图上消失…… 它们有一天会重生么?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