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澎湃新闻记者康宇,本文原载于澎湃新闻网,获澎湃新闻网授权转载;
感谢大话专家后援团高虹老师、王焕堤老师的分享
10月15日到22日,一场由哈尔滨多名艺术家策划的、题为《致终将逝去的老道外》艺术展在哈尔滨凯德广场埃德蒙顿路店一楼大厅展出。 本文图片均由 澎湃新闻记者 康宇 拍摄
10月15日上午,一场由多名艺术家组织策划的展览在哈尔滨南岗区一座大型商场展出。这个展览的主题是《致终将逝去的老道外》。
此次展览共展出144幅摄影和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记录哈尔滨道外区的老建筑。
“为什么会策划这样一个怀旧氛围浓厚甚至略带些伤感意味的展览?”对于这个问题,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微信公众号“寻秘哈尔滨”的创办人高虹给出的答案很简洁:是对老道外的一种怀念,也是对老道外改造的一种担忧,担心那些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建筑被拆掉。
《致终将逝去的老道外》展览主要策展人高虹在展板前留影。
高虹口中的“老道外改造”指的是哈尔滨道外区靖宇街棚户区(危房)改造项目。今年夏天,哈尔滨道外区靖宇街的改造工程启动,目前已进入实质拆迁阶段。
道外的多条历史老街、众多百年老建筑都在此次改造范围之内。国内现存最大的一片中华巴洛克街区也将迎来命运的转折点。
据哈尔滨新闻网此前报道,此次改造区域是哈尔滨市主城区内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棚户区,危房很多,基础设施缺损严重。哈尔滨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改造工程,力求有效改善民生。
“从改善民生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造是必须的,但是怎么改才能保留老道外的味道、生机和文化特色是摆在城市改造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高虹如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开埠之地”,留存下很多有文化底蕴的建筑,谨慎对待也是对历史负责。
今年10月底,澎湃新闻从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建审处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此次改造工程主要着力改善民生,因涉及的区域内有不少危房和违建,改造的难度不小。但目前有关如何改造的具体方案还未公布,会综合考虑危房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等多方因素。
改造
10月15日前后,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周边多条街道都张贴出一张致全体被征收人的通告:靖宇街棚户区(危房)改造项目搬迁奖励期到2016年10月17日结束,自10月18日起交房验收的,将一律取消优惠奖励政策。
道外靖宇街改造工程进入实质阶段,取消交房验收优惠的时限通知随处可见。
这些优惠奖励政策包括:每户12000元搬家奖励;对选择货币补偿的非住宅(含住改非)房屋被征收人,在原货币补偿款基础上再上浮30%予以补偿的奖励;对选择货币补偿的住宅房屋被征收人,每户5万元补贴。
这是哈尔滨市一次规模较大的改造工程。
据哈尔滨新闻网今年5月的报道,道外区靖宇地区是哈尔滨市主城区内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棚户区,区域内老旧危房众多,这些房屋有的已经倒塌,有的存在倒塌的危险,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哈尔滨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经反复研究、充分论证,最终决定对这片街区进行全面搬迁。征收范围同时确定为道外区靖宇街、景阳街、大新街、南北十道街围合区域。
今年6月中旬,哈尔滨市棚改办负责人接受《黑龙江日报》采访时表示,靖宇街项目是哈尔滨市主城区内最难啃的骨头,不仅因为它是二环内现存最大的棚户区,还因为它是防火隐患最严重、危房最多的区域,项目内仅C、D级危房就有101栋,时刻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次靖宇街区改造工程征收面积为28.5万平方米,共涉及5597户居民及公企单位,是哈尔滨市今年启动的最大棚户区改造项目。为满足棚户区居民不同住房需求,当地政府还首次搭建优惠商品房展供平台,居民可在哈尔滨全市范围内挑选满意的住房。
国内现存最大的一片中华巴洛克街区就在此次改造区域之内。
中华巴洛克建筑指的是,20世纪初,随着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出现的一批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新式建筑。这种“前店后宅”的四合院式民居商铺建筑(当地习惯称“大院”或者“圈楼”),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传统的,立面造型则是巴洛克式的,极具特色和价值。
事实上,这并不是针对道外区中华巴洛克街区的第一次改造。当地政府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启动了中华巴洛克街区一期和二期改造工程。当年所改造的地段也是当时保存下来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最集中也最精美的部分,即景阳街、靖宇街、南四道街、南勋街围合区域。
澎湃新闻梳理众多此前报道了解到,彼时的改造背景是,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随着岁月流逝,虽然基本样貌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年久失修,砖木结构的建筑外墙墙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有的墙体已经出现断裂和局部塌陷。
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尽可能地保护修整,试图还原它们过去的面貌。于是,从2007年开始,哈尔滨市将“中华巴洛克街区”保护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开始对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地区进行修复。修缮建筑的同时对街区环境进行改造。
十年后,第三次大规模改造工程拉开帷幕。
上述哈尔滨市棚改办负责人曾通过媒体表示,此次靖宇街改造征拆方式不是简单的一拆了之,而是要将危房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
道外很多老宅大院都非常破旧,大部分已无人居住。图中的建筑在此次搬迁改造工程范围内。
民生
如高虹所说,从改善民生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造是必须的。
如今走在道外的老街上,已很难忽视大面积的“危楼”。一些圈楼外立面的破损程度已不堪入目,进入院内会发现环境更是极其糟糕。
澎湃新闻进入靖宇街与北五道街交叉口附近的一幢老式的二层圈楼,发现通往二楼的木质楼梯已经明显偏坠,走在上面颤颤巍巍的。连接一楼和二楼的楼道墙面也出现大面积裂缝,有的甚至塌下去。这些已无人居住的院落成了露天式厕所,不时可以看到有人从角落里走出来,边走边提裤子。
著名水彩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会员王焕堤对澎湃新闻回忆说,他以前就居住在这样的二层圈楼里,“我结婚和两个孩子的出生都是在道外这片儿”。
水彩画家王焕堤常用画笔描绘哈尔滨老建筑的沧桑魅力,他想把尽可能多的城市文化符号记录到有限的画纸里。图为王焕堤的画作《谁家的炊烟》。
虽然王焕堤喜欢描绘道外区的老建筑,但再让他搬回这里居住,他会笑着摆摆手。
“有时候我回去画画,一些居住多年的老人还骂我,说就是因为我们总来拍,总来画,导致迟迟不能搬迁改造。我给他们讲这些老建筑的价值,他们却反问我,这里好你怎么不回来住,每次我都哑口无言。”王焕堤回忆说。
对老道外有着很深感情的高虹也向澎湃新闻坦言,道外大片没有改造的区域确实不适合居住,“室内没有下水,夏天的时候臭气熏天,而且电线外露老化,不注意使用很容易出事。”
离开老屋走向新居是不少老道外居民的期盼。据当地媒体《生活报》5月20日报道,哈尔滨市靖宇街棚改搬迁首日(5月19日),500户居民交房。当天上午8时许,54岁的何明奇成为第一个拿到搬迁验收单的人,他笑得合不拢嘴。住在道外区男九道街的何明奇告诉《生活报》,他和爱人已经在老房子里住了50多年,而他的房子建于民国时期,残破不堪,每次上楼梯都小心翼翼。能改善居住条件,对何明奇来说,是件喜事。
在道外区南八道街居住的杨青(化名)也说,她和丈夫在此生活多年,开了一个小卖部,随着陆续搬离道外这片的居民越来越多,他们的收入也不多。夫妻俩一直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小屋里,多年来用水不便,冬天上水的管线被冻坏,他们就得从别的地方挑水回来做饭洗脸。
杨青希望尽快搬离这里,“谁不想住好点的房子,屋子敞亮亮的!有钱买房子的早就搬走了。”
对搬家心怀迫切的远不止何明奇和杨青。据《黑龙江日报》6月14日报道,截至6月13日,该项目涉及的5597户居民及公企单位已完成搬迁2297户,搬迁率达41.04%。二十多天的时间,两千多户居民主动离开“故土”。变被动搬迁为主动搬迁,是这一棚改项目的最大亮点。
这篇报道同时提到,此次工程项目的征拆难度很大,是哈尔滨市主城区内最难啃的骨头,因为这是防火隐患最严重、危房最多的区域。
搬迁启动开始后,道外区各相关部门更加重视该区域的安全管理。澎湃新闻从道外区政府官网了解到,今年6月28日,针对辖区靖宇街棚改项目区内仍有少数居民居住,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的情况,靖宇办事处组织人员深入靖宇街棚改区域开展安全检查,重点对棚户区大院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线路管道等重点环节进行检查,并对仍旧居住在棚改项目区内的居民进行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意识。
道外靖宇街改造工程启动后,老建筑上多了这样鼓励搬迁的横幅。
文保
如何改造的问题牵动着哈尔滨市关注老建筑的专家和志愿者们的神经。高虹说,她当然希望能保留老道外的历史韵味、市井生机和文化特色。
据新华网今年6月报道,哈尔滨市将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对此次改造区域内的老建筑进行加固和修缮,一些主体结构无法承担自身重量的老楼将被拆除后按原风格重建,再现原汁原味的老道外风情。
尽管如此,高虹还是很担忧老道外那些老建筑的命运,因为她始终没有看到一份关于改造工程的整体规划方案,“跟相关部门电话咨询了多次,不是没人接就是说不清。最后会改成什么样,现在谁也不清楚,中华巴洛克一期和二期的改造不太理想,所以大伙儿挺着急。”
在哈尔滨市文史馆工作的陈迪也对此次靖宇街改造工程非常关心。“改善民生和保护历史建筑不是冲突的,希望将来等好好规划道外这片儿(靖宇街改造工程区域)。”陈迪对澎湃新闻说。
澎湃新闻没能在政府相关部门网站上查到此次改造工程的整体规划方案。10月中旬,澎湃新闻曾到靖宇街棚户区(危房)改造项目指挥部咨询过,获得的回复也是“不清楚”、“去问问其他部门”。
10月底,澎湃新闻从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目前,关于此次靖宇街改造工程的具体规划方案还未公布,但会遵循一个原则“违建的房子会拆掉,受法律保护的文物不会动”。
这名负责人透露,去年7月,他们组织过专家论证。去年9月,又通过该局官网公布过此次改造项目的征收范围图(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最后改造方案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由哈尔滨市政府敲定。
澎湃新闻在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网站上查询到了这则“靖宇街棚改项目征收范围图(征求意见稿)”。文稿提到:“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二十九条相关规定,现将靖宇街棚改项目中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拆除历史建筑以外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事项予以公示,已便征求公众意见。”
制图的工作人员把此次改造工程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分别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出来。
王焕堤对此次改造的最后成效有点担心。他对澎湃新闻表示,此前中华巴洛克一期和二期的改造“并不成功”。理由是:那些经过重新改造翻新的建筑的外立面看上去确实更为精美。但它们失去了老建筑特有的韵味。
王焕堤把这些通过模仿并批量化建造出的“文化街区”称作“假古董”,他说那些经过改造的街区他再也没有画过。
哈尔滨市著名文物保护专家曾一智于2011年,在《中国文化报》上刊发《哈尔滨历史文化街区危矣》一文,指出中华巴洛克一期、二期工程,虽经专家论证通过了保护性修缮方案,但到了实施阶段就被彻底变更,保护变为暴力拆除。
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一期和二期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在很多关注老建筑命运的人看来,改造后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更像“假古董”。而改造后的老街似乎也没有像期待的那样充满活力。
曾一智在文里写道:“在2007年启动的中华巴洛克一期工程中,处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的南二道街、南三道街的平面布局被彻底更改,原有的25个院落改为8个大院,核心保护范围内部分老建筑拆除新建。其余采取只留临街建筑外立面一堵墙,拆除楼体,院内建筑完全拆除的方式‘改造’,把原有的精美木构全部砸碎,文物部门去征集文物竟被拒之门外,并将历史建筑墙体开出许多比例失调的门,安装并非历史建筑原有木质门窗的塑钢门窗。”
10月31日,曾一智对澎湃新闻回忆说,坐落在道外区南勋街与南头道街交界处的抗日烈士金剑啸故居就是在二期改造工程中被拆掉了故居院内部分楼体和房顶。“现在又要改造了,能不担忧吗?”
在曾一智看来,一个有生命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应该更多地保留一种生活方式。她在2007年的博文中写道:“历史街区的文脉是由居住在这里的人和建筑共同传承的,老字号的传人、私房主的后代都是城市历史的延续,人房共存才能构成活态的历史。”
曾一智提出应原真性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呼吁城市改造者能够对历史负责。
也有不少曾在道外区生活多年的居民,表达了他们对将逝的道外市井生活的留恋。
10月15日上午,申志远赶早打车来到《致终将逝去的老道外》展区。他在每一幅作品前都细细地端详了一阵儿。“哎,这个房子画的是我一个同学的家,那条街我小时候经常去逛。”王焕堤的几幅水彩画轻而易举地勾起了申志远的回忆,虽然他已经搬出道外生活很多年了。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申志远出生在道外区,在那里上学、工作。2000年前后,由于工作调动,申志远才搬出道外生活。但因为对道外有着很深的感情,申志远隔三差五就得回一趟道外,逛逛老街,吃他最喜欢吃的扒肉。申志远不确定,此次改造工程之后,那些美味的小吃铺还能不能回来。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曾经的老道外不比现在有名的中央大街差,老街路面上铺的都是方石,还有各种老字号美食。我们住过的中华巴洛克式的大院也特别漂亮,木质的楼梯,雕花的廊檐,不像现在的楼房千篇一律。”在申志远看来,道外是哈尔滨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曾经的码头文化、铁路文化、建筑文化、民间艺术都非常有名。
不过现在,辉煌凋零,道外已经成为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文化乃至开埠以来哈尔滨历史文化的一曲挽歌,“真正能体现这个城市文脉的东西都留在这些画和照片里,还有老道外人的回忆里了。”
开埠
说道外是哈尔滨的“开埠之地”实不为过。
现在的“道外”是哈尔滨的一个区。不过口头上这样称谓,要比法定落到文字上的时间早得多。
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道台府与老道外》一书提及“道外”称谓的由来时写道:“道,指的是铁道,即中东铁路。1903年7月,俄国人修筑的东清铁路(后称‘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滨洲线从哈尔滨城中穿过,铁道以西,即东清铁路附属地,属于俄国人管辖,故称道内。铁道以东称道外,即俄国人管辖之外,由1907年成立的滨江厅管辖。由此,人们口头上就有了‘道外’‘道内’(或‘道里’)的俗称。”
因为“道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官方的法定称谓,于是在说起很久之前的“道外”时往往会加上一个“老”字,就有了“老道外”的叫法。
老道外究竟有多“老”?有人把老道外解释成哈尔滨的“开埠之地”,也有人称它是哈尔滨历史的年轮。
事实上,人们口中的“老道外”在更早以前,还有一个名字——傅家店。约200多年前,今道外松花江南岸一带,是一大片沼泽地。随着自然变迁,松花江江道北移,沼泽地渐渐变成了沃土。适合生存的土地上也迎来了它最初的开拓者。一些打鱼摸虾的渔民在这里安定下来。到了清乾隆年间,一名清军副都统的骑兵营房也驻扎在此地。
谈到老道外最初的名字傅家店,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叫傅振基的山西太原人。乾隆11年即公元1746年,傅振基来到今道外区落户为民,开荒捕鱼,他的面食烹饪手艺也随之传入这里。后来通过傅振基的介绍拉拢,又有杨、韩、辛、刘四户人家在今道外区北七道街一带落户。
此后数年间,随着越来越多人口的迁入,这一带渐渐发展起来。傅振基等人陆续开办了包括面食铺、药铺、客栈在内的各种店面,这些店铺由小及大、由少变多,使这里逐渐成了小有名气的商铺聚集区,傅家店由此诞生。
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之际,傅家店没有被划入中东铁路的附属地,但又因为靠近中东铁路,很多有生意头脑的外省人便跑到这里谋求发迹之道,也因此有大批的穷苦中国百姓来此做苦力谋生。
这些现象都隐隐预示着:傅家店要崛起了。
190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的《附约》规定,在日俄两国军队撤退后,清政府可自行将包括哈尔滨在内的近20个地方开辟为商埠。这也促成了傅家店设治问题的解决。
1905年10月,清政府批准在傅家店设立滨江关道。1907年又设立了滨江厅。同年末,时任滨江厅知事何厚琦以傅家店的“店”字含义狭小,将傅家店改为“傅家甸”。
在此后短短数年间,包括“同记”、“新世界饭店”在内的一大批商铺相继建成开张,傅家甸的商业日渐繁兴,区域人口也越发稠密。傅家甸从曾经的小渔村一跃成为车水马龙的闹市,缔造了足以傲然东方的民族商业奇迹,也留下了很多传奇往事。
往事
高虹说,每次她走到道外区北头道街时,总能想起当年傅家甸赫赫有名的大罗新环球货店,那是哈尔滨第一家华人创办的现代百货商店。
如今走进道外区北头道街,再也遍寻不着“大罗新”的字眼。破旧的老建筑难以让人联想到当年这里的喧闹与兴盛。此情此景又会让高虹忆起《红楼梦》里《好了歌注解》开篇的那句唱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其实说起‘大罗新’,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了,但是提起‘同记’,老哈尔滨人还是耳熟能详的。”高虹对澎湃新闻回忆说,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的70年时间里,道外的同记商场对于东北商业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当时一度流传一个说法:“傅家甸的兴盛与发展,盖由同记发轫。”
“大罗新”和“同记”的创办人是被誉为“民族商业之魂”的武百祥。据史料记载,1901年,直隶(今河北)乐亭人武百祥来到哈尔滨谋求发展。两年后,他在傅家甸南大街(今道外区南头道街)路西开设了一家名叫“仝记”的小杂货铺,后改为“同记”。此后十年间,武百祥又在齐齐哈尔等地广设同记分店。
1920年,武百祥到天津、上海以及日本的大阪、东京等地了解工商业发展情况,还派人到欧洲参观学习。经过一番摸索,武百祥于1921年斥巨资在繁华的傅家甸北大街(今道外区北头道街)开建了当时整个东北都少有的新型百货大楼,取名“大罗新环球货店”,意为搜罗全球货物,革故鼎新。
1927年,位于今道外南四道街上的同记商场又开业了,一年后营业额就名列哈尔滨商号之首。可以说,武百祥引领哈尔滨的民族商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本人也成为哈尔滨首屈一指的民族工商业开拓者。
同记商场后来命运多舛:在战争期间一度歇业,战后又获得复苏,于1955年同哈尔滨市百货公司实行公私合营,最终于2008年正式关闭。
武百祥的“大罗新”和“同记”只是哈尔滨老道外商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老牌钟表眼镜店亨得利正面临着搬迁。位于道外区靖宇街与南大六道街交口处的老字号企业亨得利,已经拆下红色的招牌,只在进口处的一侧墙面上张贴出即将迁入的新店地址通知。店面楼顶上的椭圆形雕花表盘,已经难觅亨得利的字样。
道外的老字号企业亨得利眼镜店即将搬迁到新址,历经百年的老店建筑面临改造。
这是一处与高虹在岁月里打过多次照面的老店。“我第一次去道外,是儿时陪母亲去亨得利配眼镜。屋子里叮叮当当的挂钟座钟填满了我的记忆。等到我配第一副眼镜的时候,也是特意去的道外亨得利。”高虹回忆到。
亨得利的起源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王光祖等三人先是在宁波创立了二妙春钟表店,后才开设亨得利钟表店,取“万事亨通,大得其利”之意。
1923年,亨得利才在哈尔滨老道外建店,当时也是瞄准了这里拥有邻近中东铁路,开店成本又较在道里开店低的优势。亨得利曾是哈尔滨百姓追崇的老字号企业。谁能在这里配一副眼镜,是可以拿出去炫耀的事儿。
老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哈尔滨老道外都呈现出大店小馆遍地开花之势。在很多老道外人心里,那些老街、老字号,如老友般亲切,他们妥帖地照顾着每一个来往于此的人。
位于道外区北八道街的荣华炸鸡是老道外人于林(化名)念念不忘的美味。于林告诉澎湃新闻,他已搬出道外区多年,但每次溜达到道外,除非有事着急走,肯定会去买荣华炸鸡,“他们家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都得排长队”。
即便卸去牌匾,位于道外北八道街的荣华炸鸡仍客流不断。这就是道外老店的魅力。
确实如于林所说。10月15日下午,澎湃新闻在道外北八道街仍能看到数十人排长龙买荣华炸鸡。尽管此时这家炸鸡店已卸去门前的牌匾,但仍有很多老顾客“闻香识店”,等着购买即将出炉的炸鸡。这大概就是老字号招牌的魅力,也是老道外一道独特的风景。
顺着荣华炸鸡再往前走几十米,能看到一处被铁门拦挡住的几幢砖木结构的老建筑。这是道外北八道街3号院,也是一处有着纪念意义的院落。这里曾是滨江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曾被公布为哈尔滨市第四批历史保护建筑之一。
曾经书声朗朗的滨江县女子高等小学校,如今寂寂无声。这所建立于1915年的学校是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学。
滨江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是由当时的滨江道尹李鸿谟和哈尔滨的士绅名流们于1915年捐建的,是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学。这所学校最闪光的记忆或许是大教育家张伯苓在1916年10月来此参观时发表过一个多小时的即兴演说。
这所学校后来多次更名,直至撤并消失。这栋曾经书声琅琅的学堂,如今寂寂无声。很多从这里走过的人也许并不知道它的百年风雨。
道外北三道街俗称“北三市场”,早已成为老道外市井文化发展与传承的符号。
道外北三道街也不复往日的嘈杂、热闹。老道外人管北三道街叫“北三市场”。这条全长约200米的老街两侧,都是小买卖摊位。从上世纪20年代就形成了有名的餐饮食品一条街,时至今日,已成为老道外市井文化发展与传承的符号。
在老道外居住多年的74岁的郗奶奶告诉澎湃新闻,她以前还工作的时候,下班后就会到北三市场买菜,直到现在她每年过年给家里买年货也是在北三市场。
繁华已成烟云。10月15日下午,澎湃新闻注意到,北三市场南北两头已经用两扇黑色大铁门拦上。黑色大门上贴着白纸红字:此区域危楼有倒塌危险,请绕行。
“北三市场”也面临改造,目前仍有一些经营者在凌乱不堪的老街上做着生意。
不过,一些北三市场的买卖经营者还在坚持做生意。一处蔬菜摊位前整齐码放的各种蔬菜和后面破旧的“危楼”形成鲜明对比。
让更多人了解老道外的过去,了解老建筑的历史,这是高虹策划《致终将逝去的老道外》展览的初衷。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