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饭店国营时期最后一任主任刘文霞和老员工在南四道街新址。
道外靖宇街改造使分布在这片街区的老道外小吃面临重新选址营业或暂停营业等待时机再开的选择。
10月18日,南大六道街与浴海街口的更新饭店在南四道街46号的新址营业了,店面不大,100多平米,一进门还像老店一样,摆放着烧饼、小菜的柜台和卖饭票的收款窗口,这是提醒你,我们没变。
其实,现在已经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国营饭店”了,美食地图之所以称更新饭店为“最后的国营饭店”,是因为它是哈尔滨唯一保持了70年代国营饭店风貌,并且一直没断过经营的饭店。美食地图用“老店面、老主任、老烤箱、老烧饼”,四个老总结,“老店面”,自1956年公私合营后命名为“更新饭店”,店址一直没变;“老主任”,刘文霞1970年代末到更新饭店工作,1980年当上主任至今;“老烤箱”,70年代哈尔滨风华机械厂产的电烤箱一直用到现在;“老烧饼”,从1956年卖到现在,一直用老面肥发酵。
迁至新址营业后,“老店面”是没了,即使能搬迁回去,估计那座近百年的老平房也被拆掉建新楼了。
————————————————————————————–
更新饭店2007年时门脸
2011年浴海街一侧
更新饭店2012年时门脸
更新饭店搬迁前
美食地图在2012年曾以“最后的国营饭店”为题介绍过更新饭店的历史,现将此文重发于此,以兹纪念,也希望更新饭店搬到新址后依然人气十足,开启其新的历史。
2012年更新饭店员工合影
把更新饭店称为“哈尔滨国营饭店的活化石”一点不为过,因为它不仅是哈尔滨最后由老职工承包经营的国营饭店,至今还保存了一些国营饭店时代的经营特色,如先买票,后取货。
更新饭店也是很多老道外人和老哈人怀旧的地方,走进店里放佛时光倒流回到了七、八十年代。当时这种经营烧饼豆腐脑的国营小饭店很多,道外就有十多家,最后只有更新和向前存活在到2000年后。几年前,经营向前饭店的老职工把店兑了出去,现在就只剩下更新饭店了。
更新饭店的名字本身就带有时代特色,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取的新名字,其前身据说是家饺子馆,店主任刘文霞回忆,80年代,浴海街中兴浴池对面大院里住着一个老头,经常来更新饭店吃早餐,说过解放前这里是他开的饺子馆。
哈尔滨很多国营饭店都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在解放前的私营饭店基础上组建的,其中能延续字号的饭店很少,道外也就是范记永、老仁义、汇海楼、冀南村、宝盛东等几家而已。而更新饭店的前身具体是哪家饭店已难以考证了。
更新饭店为道外服务局下的区属国营饭店,70年代时只有前厅一间房子,面积60多平米,主要卖大果子(7分)、麻花、豆浆(3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新的这简单的几样品种也供不应求,每天炸大果子用十袋面,麻花搓多少卖多少,人们提着暖瓶排队买豆浆。
刘文霞是更新饭店的最后一主任,现年58岁,1970年在53中毕业,1971年分配到范记永饺子馆当收款员,后又调到更新饭店,自1980年任更新饭店主任至今已30多年了,也因为有她带领老职工的坚守、坚持,更新饭店才能一枝独秀,成为哈尔滨最后的国营饭店。
1989年,更新饭店实行自负盈亏,虽然很多国营饭店因改制而最终消失,但刘文霞和留下的老职工们齐心协力,把更新饭店经营的红红火火,成为老道外小吃的代表。现在更新饭店还有七名老职工在职,其中现年61岁老面案穆宝发,从1978年就在更新饭店工作,他的父亲穆继汉,解放前在著名的光复饭店当面案,公私合营分配到到更新饭店,直到1978年退休。
更新饭店虽然以保持国营传统著称,但也非一成不变,如经营品种相比七十年代前就增加了不少。改革开放后,大果子不再只有国营饭店制作,炸大果子的个体户多了,更新饭店就取消了大果子和豆浆,而以烧饼、豆腐脑逐代替,还逐渐增加了杠头、酥饼、包子、素馅盒子等品种。拉面则是九十年代后增加的,虽然拉面师傅换了几茬,但都是来自兰州。除了主食品种,还有几样小菜,雪里蕻、芥菜丝、蒜茄子、油焖尖椒、酱牛肉。
更新饭店的老式面食在哈尔滨已不多见了,一直保持着传统做法,如坚持不用酵母,而用自己发的老“面肥”,豆沙也是用大锅自己煮,烤箱还是70年代哈尔滨风华机械厂产的。烧饼、豆腐脑是更新饭店的招牌,现在每天每天打1000多个烧饼,豆腐脑四大桶。那是种不变的老味道,在某种意义上已不是食物那么简单,它们承载着很多人的美好记忆,因历久而弥香。
国营时期更新饭店职工合影
店主刘文霞
老面案穆宝发
煤火灶
老烤箱
烤包子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