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百岁老人张健飞的抗战故事

□孙立雯   张曦 / 整理

岁月悠悠,在宏大的历史主题叙事交响曲之外,那一段段略显遥远的细微的个体记忆,那些充满个人色彩的传奇故事,往往更能够让人近距离地触摸历史的真实与温度,让其更加丰满可感。

回首中的抗战,已成为一段日渐融入史书与报章中的近代史,但在亲历者的心中,却依然刻骨铭心,于是这段记忆便显得尤为珍贵。

百岁老人张健飞

宁阳县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

每天下午,张德众都会用轮椅推着年迈的老父亲散步于哈尔滨市的松花江边。路人或匆匆而过或休闲慢行,在与这对父子擦身而过时,他们也许从来不曾细想,轮椅上的老者曾亲历抗日战争的血与火,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昔年那个年轻的生命挺身而出。

老人名叫张健飞,1916年10月5日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宁阳县东庄坡里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1935年夏,他考入山东省立滋阳(今兖州)第四乡村师范学校。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位时年二十岁的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活动。在滋阳乡师期间,他响应“一二•九”学生运动,参加了学潮斗争,并成为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会的领导。在滋阳乡师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后,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他承担了滋阳乡师外围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的领导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张健飞先后担任平津学生组织成立的“山东学生抗日游击队”队长一职,以及“山东学生抗日联合会”的主任。他带领青年学子编印刊物,反对蒋介石“对外不抵抗”的投降主义政策。并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开演讲会、发传单,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亡方针,以此唤醒民众、发动群众抗击日寇。

为了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在校内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影响下,他发起组织了泰安籍的11位同学组成了同乡会。他们每周开一次会,一起学习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杂志和艾思奇编著的《大众哲学》,关注时局,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论时局的变化,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选择。

1937年8月,经中共党员王仁鉴、李传文介绍,张健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省宁阳县的第一名党员。原来负责组织活动的王仁鉴毕业后,张健飞接替了王仁鉴的工作,负责乡师党组织的活动。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他带领山东学联骨干去省委所在地泰安培训学习。随后,经组织安排回到家乡发动抗日武装斗争。

在儿媳孙立雯的回忆中,公公张健飞在家乡的抗日斗争充满了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那时,我们是个大家族,家境也较富裕。父亲兄弟六人,个个勤劳勇敢,早年就曾打退过前来侵犯的土匪,在当地很有威望。父亲回到家乡后,很快就动员发展一批抗日积极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中包括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他们成立了党支部,积极展开抗日宣传活动。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抗击日寇,父亲单身匹马去泰安‘岱阳寺’说服土匪抗日,结果顽固不化的土匪头子非但不同意参加抗日,还把父亲绑起来吊打两天两夜,我四伯张彬同志闻讯带着武装人员赶到将父亲救出……

“我的爷爷在父亲十几岁时就病逝了,是奶奶支撑着家庭重担将孩子们抚养成人,并让他们受到一定的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将四个儿子送上抗日战场,并变卖家产支持抗日,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孩子们都很孝顺,但是在奶奶去世的葬礼上却没来全,父亲在太行山,叔叔已奔赴延安,我四伯把帽檐压得低低的混在送葬礼的队伍里,在乡亲们的掩护下,丧事没完就匆匆离去。”

敌后斗争充满了各种危险,这让张健飞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直到同年11月,他才在封家庄(今新泰市楼德镇)由赵杰、侯德才介绍“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37年12月24日,日军步步紧逼至黄河,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率10万大军沿京浦线南下,经兖州、济宁向曹州方向逃遁。山东境内的国民党地方部队和政府官员也纷纷随之南逃。日军未遇抵抗长驱直入,不久便踏上了山东境地占领了济南,向泰安发起进攻。

国难当头,人民群众期盼中国能有一支有骨气的军队和强而有力的政府,在民族深陷危难之际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由济南迁往泰安的中共山东省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发动敌后战争”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在积极争取国民党抗战的同时,迅速动员民众举行武装起义,把坚持山东抗战的责任承担起来。12月24日至27日期间,日本飞机两次轰炸泰安,形势急转直下。省委决定,县城攻陷之时即为起义之日。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率领共产党员、民先队员约二百人集聚徂徕山大寺,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徂徕山起义”爆发。张健飞在起义前一天接到了通知,1日晚,他扛着家里打土匪用的一支“汉阳造”步枪、30发子弹,急奔徂徕山。时年22岁的他担任了八路军第四支队(山东四支队)政治员,起义打响了山东抗日第一枪。

抗日武装队伍成立后,初战、二战就歼敌5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数辆,他们挺进莱芜,攻入博山,抗日烽火在徂徕山地区越烧越旺。山东四支队为解放军二十六集团军的前身,是我军的强师劲旅,为消灭日寇及后来的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徂徕山起义后,山东人民武装在敌人分割封锁的严峻形势下,分区开展抗日游击战。当时,日军的武器和战斗力远强于我们,又以主要兵力对付共产党军队,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和蚕食。而国民党顽固派不仅消极抗日,而且还积极反共,不断制造摩擦。使得鲁中根据地绝大部分成了敌战区和游击区。但形势的严峻并没有吓倒和张健飞一样的真正的共产党人,他们领导抗日武装进行了一系列的顽强抵抗:伏击日军的扫荡部队、偷袭日军巡逻队、拆除铁轨、破坏公路、割电线等等,给日寇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

战斗是血与火的考验,战场是勇敢者的舞台。在一次次枪林弹雨中,张健飞多次与死神擦家而过。

1941年4月初的一天,泰安城日军配合济南日军“扫荡”黄河西。泰安县委得到情报后,命令独立营拦截西去的敌人,张健飞当时是独立营的副政委。他们隐蔽在日军必经之路——道朗村的树林中、房顶上、院墙里。早八点,一辆载有十多名鬼子的汽车从泰城驶来,独立营攻其不备向敌军猛烈开火,一颗手雷在车上爆炸后,敌车起火燃烧、死伤过半,接着雨点般的子弹飞去,将敌人全部消灭。人民的反抗激起了敌人的疯狂反扑,张健飞带领独立营的战士和乡亲们利用熟悉的山形地势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以过人的胆量和智慧抗击日军的扫荡。

这些战斗给老人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他跟儿女也曾提起过自己的经历与心路。孙立雯道:“一次日军在扫荡的路上被父亲他们偷袭,打伤打死了几个日本人。敌人紧追不舍,父亲把受伤的战友藏进山洞,遮蔽好洞口,向相反的方向跑去,在一片开阔地,他猛地向右、向左、再向右,跑‘之’字形躲过了日本兵的步枪射杀,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这位战友的性命。他曾对我们讲:‘鬼子的子弹打烂了我的棉裤,却没伤到我一根毫毛。’他还说,‘鬼子来打我们,没有打到我们,反被我们打倒了’。还有一次,父亲遇到敌人的追击,跑到一个老乡的柴房里,敌人揣着枪进院子挨个房子搜,到了柴房门口,父亲握着一颗手榴弹心想只要你们敢进来就同归于尽!”

终生难忘的岁月

1943年,张健飞奉命去延安,沿途却遭到军阀围堵,在太行山地区转战半年后,回到山东转入地下抗日活动,先后任县大队长、副县长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健飞带队来到东北,任五常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东北局干部理论教育科科长,鞍山炼钢厂党委书记、厂长,黑龙江黄金公司党委书记,黑龙江省视察室视察研究员等职。
离休多年的他作为一名老红军、享受正省级待遇的老干部,始终坚持学习。他关心政治、研究经济,书写了大量文稿,主张“按劳分配”“消灭核武器、拯救人类”。他还坚持写书法,曾多获得老干部书法大赛奖励。

张老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老伴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由于近几年小脑萎缩,他的记忆如今消失了大半。五六年前,他还能独自一个人夹着一卷报纸跑到松花江的老头湾冬泳,游累了就上岸看看报纸。现在,他每天的完整睡眠只有四个小时。他一天的时光,全部在默默地看报与看书中度过。偶尔也看看电视,最爱看《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

现在,张家人从不看那些热播的抗日剧。“一开始他当成是真的,瞪大眼睛,浑身发抖。后来半夜惊醒了,捂着脸‘呜呜’地哭……”儿子张德众说,“父亲知道那些都是演的,可还是接受不了。每看一次,都会沉默很久……”战争岁月弥漫的硝烟与炮火声早已远去,但对于亲历者而言,就如张健飞背后被弹片割裂的那块伤痕一样,会永远留在那里。

“现在的父亲已百岁,每天早起早睡,坚持读书、看报、看电视,享受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这些年,他时常还哼唱着《国际歌》《游击队之歌》,歌声重现了他当年的那些战斗岁月……”

岁月已将张健飞改造成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

川川秀

杂志社编辑,美篇的《川川秀》,微信号:m6m7m8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