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摄影=张澍
老道外餐饮记:消失了的汇海楼
汇海楼,是公私合营之后,哈尔滨北三道街上最大的馆子,也是道外北三道街上唯一能摆宴席的馆子。1990年代初,汇海楼改为范记永饺子馆,汇海楼这一老字号,消失。
汇海楼旧址 北三道街如今已经搬空 店铺都已不在
1945年开张,是家中档饭店
汇海楼,1945年开业,店主是辽宁海城人任守贵。和哈尔滨道外当时的很多大小买卖一样,汇海楼也是“股份制”,除了大股东任守贵外,还有苗兰芳、于宗海俩位股东。1946年时,汇海楼登记共有店员9人,1947年增加到18人,1953年减少到10人。
汇海楼,分上下两层,经营京鲁菜系,营业面积超过两百平方米,属于中档饭店。
据哈尔滨饮食文化学者宋兴文掌握的资料:汇海楼在1947年时登记的地址是北三道街95号,1950年代登记的地址变更为北三道街112号,最新的门牌,应该是北三道街48号或者50号。汇海楼的位置,一直处于鱼市胡同口南侧的第二个或第三个门脸上。同一位置,在1930年代,有北三两个有名的馆子:德成居饭馆与致美斋饭馆。
往昔热热闹闹的北三道街 右侧中间的位置 即为汇海楼
大众便餐加溜炒全卖
1956年,汇海楼参加公私合营,1966年正式成为国营饭店,文革时改名为“沿江饭店”,是道外红卫饭店下辖的8家饭店之一。这8家饭店中,属汇海楼面积最大:238平方米;职工最多:56人。改革开放后,汇海楼恢复了原名。
公私合营之后,汇海楼的一楼是大众便餐,卖烧饼油条豆腐脑等小食儿;二楼是溜炒部,吃炒菜,要多上一层。
汇海楼的门口是个大炉子,上面架着油锅,早晨,专门有师傅穿着白大褂在那炸大果子。油锅翻腾着油花,面块浸在油中,在噼啪声中慢慢变硬。那种油炸食物特有的香气,随风飘荡,荡满窄窄的北三道街。来往的行人,走过这儿,会不由自主地往油锅那看上一眼,会有孩子端着盘子,来这买油条当家里的早餐。饭店的营业时间:早六点到晚七点,营业员一般是干一天休一天。
老街老巷老市场老饭店 如今老得已难觅踪迹
那时只有哈尔滨能吃到锅包肉那时女汉子不喝白酒
汇海楼最有名的菜是锅包肉,改革开放之前售价八毛多一盘,去汇海楼吃饭,必点这道菜。汇海楼其它名菜,还有卖六毛多的溜肥肠、溜肉段,著名的女士菜:酥黄菜。同时也卖坛肉、扒肉等解馋菜儿。
家住北大六道街的贾二哥对汇海楼的印象停留在四十年前。身为哈尔滨知青的他,每次返城探亲,必和同学或兵团战友去汇海楼“搓一顿”。
那时的哈尔滨知青,最惦记的家乡味里,必有锅包肉,因为即使在锅包肉发源地的黑龙江省,1980年改革开放之前,离开了哈尔滨,其它城市也几乎没有这道菜卖。贾二哥和三俩个要好同学或三俩个要好的兵团战友,在汇海楼点上一个锅包肉、来上一个溜肉段、一个溜肥肠,如果有女同学、女战友,就要来个酥黄菜;酒,如果都是男生,一般喝一元一斤的散装白酒“一元糠麸”,一顿饭下来,十块钱八块钱够了。都是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酒,是情绪的最佳催化剂,喝多了,或哭或笑,哭过了,笑过了,青春就一去不复返了。
偶尔会有女同学或女战友出现在汇海楼的酒桌上。她在,有的男生,酒就喝得少了,有的男生,酒就会喝得特别的多。而女生——那时几乎所有的女生,是不会喝白酒的,坐那,最多喝点啤酒,端着玻璃罐头盒子,一小口一小口嘬里面的啤酒。在那个红色的革命年代,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更多出现在游行中、集会里、大字报内,脱掉绿色军装后,对于抽烟、喝酒这些如今的“女汉子”行为,她们忌惮如品行的不端。
走过北三道街 走过老汇海楼的行人
没有鸡、鱼、肘子、扣肉不成席
公私合营之前,汇海楼就承办各种酒席、婚宴。公司合营之后,汇海楼成为北三道街唯一能承办婚宴的馆子。文革中,饭店取消了婚宴,婚宴都在各自家庭所在的庭院中进行。文革结束,婚宴才重新进入饭店。
1979年,27岁的李颖滨在结束自己的知青生活后,在汇海楼举行了婚礼。之所以在这办,因为他的母亲王薇是汇海楼的保管员,做为员工子弟,李颖滨一度选择接母亲的班,到汇海楼工作,虽然最后他去了效益更好的三八饭店。
汇海楼的婚宴,分为三档:二十五元一桌的、三十元一桌的、三十五元一桌的。宴席的酒水钱另算,酒,有白酒类的一元糠麸、玉泉大曲、玉泉二曲;啤酒类,当时没有瓶装的啤酒,都是散装到盆里再用大碗喝。婚宴的菜,分为四个冷荤、四个凉菜、四个溜炒、四个大件,一般是十六个菜。溜炒菜,必有溜肉段、樱桃肉,四个大件,是鸡、鱼、肘子、扣肉,没有四大件不成席。鸡、鱼、肘子,都是整鸡、整鱼、整个的肘子,鸡,一般是烧鸡,鱼,一般是浇汁,肘子,一般是虎皮肘子。扣肉,可以用四喜丸子或山东酥肉代替。
1970年代、1980年代,哈尔滨的婚宴一般没有汤,一般肘子、扣肉一上桌,米饭就端上来,撕下些肘子皮,沾些汤汁,那是嘎嘎香。
李颖滨的婚礼现场,没有如今流行的乐队,司仪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朋友友情客串。婚宴一共二十来桌,因为汇海楼场地大,一悠就吃完了。在婚宴现场,门口,单独放张桌子,上面红纸写着“礼帐”俩字,参加婚宴的人,没有提前“随礼”的,就在这交钱给记账者。礼金,那时一般都是五块钱,关系特别好的是十块钱。单位同事的钱,是单位有人组织统一收完之后,写个礼帐本,与钱一同交给李颖滨。
已经年过五旬的李颖滨在回忆自己结婚时的情景
吃、拿、送、损,国营饭店的毛利只有百分之二点多
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饭店全部归国家所有,没有私营饭店。那时汇海楼饭店的成本中,一般菜的毛利是20%,肉菜的毛利则接近30%,但经常是一个月算下来,饭店的毛利只有百分之二点几,亏损。之所以亏损,是因为与其他国营单位一样,存在着“吃、拿、送、损”。
吃,单位有啥好菜,厨房大师傅、跑堂的伙计、各个部门的职工先尝;职工想吃啥了,用公家的锅碗瓢盆、鱼肉蛋菜做几个菜尝尝。拿,国营单位,职工以单位为家,家里缺啥单位拿,小到盘子、碗,大到鱼、肉、菜,偷摸往家揣。吃,饭店职工的亲戚、朋友来了,要的是土豆丝,端上的是锅包肉,结账,却是按照土豆丝的价钱,职工利用单位资源送人情。损,公家的东西不珍惜,干活粗心大意,打盘子打碗,损耗严重。
内部损耗严重的国营饭店,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面对私营饭馆的群起围攻,路越走越艰难。1990年代初,同为道外服务局管辖下的范记永饺子馆,因处在张包铺胡同的店铺营业面积拥挤,搬到面积更大,连年亏损的汇海楼。
汇海楼的招牌摘下,范记永饺子馆的牌匾挂上,从此,在北三道街风风雨雨风风光光了五十年的汇海楼形销迹淡,只有在老道外人的回忆里,汇海楼,依旧光鲜如刚出锅的那盘锅包肉。
汇海楼一楼门市 曾经做过快餐盒饭
省评老楼塌顶之后 北三道街被这面砖墙横上 左侧背影 即是汇海楼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