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日老战士|八路军炮兵部队的初创者之一周培尧

1982年10月21日,谙熟中国炮兵史的郭升允将军用毛笔书写了八路军炮团教导营战友的名单:

张建寅(张建英)、王趣东、王士卿、孙宗沛、王岩、王浩、武庚梅、陈超、邓肯、沈宏章(会英语,回延安调新华社)……周培尧、杨凤林、武亭、沈毅……

这份名单有52人,是对我军炮兵部队初创人员的历史记录。1945年9月23日,根据军委命令,延安炮校除第3队和第10队一部及勤务分队外,余下全部成建制挺进东北。

七十余年过去了,作为我军炮兵系列之基因肇始,这份名单中的健在者已是凤毛麟角。当年的炮兵战士周培尧今年已经101岁了,挺进东北后,这位老八路将自己此后的大半个人生都交给了黑土地,交给了中国的电力事业。

2016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分发给周培尧有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

2015年10月,哈尔滨市委书记陈海波慰问百岁老人周培尧

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

1915年10月26日,周培尧出生于河北省广平县北温村。周家祖上兼农兼医,祖传治疮疤、疖子的小秘方。周培尧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生逢乱世,日子过得倒也还算从容。

周培尧自幼勤奋,书读得好。到了考虑他是否进城继续深造的年纪,爷爷说:“这孩子可怜,三岁丧母,家里得对他多照顾点。让他进城去读师范吧,师范学校供吃的,还有‘伙食尾子’(当月没吃完的伙食补助),不用家里补贴太多,我们还能供得起。”就这样,周培尧来到了大名县城,并考入了当时的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后改名河北省立大名师范学校)。

周培尧接受进步思想较早,他的三叔就是地下党,他痛恨不平等的社会,且较早树立了改造它舍我其谁的志向。当年,三叔与同志在乡间的小瓜棚等地秘密聚会时,并不回避年少的周培尧。进入大名师范学校后,周培尧很快就与学校的中共地下党建立起了联系。他与在另一所学校读书的刘清波志同道合,二人发起了一个“读书会”,以此交流进步思想。在周、刘的倡导下,读书会同仁们集资开办了一家黎明书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出售进步书刊,组织抵制日货活动。鲁迅逝世的消息传来后,这些爱书的年青人还搞了一场小型而郑重的追思会。1936年,经李锡荣(后改名李福祥,建国后曾任河南省监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介绍,周培尧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当年九月担任校党支部组织委员。李锡荣受命调离后,周培尧便接替他担任学校的中共党支部书记。

全面抗战爆发后,周培尧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迅速组建民族抗日救国先锋队(简称“民先”)。民先是中共的外围组织,它诞生于一二·九学生运动,在此后直到抗战初期,一直发挥着巨大的鼓动与统战作用。在周培尧等人的推进下,民先队大力宣传抗战思想,号召广大民众:“把抗日运动扩大起来!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唤起全体中国人的救国觉悟!”周培尧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同仇敌忾的民族战争中,他们深入街头、商户、家村,吃大饼咸菜,睡冰冷的土炕,哑着喉咙宣传救国思想。在淅川、涌泉关、栖霞口等地,周培尧先后组建了民先队的分支机构,成功地组织数批青年学生奔赴延安。

周培尧频繁的激进活动引起了国民党CC系与蓝衣社的关注。“周培尧已被列入黑名单,抓捕行动随时可能开展……”当上级接到从敌特内部秘密传出的这样消息后,立即决定转移周培尧,派他去抗战胜地延安。

为了保护在校的地下党组织,不牵连其他党员,在周培尧等人的策划下,学校名义上做出了开除周培尧的决定,勒令他立即离校。多年以后,周培尧曾这样向妻子戈力讲述:“当时我是一个穷学生,身上没有钱,党组织的公用经费也很宝贵,去延安的路费是我班主任出的。班主任是个女先生,一生独身,她将省吃俭用留下的五块大洋送给了我。嘱托我路上小心,多为国家建功立业。我感动至今。”

就这样,经过重重的敌占区、封锁线,周培尧踏上了他的延安之旅。1939年初,他终于到达了位于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周培尧记得,王再然副主任亲自接待了他,并交给他一套军服让他立即穿上。这是他第一次穿上军装,想着自己真正成为了一名抗日战士,他欣喜满怀。

初到延安,周培尧他们都被分配到抗大学习。一边学习政治、军事、文化课,一边参加大生产运动。“自己吃的饭自己种,苦也好,累也好,都无所谓,因为一个崭新的战斗的人生正在开启。”这样的表达代表了周培尧那一代延安热血青年的集体感慨。

从延安抗大毕业后,周培尧奔赴晋东南前线,进入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教导队。教导队从事培训初、中级炮兵指挥员的工作,为组建延安炮校,乃至此后人民军队炮兵部队的发展壮大做了准备。周培尧后来担任炮兵团技术书记,并随部参加了晋东南反扫荡、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周培尧随八路军炮兵团离延安、出陕北,经内蒙古,挺进东北开辟新的根据地。

1945年拍摄于延安的老照片,周培尧(左一)

军转干部迅速成熟起来

沉浸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幸福中,中共年轻的炮兵部队边行军边作战,队伍走走停停。到了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周培尧他们没有停留,继续北上。在到达通河县后,因为地方急需有文化的行政干部,周培尧被调剂到吉黑军区司令部办公厅从事秘书工作。之后,又被分配到松江军政干部学校,培养军政干部。

1947年冬,东北开展大规模的土改运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军队与学校都派人协同参加。周培尧也作为军代表下乡土改。土改工作告一段落后,他被紧急调任通河县政府政务秘书一职,专门协调军队与地方关系。当时,前方正在激战,大量的钱粮物资征集、运输工作需要军地协同运作。不久,周培尧升任通河县副县长兼法院院长。

在通河,军转干部周培尧迅速成熟起来。他的另一个收获是爱情。他与戈力相识于土改工作中。戈力本名李兆娴,是土生土长的通河人,父母早逝,有四个哥哥。想当年在通河,李兆娴的名气可比周培尧大。她是全县的学联副主席、通河中学的自治会主席,她年轻漂亮,充满活力,偏偏又吃苦耐劳不娇气。两人真的很般配,通河中学的老校长就有意成全这桩好事。经牵线,在一腔革命热情中,他们恋爱了。土改工作结束后,李兆娴回城担任中学教员,不久又送哈尔滨师专学习。1948年下半年,李兆娴被抽调到新成立的呼兰师范学校做平津大学生的短期培训工作。这期间,他们多是鸿雁往来。此时,周培尧也被调往东宁县担任县长。

进入1948年年底,三大战役相继展开,并将彻底改写中国格局。为配合前方,东北局抽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参与接管工作,周培尧也位例其中。南下前,周培尧来到哈尔滨找到李兆娴。他郑重而诚恳地说:“我就要随队南下了,如果你能跟我一起走,那么彼此都能更好地相互照顾。”李兆娴很乐意地答应了这一请求,他们决定在哈尔滨就把婚事办了。李兆娴记得很清楚,经组织批准,他们在省委组织部的招待所的餐厅里举行了简单的仪式。招待所所长就是证婚人,他说今天我给大家加了两个菜,还准备了点酒,共同祝福一对新人……

这场革命化的婚礼过后,这对新人便随队南下,1950年的阳历年,他们就是在沈阳度过的。也就是在沈阳的这一小小停留改写了周培尧的人生走向。

1950年冬天,周培尧在小丰满水电站工地

抢修小丰满水电站

在为南下输送大批干部的同时,刚刚稳定下来的东北同样百废待兴,同样亟需高素质的管理干部。

“咱们这儿还缺人手,像周培尧这样的有文化有管理经验的干部,得自己留下,不给他们了。”就这样,东北局人事部门某位领导的一句话,将军地复合型人才周培尧留在了沈阳,被分配到东北电业管理局当了办公厅副主任。从此,周培尧开始了他的定向人生,他将此后的人生岁月都献给了新中国的电力事业。

迅速恢复生产建设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首要命题。经济复苏,能源无疑是重中之重。而在当时的那个千疮百孔的中国,电厂本来就没有几座,此前,日本投降时破坏了一批,苏联红军在东北实行军管期间又拆走一批关键设备,之后,接踵而至的内战又使很多电力固定设施毁于战火。东北的工业基础彼时是全国最好的,但很多热电厂都处于熄火状态,丰满水电站亦陷入一片死寂。

协调相关单位或部门抢修线路,千方百计让发电厂熄火的电机转起来,军转干部周培尧电光火石般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复苏的经济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期间,周培尧又被借调到东北人事部组织的招聘团任团长,他们在夏秋两季赴南方宣传东北,吸引了教授、工程师、技术员、大学毕业生来东北工作,支援东北的大规模生产建设。

1950年6月,朝鲜战争仓促间爆发,位于第二松花江上的小丰满水电站的战略意义瞬间被提升至红色区域。也就是在这一关键时期,周培尧被紧急调入小丰满水电站,担任水电工程处处长一职。妻子李兆娴也跟随他来到火热的水库工地。改名是那个年代的时髦,为迎接新生活,李兆娴将自己女性的这一名字改为更加简捷明快的戈力。

小丰满电站曾是被誉为“亚洲第一”的水电工程,日本帝国主义于1936年开始规划建设它。电站筑有高91米、长1080米的重力拦江大坝,滚滚奔流的松花江在此被拦腰截断,形成了一个长达200公里、最大库容110亿立方米的人工松花湖。水电站于1943年开始发电,日本投降时,完成了土建工程的80%,安装工程的一半。1945年苏联红军进驻丰满,将发电设备的主体机组强行拆走,只剩下两台厂用机组及1号、4号机组维持最低发电需求。小丰满水电站满负荷运转发电能力约占当时中国年发电量的一半,因此中共高层领导极其重视小丰满的建设。1948年,中共即委托苏联彼得格勒水电设计院做出丰满水电站的修复和扩建工程设计,恢复生产的工作在周培尧到来之前就已经在快速进行。

丰满水电站距朝鲜边境仅几百公里之遥,我军入朝作战后,丰满水电站立刻升格为全国超甲级防御重地。

防御与抢修都在紧张地同步进行。在周培尧与戈力的记忆中,那时小丰满的备战防御工程甚是壮观,到处是明枪暗堡,成团建制的高射炮部队在此布防,在附近的东丰机场上空军不断转场,随时备战起降。战争进入白热化时期,附近鸭绿江上的水丰电站多次遭到美军空袭,后为因为我军的航空兵和高炮部队空前强大,美军最终才鞭长莫及。

而当时的小丰满大坝则写满了战争的烙印,坝体漏水,因为大部分机组被拆掉,整个电厂空荡荡的。向志愿军学习,迅速抢建,身为水电工程处处长,周培尧几乎日夜坚守在工地上。他特别关注“水扣工程”,这是电机的核心工程,他经常半夜起来监工,以保证既快还要合乎安全标准。在周培尧等军地水电人的共同努力下,丰满水电站于1950年突击浇筑57360立方米混凝土以加固坝体,接着又在坝体和坝基上钻孔灌浆。此后,在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后,他们又陆续安装苏联提供的机组及哈尔滨电机厂生产的国产机组。

小丰满电站于1958年实现全面发电,而周培尧则在朝鲜战争后期离开了这里。他常感慨地说对小丰满的感情特别深,他在这里还负责后勤供应工作,同样是炮兵部队锻造出来的他与驻防的各军事单位亦建立了难忘的革命友谊。

在小丰满工地

解放初期,周培尧在哈尔滨

无怨无悔的风雨人生

离开小丰满电站后,周培尧又回到东北电业总局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他就被调入哈尔滨市担任电业局局长。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电业局还管辖着地处牡丹江与佳木斯的电厂。

此时,东北新建的一批热电厂逐步投产发电,电力系统的运营管理在向着有序化、常规化转变。全国都在缺电,到处告急,军人出身的周培尧很有创意地提出了一个应急方案,从苏联引进“列车电站”,即把能用的小型发电设备全放在列车上,哪里急需,只要是有铁道线的地方,就可以把车开过去救急。此举添补了中国电力发展史的一个空白。

周培尧生性耿直,在他身上既有学生出身的书生意气,又有饱含军旅生活缔造的直爽。当年,在哈尔滨热电厂选址问题上,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性格特质。为了在哈尔滨周边选择一处适合火电的最佳厂址,他与自己的老首长、主管工业的市委第一副书记郭伟人一道跋山涉水,他们穿着胶皮靴子,轻车简从,只带随行的技术人员。后来,他们在最终选址上发生了意见分歧,各说各的道理,说到激动处,郭伟人拍桌子了,周培尧也跟着拍了桌子,且拍得更响,嗓门更大。最后,在反复的利弊条陈后,还是周说服了郭。气氛缓和了,两人相视,哈哈大笑,陈伟人说:“好好好,就按老同志的意见办。”这就是哈尔滨热电厂选址的来由。事后,老伴戈力对他说:“人家郭书记是大领导、老红军,你怎么能这样讲话,这是不尊敬领导。”周培尧说:“这不是尊敬不尊敬的问题,这是原则问题科学问题,如果郭书记能说服我,我会欣然接受的。”

1950年代的哈尔滨,居民用电还不具备分户用表的能力,往往是一栋平房或一层楼共用一个电表。各家的用电量不一样,于是在摊销电费时,矛盾自然就产生了,吵架的,要评理的就都来了。“我们当领导的就是解决矛盾的。”周培尧会同街道派出所的同志利用业余时间挨家挨户地调研,最后,在没有分户的条件下,出台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分摊办法。

1950年代中期,齐局、牡局和哈局合并后,周培尧出任重新组建的黑龙江省电业局副局长,主管农电。

岁月悠悠,周培尧一直奋战在电力战线上,直到1984年离休。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严于律已。而今,101岁高龄的周老不能自由活动了,但他依然很乐观。戈力阿姨当年随夫回到哈尔滨后,一直在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工作,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这对恩爱夫妻共养育了三个孩子,二女一男,如今三个孩子也都退休了,也都当上了爷爷、姥姥。晚年,这对老夫妻子孙绕膝,颐养天年。

“周培尧心胸开阔,一直是个乐观的人。他对自己的信仰立场坚定,无怨无悔。他既是我生活中的伴侣,也是我人生上的良师益友。”一起共同经历了近七十年的人生风雨,晚年,85岁的戈力阿姨这样向记者表白他心目中的伴侣。

1960年代的周培尧

当年周恩来签名的任命书

2010年春节,幸福相爱的老两口

川川秀

杂志社编辑,美篇的《川川秀》,微信号:m6m7m8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