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绿荫由浓转淡,摇曳着初秋的薄凉。像雨,像雾,又像风,我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
兆麟小学90华诞临近,崔凤让我写点文字纪念我俩共同的母校,我慨然应允,怎能不写呢?一提到兆麟小学,我就有思母怀乡的感觉,如同孩子总记得母亲奶香的味道,当然要写。写什么呢?我油然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时常哼唱它,唱着唱着,从嘴里溜达出来的就成了“长大后我——们就成了你”。于是脑海里蹦出三个“关键词”:“我”“你”“我们”。这大概就是“意识流”吧,这篇文章的思路有了!
先从“我”说起吧。七岁,我扎着两束齐刷刷小辫,兴奋好奇地走进兆麟小学。那幢校舍最早是1909建成,是当时全哈尔滨最豪华的校舍,即使在今天它也气度不凡呐。走廊举架之高是我家从地板到天棚距离的三、四倍,教室窗子阔大明亮,阳光透过绿荫洒进教室,像一窗窗绿翡翠的缝隙间闪金烁银。在我幼小的心目中,兆麟校是童话世界,教室是公主和王子的殿堂。那时校长是本城的知名校长刘万忠,优秀教师举目皆是,教了我五年的班主任王静秋是全国劳模、新中国第一批特级教师。名师名校名校长,我们全赶上了,四十年后想起来,仍然心里暖暖的。
说说“你”——王静秋老师,只说我们几十名儿童和汉字之美结缘的故事吧。
王老师有著名的“三笔训练”:钢笔、毛笔、粉笔。一年级刚入学,她在每个学生的田字格的开头亲笔写下一个示范字,小孩子最善于模仿了,撒欢一般地摹写。作业本发下来,王老师用红墨水圈圈点点,就像一朵朵小红花绽开在作业本上,同学之间经常比赛谁的“红花”多。
三年级我们就用上“文房四宝”了,王老师在黑板上用抹布蘸水示范,我们小手握毛笔在宣纸上落下人生的第一行墨迹……有了这份“童子功”,参加工作后我时不常地被领导派活——展墨挥毫。
记得外宾来兆麟小学观摩听课,我被叫到黑板前,王老师口授,我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课文要点,我一笔一划地展示中国汉字之美,日本客人惊叹不已。
羡慕王老师的一手好字,也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诱因之一,长大后我走进高校,走上了教育管理岗位。
我还记得我班的李钺同学年龄小,上了中学她写过一篇很“著名”的作文《王老师送我回家》:放学了,王老师天天攥着她的小手,护送她横穿几条车水马龙的街道回家。有一次她不想麻烦王老师就悄悄“潜逃”了,但是终究没有逃出王老师手心。她有这样精彩的“名段”:“大手牵着我的小手,回头看去,雪地上深深地留下一大一小两双脚印……”后来李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最奇妙的是,现任兆麟小学校长正是我当年的同班同学崔凤。不仅我,恐怕崔凤也不会想到“长大后她就成了你”,并且是这所名校的校长。我记得二年级的时候,班级转来了四位小女生,随父换防来到哈尔滨。辽宁口音很重,崔凤就是这四小姐妹之一,王老师及时纠正了平卷舌音,最后发出了地道的哈尔滨的普通话,在我印象的“底片”里,崔凤的那双眼睛特别亮,亮得像夜空的一对星星。我想:如果我是心理学家的话,一定要对她做做“光谱分析”,解析崔凤的瞳仁里折射的是哪种光芒。我想大概一定包含这几种元素:要强,蓬勃上进,眼睛里藏着吸收一切“正能量”的海绵……二十岁那年她走进兆麟校,当班主任、教导主任,再后来当校长,现在是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师德先进个人,省优秀教师,市劳动模范……
屈指算来,王老师教的我们五年三班竟有十多名同学从事教育工作,在高校从教的七八位,民营教育做骨干的有之,中小学教师有之,当校长的不止一人,林同学87年哈工大毕业后留校任教, 93年赴美留学定居硅谷。他常常念叨:受教于王老师,能在这个班结识同窗好友度过童真时光,是一生的幸运……
我们五年三班的学生,竟有十几名之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当然,从事其他行业的同窗们各有所为,他们分布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民营,公安司法,报业“名记”,他们都生活得幸福愉悦。可是从教人员之多,竟占全班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还强,这一组数字里一定藏着神秘的“基因密码”。
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我一直是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
如果说幼儿园教育奠基了一个人一生的良好习惯,那么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人格启蒙、职业取向、理想的萌生,往往是小学阶段耳濡目染的结果。
为此我写下一首小诗:
我们是一排闪光的蜡烛;
我们是一行青嫩的小树。
时光荏苒,我们光焰不熄,
岁月流转,我们也擎起一片绿荫……
我们放射的烛光,
源于曾经照耀我们的烛光,
我们伸展的绿荫,
源于园丁额头晶莹的汗珠,
以及我们立身的那片沃土……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