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红军街69号是栋简洁低调的三层建筑。看起来布局对称、方方正正,有着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严谨和庄重,大大的陡坡屋顶和正门口高高的石阶引人注目。这栋建于1919年的哈尔滨市Ⅱ类保护建筑,曾经是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
早在1910年初,英国政府就任命了吴理斯为英国驻奉天(沈阳)总领事兼任哈尔滨领事。次年英国领事馆在哈尔滨正式设立,馆址设在南岗大直街56号,位置在现在的东大直街与铁岭街交汇处。上世纪30年代英国领事馆才迁移到车站街,即现在的红军街69号建筑。
位于东大直街与铁岭街交角处的最初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
现已拆毁。照片来自渡桥新浪博客
作为第一个用坚船利炮和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国家,英国即使在哈尔滨这个沙俄建立的城市,也不甘人后。数百年的殖民经验使英国领事馆一出手就是大手笔,绝不辜负“日不落帝国”的称谓。
红军街69号原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
1914年,英国驻哈尔滨领事斯莱和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特拉乌绍利特以及中东铁路公司代办达聂尔在哈尔滨签订了一份《英俄协定》。这份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就私自签订的协议,全称是《将中东铁路界内自治及纳税章程推行于界内英国人的协定》。协议表示中东铁路界内的英国侨民与界内俄国侨民,享受同等自治权利并负有同等的纳税义务。意思就是只要向中东铁路局纳税,居住在铁路境内的英国侨民就可以享有治外法权。在以后的两年中,又先后有美、法、丹麦、荷兰等十国加入了这个协定。一时间,哈尔滨成了各国列强利益均沾的自由之城。这个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的协定,客观上却推动着这个城市向国际都市的方向发展。
英国汇丰银行哈尔滨分行
实际上在哈尔滨的英国侨民人数并不多,1917年以前只有50人左右,到了1925年增至到280余人,这就是在哈英国侨民人数最多的时候了。但在英国领事馆的支持和庇护下,这些英国人却几乎垄断了哈尔滨的保险业,在哈尔滨开设了30多家商社。英国汇丰银行在哈尔滨金融界举足轻重;英商还联手美国控股波兰籍犹太人创办的老巴夺卷烟公司变成英美联合烟草公司;与法国联手通过中东铁路开通了哈尔滨-莫斯科-柏林-巴黎-伦敦的国际旅游线路。
英国滨江物产进出口公司为现哈肉联前身
照片来自渡桥新浪博客
1913年,英国商人马前等人投巨资筹建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也被称为鸡鸭公司,加工厂位于道外(傅家甸)八区英国街1号,主要经营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是哈埠最早形成的三大知名企业之一。也是哈尔滨较早生产红肠等肉灌制品的企业,其罐头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这就是现在闻名全国的哈肉联的前身。
1929年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日军侵占哈尔滨以后,英国领事馆仍继续开馆。知道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对日宣战成为敌对国,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阿尔切及领事馆其他人员都被软禁在领事馆内,档案、财产均被日伪接管。直到1942年6月,领事馆全体人员才途经南非被遣送回国。英资企业也遭到沉重打击,汇丰银行被迫倒闭,日伪当局强行接管“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改名为“满洲畜产株式会社鸡鸭公司”。英国势力至此退出了哈尔滨的舞台。
解放后,红军街69号建筑曾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办公场所。后来又做过贸易公司,甚至饭店。一楼的西南角曾于2004年失火,之后也曾被闲置。而今一家婚纱影楼入驻其中,又重新对建筑进行了整修。
现在,红军街69号的外观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蓝绿色的老式木格门窗,油漆斑驳,暖黄色的外墙涂料、秀气的爱奥尼柱式、小小的天使浮雕装饰着三段式的古典建筑立面,给人典雅、古朴之感。遗憾的是,楼内部已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建筑结构。据传闻,原来这栋建筑内的房间结构复杂似迷宫,曾有暗道可内外互通,甚至地下室还曾有密道直通哈尔滨火车站。这种种传闻为这栋像英国绅士一样低调严谨的建筑,增添了一丝神秘。
公交路线:
2路;6路;7路;8路;13路;14路;14路空调;14路区间;16路;18路;21路;28路;32路;33路;46路;47路;64路;74路;89路;94路;98路;101路;103路;108路;109路;115路;383路;386路;夜1路到博物馆站下车,步行300米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