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老味道之:小胡同里 仅售7道菜的酱骨棒店

文字+摄影=张澍

松光电影院胡同 早晨五点 老姚骑着自行车去市场采购

酱大骨棒

红烧肉

酱猪脑

这家大骨棒在北三松光电影院胡同里

店主是老姚,姚长生,1990年开富强大骨棒店时:“一贫如洗。”

盼着赶快富起来的他把店名定为“富强大骨棒。”开了几年,生意不错,吃客们记住的是迎来送往的姚姓店主,一问:“去哪吃?” “上北三胡同老姚家吃骨棒吧!”看大家先记住的是“老姚”,老姚遂在店名前面加上老姚俩字,成了“老姚富强大骨棒。”

老姚今年72岁,父亲是烈士,1953年在朝鲜战场被美国人飞机炸死。老姚的爷爷是山东昌邑人,会俄语,在中东铁路任翻译。老姚没有接爷爷和父亲的班进铁路工作,而是去了亚麻厂和手表厂上班。

1982年改革开放之后,工资不够花的他,开始琢磨自己做点生意赚点钱花。做生意,要有门市房,通过熟人介绍,他相中了北三松光电影院胡同里面的一处房子。这房子是黑龙江省评剧院名角马惠民的住宅。距离这房子东南边五十米,是黑龙江省评剧院的剧场;距离这房子西南边五十米,是松光电影院。直行六十米,胡同口,是道外区最大的市场,北三农贸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松光电影院天天播放电影、黑龙江省评剧院几乎天天都有演出。北三市场,更是车马塞途、人肩相磨的热闹去处。房子虽在胡同里,但每天人流很大,做为门市,不缺少“曝光率。”

经人说合,老姚用自己道里安顺街的房子和马惠民置换,因为自己的房子小,老姚倒找马惠民5000块钱。给完这5000块之后,老姚兜里就没钱了。兜里没钱,但钱要赚,买卖得做。东挪西凑,有点钱之后,老姚决定从成本最低的豆腐脑烧饼油条卖起。油条烧饼豆腐脑买了一段时间,老姚开始“增项”,卖起了馄饨和水饺。

这屋子上下两层,加起来四十多米。一楼做为厨房,二楼,白天桌子一摆就是餐厅,晚上,餐桌并到一起,铺上褥子就是一家三口的床。老姚的儿子姚崇至今还说自己“是在桌子上长大的。”

松光电影院胡同午后

叫了富强大骨棒,还真富起来了

在哈尔滨 没鱼可以 没肉绝对不成席

馄饨要用老汤,老汤要用猪骨头吊。做了几年馄饨馆,辛苦,但收入瘠薄。看着吊老汤剩下的猪棒骨,老姚和妻子商量:干脆做大骨棒卖得了。

守着滔滔松花江水长大的哈尔滨人,对于肉的喜爱远深于鱼。在哈尔滨人的习惯中,纯肉菜是请客必备的“硬菜儿”,招待客人可以没有鱼,但不能缺了肉。哈尔滨人对于肉的喜爱,深入骨髓,在肉类菜中,尤爱酱骨棒与酱骨架。哈尔滨大小餐馆,多半会在夏天时酱些骨头,当做客人痛饮凉啤酒时的下酒菜。

酱好的肥肠 每天要凉一凉再卖

酱的骨头,分为用猪腿骨为主料的酱骨棒、用猪的脊梁骨为主料的酱骨架。骨棒肉少,但骨髓丰沛香滑,吃骨棒时,必配一个塑料吸管。骨架肉多,但骨髓稀少。相比骨架,骨棒的成本低不少。

大骨棒

1990年,老姚正式开起了骨棒店。主厨是妻子宋彩云。菜都是妻子擅长的家常菜:酱骨棒、酱猪脑、酱肥肠、红烧肉、酱干豆腐、油焖尖椒、雪里红炖豆腐。这七样菜至今还在卖,也是老姚家如今仅售的七样菜。在当初的菜牌上,还有榨菜炒肉丝、爆炒鸡与牛肉炖萝卜。因为这三样菜费时费力,逐渐都取消了。

四菜一汤 红烧肉 骨棒 猪脑 干豆腐 雪里蕻炖豆腐

卖上骨棒,老姚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吃饭的客人排队,卖的快,卖完就收摊。经常有来的晚的,因吃不着大骨棒和他吵架。

这几年上了电视之后 富强大骨棒愈加红火 不少都是外地食客

“为啥你卖别人不卖我啊?”

老姚就让客人自己去到锅里去看,一看,锅里的确啥都没了,才讪讪而去。每年五一前后,哈尔滨天气暖和了,因为自己家屋子里面太窄,老姚就把桌子摆到胡同里,从自己家门前,一直摆到松光电影院门口。一溜十几张桌子,桌桌都是吃客。

那时候松光电影院附近有哈尔滨第四百货商店、同记商场、工百集团、北三商店等国营大单位,职工有钱,把上饭店当做去食堂。平时看电影的、看评剧演出的人流不断。北三商店,当时是哈尔滨最大的蔬菜批发点,全哈尔滨地区的呼兰、阿城等地的商店都要从这里上货。每逢年节,北三道街一带,人挤人,热闹异常。开上骨棒店的老姚,从此开始“富强”起来。

2013年冬天 冬休了

只卖中午一个饭口 晚上四五点闭店

包子就大蒜 老姚的午餐

雪里蕻炖豆腐

自斟自饮的食客 要了仨菜 坐在胡同中 喝得“裕做”

张澍

黑龙江晨报记者,联系方式:14880870@qq.com,个人原创今日头条号:吃喝玩乐张师傅。原创作品,授权大话哈尔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

相关推荐

哈尔滨的冬季恋歌

提起哈尔滨,你会想到哪些关键词,是豪爽、冰灯、白雪皑皑,还是哈啤、索菲亚、狗拉爬犁。 说到哈尔滨,你会用怎样的词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