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本文作者:田青春,黑龙江广播电视报记者
已获转载授权
位于市中心最需要保护的地带 被电力大厦“淹没”整整24年
近日,有读者给本报记者留言:“看看松雷商厦新楼,也不知道怎么批的,把大使馆挤没了!”难道刚刚“重见天日”的保护建筑——原意大利领事馆又被挡上了?本报记者震惊之余特意前往现场调查。
被淹没的保护建筑
本报记者清楚地记得,2011年10月电力大厦被彻底扒掉后,媒体用“哈尔滨客厅‘芙蓉’出水”形容此举对博物馆地区改造的重要性。藏在电力大厦后院的意大利领事馆终于“抛头露面”,展现在哈尔滨市民及外地游客面前。
当时,规划部门表示,电力大厦拆除后,原址将建一个3500平方米左右的室外绿地广场,广场上唯一的新建建筑,将是一座包括建筑造型在内的、不高于50米的标志性商业景观建筑,它位于原意大利领事馆与松雷大厦间,楼高在6层左右,而原意大利领事馆将成为新广场最主要的景观。
如今,装饰着现代化幕墙和电子大屏幕的高大的松雷商厦新楼建起来了,一直建到紧贴着意大利领事馆的墙根下,把意大利领事馆一下子就挤没了,这栋商业大厦倒成了新广场上的最主要“景观”;而所谓的绿地广场却不见了踪影。不仅如此,刚刚露面的意大利领事馆正前方还被正在修建一座有两三层楼高的建筑——地铁枢纽站,以及地下车库出入口遮挡。
松雷商厦新楼与地铁枢纽站、地下车库出入口前后夹击,把意大利领事馆紧紧包裹起来,再一次让珍贵的历史文物不堪入目。对此,政协委员刘广力表示,电力大厦原址的规划改造,除了把保护建筑留下了,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保护。建这么高的大楼,把意大利领事馆显没了,保护了什么?
博物馆广场“四美”之一
据了解,1919年,意大利领事馆建成之时,正是哈尔滨豪华私宅流行之时,这座建筑是意大利人“吉别洛索科”的私人别墅。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吉别洛索科被任命为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他的私邸也就成了意大利领事馆的所在地。上世纪70年代后,这栋“洋房”由省电力公司使用。
提起意大利领事馆,哈工大建筑学院教授常怀生曾多次向本报记者提到它的美和价值。在1990年出版的《哈尔滨建筑艺术》一书中,常教授这样写道:这栋米黄色的3层小楼是哈尔滨市规划局确定的三类保护建筑,是巴洛克风格的保护建筑。而小楼外侧的围栏是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距今也有六七十年历史,被哈市规划局确定为二类保护建筑。电力大厦及意大利领事馆外围的围栏是用钢筋混凝土制造的,每组围栏像一片植物的叶子,每个柱子上有自然开放的花瓣,中间是一个小天使雕刻,非常特别。可以说,这个围栏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常怀生教授表示,博物馆广场原本是一个锅底形的放射形广场,尼古拉教堂位于锅底中心,周围建有多座不高的欧式建筑,以黑龙江省博物馆(原莫斯科商场)、国际饭店(原新哈尔滨旅馆)、哈尔滨市少年宫(原秋林公司职工俱乐部)、意大利领事馆为主体的“四美”,与附近的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红军街体育场等,与哈尔滨火车站、秋林公司、哈铁俱乐部等历史建筑相互应,构成老哈尔滨南岗最洋气的核心区。
14年的艰难博弈
1987年,在众多城市规划专家的反对声中,电力大厦在博物馆转盘拔地而起,将意大利领事馆挡得严严实实。常怀生教授曾向本报记者回忆说:“当时哈尔滨日报发表了多篇争鸣性文章,我就是反对建电力大厦的专家之一。然而,在某些领导的支持下,电力大厦还是盖了起来,它就像一个彪形大汉,严重破坏了这里的和谐美。”
从此,意大利领事馆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女,博物馆地区也从此拉开了“破坏”的序幕——南岗体育场没了,变身“飞驰大坑”,后又建起了华融大厦;秋林公司至南岗体育场的俄式特色平房都被扒掉了,先后建起了新华书店、大世界、松雷商厦等高楼。“根本没有规划,根本没人管!”常教授气愤地说。
从20年前的1997年开始,哈尔滨市政府拉开了博物馆广场综合整治大幕。很多专家提出,为了恢复意大利领事馆历史建筑的价值,以及为保持博物馆转盘周边建筑群的平衡性和风格的统一性,应拆除电力大厦。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科学合理的提议此后历经了长达14年的争论。直到2011年,电力大厦才因为地铁一号线建设规划“让路”。当时,媒体用“城市文化终于战胜了‘电老大’”形容这场城市规划建设中马拉松式的博弈。原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局长张相汉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电力大厦的拆除,是哈尔滨文化保护的历史性胜利,是哈尔滨‘客厅’与电力大厦对搏14年后的成果。”
保护建筑再一次凋零
电力大厦拆除之时,新晚报在《电力大厦拆除 博物馆地区四栋历史建筑再受关注》的报道中提到:“规划部门表示,虽然目前博物馆地区整体广场方案还未最后确定,但整体广场的设计原则,都会在尊重这四栋历史建筑和博物馆地区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制定。”
生活报用《后电力大厦时代 期待博物馆地区大放异彩》做了报道,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历史上的博物馆地区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气,今天,哈尔滨把遮挡了博物馆地区风貌的电力大厦拆除,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为恢复博物馆地区历史文化,我们宁愿做出这样的牺牲。”相关专家接受采访时提出“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新广场要‘顺着’老建筑”。
正当哈尔滨市民万般期待着电力大厦拆掉后,意大利领事馆将重现历史文化的光彩,城市规划从此将把历史文化遗产摆到最重要的位置时,2014年,却发生了意大利领事馆独一无二的院墙围栏(具有不可移动文物、市二级保护建筑身份)被全部拆除的恶性事件。尽管文物保护专家、建筑专家及包括本报和省电视台在内的诸多媒体呼吁查明真相,找回文物,然而施工单位却坚决不说是谁批准和授意的,均称“不知道”。这个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价值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就这样在城市的中心区不翼而飞,至今没有下落。
如今,惟一保留下来的意大利领事馆,也被挤压到最小的空间,新松雷商厦对其形成碾压之势。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栋历史建筑已经破旧不堪,墙体也斑斑驳驳,窗户变形翘起玻璃几多破碎。与一旁重金打造的新松雷大厦相比,被“保护”下来的意大利领事馆寒酸至极。
中国古都协会一位哈尔滨理事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初扒掉全部围墙这样大的事都没有说法,就是意大利领事馆遭受新的“破坏”的开始!政协委员刘广力指出,当初把地皮卖给商业公司就是一个错误,那就注定了历史景观将难以保存。保护建筑让位于经济效益,这本身就背离了文化保护的本意。
哈尔滨怎能如此“保护”
常怀生教授说,2005年,相关部门打着打造欧罗巴街区的旗号,不顾专家和市民的强烈反对,强行推倒了位于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交口的伊留继昂电影院老楼。这栋百年建筑建于1905年,由俄籍犹太人潘·瓦·科勃采夫创建,是与中国电影同一年诞生的中国最早的电影院。
说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很多老哈尔滨人都提到2007年哈市建设中央大街地下通道时,不顾专家、市民及媒体的强烈反对,把半个多世纪以来行人可以沿街步行直达防洪纪念塔的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央大街拦腰斩断,让汽车路上跑行人全被“赶”进地下通道。
2010年,松花江高铁大桥紧挨着百年老江桥——滨洲铁路桥开始施工,当时很多专家和市民对这一工程的建设位置提出强烈质疑,认为这样会破坏滨洲铁路桥这个国家级不可移动文物整体的文化味道。一位城市建设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如今外地游客看到这座桥就觉得奇怪:松花江那么长,为什么要紧挨着百年大桥、标着膀子建?
2013年,博物馆广场旁的历史建筑国际饭店的后身的建筑上突然接出了三层楼高的玻璃楼,哈尔滨一位资深媒体人表示,这座连傻子都能看出来与原来的“手风琴建筑”及周边建筑风格极不相衬的玻璃楼,竟然明晃晃地出现在哈尔滨市最值得保护的区域内,至今已经过去四年了仍然没人管。
2014年,哈尔滨市一级保护建筑——龙门大厦贵宾楼雨搭,在没有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文保志愿者的强力阻止下,在文物执法人员的眼皮底下,依然被强行拆除,肆意毁坏。后来在媒体的报道、专家的质疑及相关部门的关注下,雨搭才被修复后重新装回。
对于意大利领事馆再次被“挤压”的现状,哈尔滨这位资深媒体人表示,打着保护的旗最先拆除的却是独一无二的围墙!以保护的名义施工,市民满怀期待地盼望,当生米做成熟饭时才发现,原来又是为商业利益找了个借口!城市的无价之宝就是这样被一点点拆除破坏,在“保护”下贬值的!曾经的“东方小巴黎”、亚洲第二大的最国际化的城市——哈尔滨,我们还能为你骄傲多久?
我对我的家乡好像没有什么情感可言了,东北本来就已经完了,谁来都没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