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老道外口述史4:“我老了,住的这栋房子也老了”

摄影+记录整理=张澍

杨凤兰大娘,1932年出生,五常人,1950年代搬到道外仁里街113号院。

仁里街113号院,约建于1918-1920年间,紧挨荟芳里旧址,据传是荟芳里的员工宿舍。

仁里街113号院

丈夫被误诊,29岁那年离开我

我出生在五常市安家村,上面有俩姐姐一个哥哥,我最小,父母很是宠爱我。

我丈夫是转业军人,转业分配到哈尔滨工作,我也跟了过来,住进仁里街113号这院,一住,就是五十多年。

我丈夫在二十道街江堤那的造纸厂上班,他任劳任怨能干活,年年都是厂里的劳模。回到家,他也手脚不闲着,总是帮我做这做那,就怕我干活累着。 1960年初,丈夫开始说自己没劲,干会儿活就说累。往常下班帮我做做家务,那时下班总搬个凳子到走廊坐着去。带他去工人医院(如今的第四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胃病,开点药,回家吃。吃上药,也不见效,人越来越瘦。觉得累,他活干得比以前少多了——单位不理解,认为胃病不是大病,不影响干活——他这样,是偷懒。那一年,他没评上劳模。

一天早晨,他说自己胃疼的厉害,我带他去了靖宇头道街的医大门诊部。医生见他疼的汗如流水,就让他马上转到检测设备更全的南岗医大一院。周围找不到车,恰好医大门诊的医生通勤车来了,医生们下车、上班,医院马上安排这车拉着我们去了南岗。医大一院一检查,是肝病发作;他没有胃病,工人医院一直当胃病给他治,耽误了。
没多久,他离开我,那一年,我29岁。

杨凤兰大娘在自己老宅前

丈夫去世,家里顶梁柱倒了,经济来源也断了。我一直没工作,在家拉扯着一儿一女俩个孩子。这时,我娘家哥哥、姐姐经常背着米面粮油来看我,帮我度过了难关。

后来造纸厂让我接了丈夫的班,进入厂里工作,家里才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一直在造纸厂工作到退休,一直单身,没有再嫁,因为我觉得谁也没有丈夫好。

搬到儿子家,时常惦记老房子

如今一儿一女都已成家,我已经有了一个孙女一个外孙子。儿女都非常孝顺,成家之后,也总回来照看我。

我老了,住的这栋房子、住的这座院子也老了。房子开始漏水,地板开始变形裂开,室外的木楼梯,也摇摇晃晃让人走起来不踏实。2011年冬天,一场大雪后,我下楼时,因为楼梯滑,我摔倒,腿摔骨折,在床上养了两个多月。2012年冬天,儿子怕我再摔着,就把我接到他家住。儿子是两室一厅的房子,把阳面的大屋让给我住,他和儿媳妇住小屋。

老人慈眉善目

我还是一直惦记仁里街住了多半辈子的老房子,天好的时候也回去转转。想搬回去住,发现不行了——院子里的楼梯,一个已经残破倒塌了,另一个太陡,我上不去。

自从二十道街松浦大桥建好后,我就没往那边去过,时常惦记去看看那桥。我给在一个院子中住了快六十年的邻居侯老妹打电话,约个时间,俩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一起去看看新大桥。

根据杨大娘口述 记于2012.2013年

院中邻居家的姑娘

院中的猫 很警惕

我站在一边 杨大娘跟我唠嗑唠了一个小时

院中的月季花

邻居家的小男孩 是那位姑娘的弟弟 一家租住在这儿

张澍

黑龙江晨报记者,联系方式:14880870@qq.com,个人原创今日头条号:吃喝玩乐张师傅。原创作品,授权大话哈尔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

相关推荐

沟畔风景

我曾在何家沟畔的居住了十余个春秋,前几年亲历目睹了顾乡屯何家沟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后沿岸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一场针 …

姥爷的修鞋铺

打我记事起,看见他修鞋的地方,是在安国街的安国商店旁,一个矮小的偏厦子里面。屋子里面有三个几乎和姥爷同样岁数的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