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看到人们忙忙碌碌地购置年货,总会勾起我对童年春节的回忆。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70年代,也正是国家计划经济的年代,各种商品都是凭票供应,在吃穿都不能得到满足的年代里,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才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
那时进了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开始张罗给孩子添置新衣服。左邻右舍婶子大娘们都来我们家,找我母亲商量给孩子做什么样的新衣服。母亲心灵手巧,一到这时就会帮助邻居们裁剪衣服,策划新款式。什么你家小二一个小子就做一条黑趟绒裤子吧,又结实有抗模糊,你家大芳长得白净,做个粉色的袄罩,又新鲜又干净……忙完了这些就开始置办年货,买糖、买年画、卖冻梨、冻柿子等。
当年每家发放的肉票都有限,农村有亲戚的这时开始帮助买猪肉、买黄米,买来黄米就淘米、磨面、发面、烀豆馅、攥豆馅。发面是项大工程,发面时自家的盆不够用,邻居之间相互借用。揣面更是个力气活,我们家都是父亲和大哥哥们干,揣一大盆面,累得满头大汗,面揣得越好,蒸出的豆包就越劲道好吃。豆包蒸出后邻居之间相互串送,品尝各家的做工。蒸完粘豆包还要蒸一些馒头,母亲要做一些面食,有桃型的,点上红色的食品色,还有的在上面按上几个大枣,又好看又好吃又喜兴。
过年的干粮要几天才能蒸完,而后开始粉刷墙壁,拆洗被子、洗衣服。当时我们家拆洗被面得需要几天的时间,家里铺盖多。母亲爱干净,拆洗完后还得用米汤浆,晾干后父母二人,一人扯一头抻拉,抻拉完了还要在手掌上啪啪!摔上几下把褶子摔开,最后是喷上水叠好摞成一摞,用棒槌砸,晾干缝被。
过了小年每家基本都开始换饭,不再吃粗粮了。小年过完就开始张贴年画,当时的年画都是八大样板戏的剧照,《红灯记》、《沙家浜》等。到了腊月二十七八下乡的两哥哥大包小裹地陆续回家过年了,家里就开始烀肉、炸丸子、熬皮冻、包冻饺子……
到了三十晚上,左邻右舍的小朋友拎着灯笼,开始你找我,我找他聚到一起。当年拎的灯笼多是在罐头瓶里坐支磕头了(小蜡),拿着拆散的小鞭一个一个地放。伙伴中叫小宝的最调皮,他拿着点燃的鞭炮扔到小波的灯里,一下把灯给蹦坏了,小波气得直哭,找小宝家硬是要陪灯笼。当年一时找个罐头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小宝妈又是帮着擦眼泪,又给拿糖,往兜里揣瓜子,勉强把小波哄好了。
过完除夕,春节就过一半了,后一半就开始走亲访友或者接待客人了。下乡哥哥的知青们你家我家地拜年,他们的话题都是兵团里的故事, 马呀、羊、狼、狗的,听得让我着迷。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正月初四,基本都上班,年也过得差不多了。
现在生活好了,天天像过年,所以过年的味道也逐渐淡了下去。时间虽然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回忆起童年的春节仍然是美好的,是终生难忘的。
本图片都属资料片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