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王树元先生《难忘的童年春节》一文,使我回想起童年过春节时的那些事儿。
我的童年是双城堡度过的,虽说家住在街里,可生活习俗、居住环境跟乡下一个样。那会的人都管春节叫“阴历年”。 “阴历年年到,阴历年年到,丫头要花衣,小子要花炮,老太太要吃槽子糕……”,每年一进腊月们,这首盼年的童谣整天不离嘴。
腊月廿十三是小年。过了这一天,年味一天比一天浓。家家户户都为过年忙碌起来。如扫房、糊棚、杀猪、包饺子、蒸粘干粮等活。百忙中,母亲还会给我一角钱,逼我去剃头去,并吓唬我说正月不能剃头,如果剃头会死舅舅,每每这时,我都会顺从母亲,我真害怕因为剃头而失去舅舅。
杀年猪
记忆最深的是小年晚上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香火”。夜幕降临,把“灶王爷画像”从锅台墙上请下来,母亲用事先买来的灶糖(即大麦芽糖),不停地往“灶王爷画”嘴的部位上抹,其用意是让他老人家嘴甜一点,“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父亲带全家老少一齐跪在灶前,划“洋火”(火柴)把“灶王爷画像”点着,即送“灶王爷”上天。今天看来,这纯属是一种的迷信做法。
腊月廿十五日是祭仓的日子,母亲早晨起来煮一盆高粱米饭放在仓房内,用红纸上写“五谷丰登”贴在饭盆外,并烧香祈祷:“粮满仓,银满箱”,时隔几十年,我依然记得母亲当时虔诚的神情。“腊月廿七八把面发”,我家在热炕头上放上两个面盆,一盆白面、一盆黄米面,发酵后蒸馒头和粘豆包,寓意家里日子过得像面一样越发兴旺。
蒸豆包
腊月三十是除夕。早晨起床后,母亲递给我一双新布袜子,并告诉我:“一年到头了,把旧袜子扔掉,脚洗干净穿上,三天内不能洗脚,不然咱们的大酱缸就臭了。”我不明白,我的脚为啥和家里的酱缸有联系。
中午,哥哥把祖宗家谱请出,上贡果、烧香、点上蜡烛,然后把写好的春联贴在院门和房门上。此外,还要在粮米柜、猪圈、鸡架等贴上写有吉利文字的红纸条,如鸡架上贴“金鸡满架”;猪圈上贴“肥猪满圈”;米粮柜上贴“五谷丰登”;驴鹏上贴“六畜兴旺”;水缸外面还倒贴了个“福”字……
烤猪头
下午两点吃年饭,先给祖宗牌三叩头(未出嫁的姐姐鞠躬礼),然后全家围在餐桌前共餐。记得吃年饭的时候,母亲总会有很多讲究,如不准我吃猪尾巴,说小孩子吃猪尾巴会‘怕后’,走路总想往后看;不准我吃猪耳朵,说小孩子吃猪耳朵会不分好赖话;猪嘴更不能吃,吃了会‘多嘴多舌’讨人嫌……”由于讲究太多,一桌席,没有几样我能吃的东西。
记得有一年半夜吃饺子,我端起饭碗一口从饺子里咬出一个铜钱,嫂子说是她放的,谁吃到定会有大财气,我高兴得手舞足蹈,一不小心将饺子碗掉在地上摔碎,我十分害怕,父亲见此情景忙劝我说:“别怕,碎碎(岁岁)平安,碎碎(岁岁)平安!”真没想到,过年打碗还会受到大人的称赞。
擦油灯
贴春联
图片说明:来源网络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