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哈尔滨有家“白宫饭店”,女经理历经跌宕人生

作者:李琳,生活报记者。本文原载于《生活报》2017年2月12日A06版“旧闻钩沉”,由《哈尔滨美食地图》作者宋兴文与大话哈尔滨网站主编长河提供资料。

上世纪三十年代洋气的哈尔滨有家“白宫饭店”

曾是抗日志士接头据点

女经理历经跌宕人生

提起东方小巴黎哈尔滨,人们都知道是个时髦的城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出了名的国际化大都市。那时候,哈尔滨车站发售的客票,可以直达欧洲各城市。在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也包括1932年4月开业的“白宫饭店”,地址在中国八道街路南,这家名字洋气的饭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对“白宫饭店”颇为了解的,哈尔滨饮食文化史研究者、“哈尔滨美食地图”主编宋兴文和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研究者、“大话哈尔滨”创始人长河。

饭店的开设与“同记”密不可分

据宋兴文介绍,“白宫饭店”由原同记商场员工于浣非、白秀生、陈远孚开设,厨师是淮扬菜名厨甘沛芝。不仅创办人是同记的员工,开办资金也部分来自同记的资助。据《哈尔滨市饮食服务志》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同记商场和大罗新商场的进步青年,经常在一起议论救国救民的大事。同记商场文书部部长长陈远孚和同事白秀生(笔名白涛)、于浣非(同记西药部主任)等,积极响应号召,进行抗日募捐。经陈远孚提议,开设一家饭店,没有资金的他们便分头募集,当时同记商场的执事们(包括武百祥、赵禅唐、李明远、徐信之)资助了1000元,于是,1932年4月,“白宫饭店”开业了,位于中国八道街路南中段(今西八道街26号附近,旧址已无存),西侧是义记号衣庄,东侧是益兴隆茶食店。

(白宫饭店作为掩护抗日救亡活动的据点,哈尔滨很多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都到过这里。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罗烽在《忆在哈尔滨从事反日斗争》一文中就曾写到:党抓文字阵地,团结了一些进步同志,培养了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那时这些同志经常到道里的“牵牛房”去,这里表面上是无聊文人集聚的地方,实际上是同志们会面接头的地方,还有两个接头的地方:一个是道里的“一毛钱饭店”,一个是“白宫饭店”。革命烈士王学尧(1910-1936年),1932年入党后就在“白宫饭店”当翻译。)

当时,中国八道街与十三道街是道里著名的饭店街,同期街上营业的饭店还有协和春、老独一处、东兴楼、正明楼、武家馆等。“白宫饭店”门面被漆成白色,室内装饰别具一格,饭店楹联为“尘外黄公市、云间李白家”,横批“有酒成仙”,开业后,每天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创办人之一的妻子是常务经理人

宋兴文告诉记者,“美食地图”介绍了“老地图上的白宫饭店”后,于浣非的小儿子于正国看到了并留言。随后,长河与于正国取得了联系,经过沟通,于老先生同意将多年来家人讲述的关于母亲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长河从于正国提供的材料中了解到,当年“白宫饭店”的常务经理人是于正国的母亲、饭店创办人之一于浣非的妻子李相云。李相云(1902-1989),原籍山东,生于宾县,1925年与于浣非结婚。婚后二人来到哈尔滨寻求发展,于浣非从事文学活动,组建文学团体,发行文学刊物,也在同记商场、同记工厂及大罗新百货商场兼任医药部主任和广告部主任之职。李相云开了一家生产雪花膏等化妆品和卫生用品的商店。婚后几年间,他们夫妻恩爱,家庭和谐,连续生育了三男一女。1932年于浣非、白秀生、陈远孚三人离开同记商场开设“白宫饭店”后,李相云负责日常经营,虽然饭店开的时间不长(“白宫饭店”停业于1933年七八月间,店址后为同年12月开业的“会宾楼”),但干得有声有色。

丈夫离家她独自抚养儿女长大

于正国提供的资料显示,1933年年底,为躲避日本人追捕,于浣非带着三个儿子和他的母亲逃往北平。1934年年初,李相云带着几个月大的女儿到北平与其相聚。之后,一家人先在武汉汉口居住三年,1938年末定居四川成都。到成都后一家人居无定所,只能暂住旅店。由于李相云的劳累紧张和缺乏营养,在武汉出生的老五,先天发育不全,出生后就一直生病,加之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营养的补充,到成都后不久就在旅馆里夭折了。经过几次变换暂住地,一家人终于在一所小学空置的校舍内安居下来。为了养家糊口,李相云决定重操旧业,租了一间店铺,自产自销化妆品和卫生用品。于正国就是李相云到成都后生下的第六个孩子。

抗战胜利后,于浣非要去东北任职,离家前夜,为了旅途的安全,在微暗的灯光下,李相云一针一线地为丈夫的内衣内裤缝上两个布包,用以隐藏钱币和重要物件。于浣非许诺回到东北安排好后,就接她和孩子们回东北。第二天,就离家而去。不久后,于浣非的大妹于汝洲一家和于浣非的母亲一行,也分乘几辆黄包车离开。然而,此一去却成为永别。于浣非到东北任职后去了台湾,1978年去世。留在成都的李相云“以博大的母爱和坚强的意志,奋力撑起一个六口之家。四个大孩子,正分别就读高中、初中、小学,只有最小的儿子还没有上学,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有六张嘴要吃要喝,还要付房租。”

几十年后,90岁高龄的于汝洲,从台湾转给于浣非子女一封信,说出了她永远无法忘怀的一幕:在1945年他们离开时,于浣非只有4岁的小儿子紧紧地抱着她的腿,哭叫着不让她走,当黄包车移动后,听到从背后传出哭叫声:“我要去找爸爸,我要去……”被遗弃的子女们早已没有记忆,而于汝洲却无法忘却这悲凉凄楚的一幕。

在那个年代,一个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女人,要有怎样的能耐,怎样的坚毅,怎样的精神才能挺得下去。那时李相云开的是一间有铺面的商店,后面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生产作坊。之前请的两位管供销的先生和一个打杂的学徒,在丈夫走后,都留下来帮助李相云,李相云待他们也如同自己的家人。产品的生产仍然是她亲自操持,配料、过筛、合成都是她自己做,早晨天不见亮就起床,晚上要干到十一二点。

经历丧子之痛却善良地收下义子

李相云坚强地挺着,奋力劳作,为的是供孩子们读书,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1947年下半年,大儿子以优异成绩从华西协和高中毕业,他喜爱写作,酷爱电影和剧本创作,志向是成为一个电影人。因生病失去上大学机会的他,盼望去电影厂工作,然而,现实却让他绝望。一天,在外面寻求出路的他很晚回到家,什么也没说就睡了,李相云以为他太累,就没去惊动他。第二天一早叫他起床吃早饭,发现他已不省人事,床头有个装安眠药的空瓶,急忙送医急救。然而,大儿子在医院昏迷两天后去世,年仅20岁。

三儿子在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水彩画,李相云把他的几张乡村风景写生习作用相框装好,放在商铺的橱窗内,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观赏。几名年轻人看了画后极为赞叹,打听是谁画的。当知道是李相云的儿子画的,便请求让他们见见作者,其中一人几乎隔天就来一次,成了李相云家的常客。他告诉李相云,他家在河南省,家中只有一位和她同样慈祥、年龄相仿的母亲。他在四川没有亲人,多次请求认李相云为干娘。李相云见他态度诚恳,就满足了这个身在异乡、内心孤独的年轻人的恳求,从此他来得更勤,还多次带李相云和她的小儿子去看电影。

世上只有妈妈好,一个家庭的核心就是母亲,只要母亲在,家就不会散,这是李相云一直坚持的信念。在她的辛苦付出下,孩子们后来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安定的家庭……

1933年《最新哈尔滨市街地图》上的白宫饭店

白宫饭店广告

年轻时的李相云在哈尔滨

晚年在成都的李相云(86岁)

评论来源:《1933年哈尔滨老地图上的白宫饭店》

相关阅读

授权发布

本文为经原作者授权发布的文章或文化活动信息。其中文章的版权与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媒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推荐

东北的“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是小说《红岩》中的人物,原型叫宋振中,江苏人,生于1941年。宋振中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父亲宋绮云是杨虎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