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摄影+采写=张澍
#寻找城市记忆# #哈尔滨老道外口述史#
吕成斌,住在景阳街414号——原292号院。这院1931年建成,1944年出生的他,在1940年代末期搬进这院,一直住到至今。
吕成斌大爷
当年穿皮鞋的 非富即贵
我父亲是辽宁海城人,要是活着,如今过百岁了。他年轻时来到哈尔滨,后来和几个乡亲合伙,在道外的东傅家区(已经撤销)十四道街开了个皮鞋厂,厂名叫永丰鞋厂。我就生在十四道街。
我上小学之前,家从十四道街搬到现在这院——景阳街292号,现在叫景阳街414号。这院北侧二楼一面的大约六十多米房子,都是我家的厂子,西边的小屋是我家的住宅。所谓的鞋厂,当时没有任何机器设备,全部都是手工活。用的是亚麻线,为了穿线方便,线上要抹上蜡。当时男鞋叫男鞋,女鞋不叫女鞋而叫坤鞋。一般家庭的小孩,当时连布鞋都穿不起,穿皮鞋的,基本都是达官贵人,有身份有钱的主儿。我家鞋厂虽然不大,但卖的不错,很多都是专门来订制的,那时候家里吃喝不愁,比较富裕。
爸爸的鞋厂,在公私合营之前就不开了,为了谋生,他在同发街、鱼市胡同附近修鞋,后来私人的修鞋摊都归到集体的胜利鞋厂,再后来归到二轻局。
景阳街414号院 建于1931年
那时候的大院:木见本色 铁要放光
我住的这院建于1931年, 早些年,院门上方女儿墙上刻着“1931”的字样。据老人说,这房子的房东是姚锡九,早年做过旅店,解放后,房客不用交钱,所住的房子都归了个人。
小时候,这院子干净漂亮,木楼梯、木地板,一楼、二楼的檐眉下是一尺长的花栏。院中没有私搭的棚子,院中间是个木制的厕所,好像一座小庙,厕所的门壁是一大幅油画。
那时候,房子年年刷油,各家负责擦扫自家门前的地板以及扶手栏杆,街道的要求是:木见本色,铁要放光。家家都自觉收拾,没有偷懒的,大院的地板刷的飒白,栏杆扶手上,一点灰都见不着。看厕所的老太太可干净了,天天把厕所的地板扫得掉木渣。
解放初,大院临着景阳街的一侧是个大酒店,门脸开在景阳街,餐厅设在大院的东二楼。酒店在院中搭了个大烤炉,方形,横向有三米宽,高有将近两米,里面是空膛,挂着钢筋钩子。烤时,把鸭子挂在钩子上,柴火点着,烤着烤着,鸭油哗哗往下边淌。院中西边的一楼,是酒店的养鸭房,鸭子长大后,都是拿着类似针管一样的东西,一头塞到鸭嘴里,把食物打进去——填鸭这个词真贴切。
这个酒店的名字我不记得了,但应该是个大的烤鸭店,时常有婚礼在那办。开了没几年,酒店停办了。
这院解放后,年年维修维护,一直簇新,一直到文革,这院进行了一次——不是大修,而是中修,之后至今,四十年没再进行过中修和大修。文革时,家家都生了一堆孩子,随着孩子的增多,住房就显得拥挤了,文革后,孩子长大成家,没房子,咋办,在院里搭棚子住;加上平时没人维修打扫,这院子就开始破败了。
老院子 今天破败了
86岁的老院子 破败了
和道外多数的老房子一样,这院一直没上下水、没有集体供暖,冬天都是各家自己点煤炉子取暖。1980年代,院里的邻居齐钱,自己找人,把自来水按上了。后来周围的门市都开了商店,商店一到过年时,关门,没人来;一家商店几天没人来,大冬天的,供水管就冻上了,一家冻,整个院都吃不上水。开春天暖,水管一化,有的地方就哗哗漏水,有时候漏得满院子都是。这几年,管线老化,基本用不了了,我们又想办法从一楼单独引了根水管到二楼,每家每个月收三块钱水钱。 哈尔滨老院子的青春期 木见本色 铁要放光 厕所影壁都画着油画
哈尔滨老院子的青春期 木见本色 铁要放光 厕所影壁都画着油画
(老人口述,时间久远,记忆难免错讹,本人尊老人记忆记之,没有纠错义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