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景街22号是一个幽深的庭院,铁栅栏的院门和围墙里满是茂密的树丛,几栋建筑隐藏其中充满神秘和荒颓。从天空中看,在周围密密的居民楼和停车场的包围下,这里植被茂密得仿佛混凝土荒漠中的一片绿洲。从建成到现在,这个庭院风云变幻几易其主,这是哈尔滨所有领事馆中最富有故事性的,在它的上空总是翻卷着起伏跌宕的历史风云。甚至有人说读懂了它,就读懂了哈尔滨的近现代史。
耀景街22号这栋庭院中原有四处办公用房,3号楼因破损严重已经拆除。其中最早的建筑建于1902年,是中东铁路的施工单位为了迎接霍尔瓦特而建。霍尔瓦特是俄国沙皇派驻在中国东北的首席代表,时任中东铁路局局长,此后十七年里他一直是哈尔滨真正的掌控权利者。这样一位重要人物将要入住的街,就被称为“要紧街”。但是霍尔瓦特到任后就一直住在香坊火车站附近的原铁路工程局总工程师和总监工尤格维奇曾住过的旧宅里,这座漂亮的别墅庭院并没有赢得他的青睐。
霍尔瓦特
1911年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从公司街迁入这个院落。1916年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的特拉乌绍利特曾和中东铁路公司代办达聂尔一起,与英国驻哈尔滨领事斯莱在哈尔滨签订了《英俄协定》。他们无视中国主权和国际公约,自行约定了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的英国及其它国家侨民纳税和自治的权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这里汇集了沙俄的流亡代表。领事馆的馆务由副领事波波夫负责。波波夫在哈尔滨组织了祖国及宪法会议拥护远东委员会,参加者大部分是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沙俄势力代表,其中包括沙俄近卫军头领谢苗诺夫。这里也先后成为中东铁路附属地俄军总司令普列什阔夫骑兵大将的官邸和沙俄黑海舰队司令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建立的流亡白俄政权的基地。
高尔察克
1920年3月,中东铁路工人大罢工,霍尔瓦特被迫离职。中国军队接管了中东铁路及附属地的警备权。同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查封东北境内的俄国领事馆。12月,吉林、黑龙江两交涉局接管了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1926年,中东铁路中央图书馆迁移到耀景街这座院子里的后楼,当时是哈尔滨最大的图书馆,馆藏文献2.5万册。1927年,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从吉林街52号原犹太商人克罗尔的宅邸内(后为捷克斯洛伐克驻哈尔滨领事馆)迁到这里。从那时一直到1962年,这里成为苏联驻哈尔滨的总领事馆。
1929年5月27日,东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张景惠,借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召开远东党员代表会这一理由,派军警搜查了这里,同时逮捕了苏联领事和苏方人员39人。两天后,张学良下令以“违反协定,宣传赤化”为名,封闭了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绥芬河等地的苏联领事馆。7月10日,东北地方当局封闭了在哈尔滨远东商贸局、商船局等在哈尔滨的一些商业机构,同时决定武力收复中东铁路,从而引发了中东铁路事件。7月19号中苏断交,之后两国军队分别在边境集结,冲突不断。10月中旬大规模冲突正式爆发。
苏军缴获东北军军旗
中东铁路事件是“改旗易帜”后的张学良做出的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抉择。遗憾的是这场战争以东北军的惨败收场。他与苏联签订《伯力协定》,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间的黑瞎子岛被苏军占领。1930年1月,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正式恢复办公。值得一提的是,中东铁路事件整个爆发期间,日本军队在东北增兵的数量达到一万三千多人,而且集中了大量兵力部署在长春一线。另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张学良就此缩起了手脚,直接导致了两年后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行为。
张学良
日本人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东北军治下的东三省,建立满洲国。1933年5月2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出面,提议把中东铁路卖给满洲国。后来,苏日双方进行了近两年的谈判,多次把哈尔滨领事馆作为谈判地点,最终于1935年3月24日达成协定,苏联以1亿4千万日元把中东铁路及其一段支线卖给了日本。日本与苏联又先后进行多次外交谈判,于1941年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苏联承认了伪满洲国,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又成为了苏联驻伪满洲国的主要领事机构。
苏日双方签订《日苏中立条约》
1945年,二战进入尾声,8月9日苏军对日宣战,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关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日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直到1946年4月下旬,苏联红军撤出哈尔滨。
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最先给予承认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期。1949年10月20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再次恢复。这里成为当时外国在哈尔滨仅存的唯一外交机构。这里也见证了苏联援建的哈尔滨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轴承厂等大型企业的建立。当时大批参加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建设的苏联专家,都在这座建筑中留下了足迹。然而,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于1962年9月25日关闭。
苏联专家
1963年,省文联从南岗区阿什河街的原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搬迁到了这里。此后,这里集结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著名的文学编辑,如广阔夜空中的灿烂星河,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里出版的《北方文学》成为当时全国文学期刊中的翘楚,在那个贫瘠的时代,这里刊发的小说﹑诗歌﹑散文成为人们精神的食粮。
2004年9月,该房产被收回移交俄罗斯使用,省文联和省作协迁出了这座庭院。此后耀景街22号被两扇沉重高大的铁门封闭,空旷荒芜。一位门房大爷和三条忠诚的大狗守着这个院子,一般人难以进入。只能通过在这里取景的影视作品一睹它的风采。也有很多曾住这里的人,在回忆这处传奇又神秘的院落。
在1931年来到哈尔滨的苏联总领事斯拉乌茨基的女儿斯拉乌茨卡娅的笔下,它是这样的“我们住的房子是一座老式的俄罗斯建筑风格的独家寓所。带有大花盆的石头台阶引向领事馆的后花园。一道木板障把这个花园与领事馆的其他地方隔了开来。我们就住在这座建筑的二层。我们的楼下,是一个只在重大节日才开放的俱乐部。建筑物的半地下室里,有个台球室。领事馆下班后,这里总是聚满了人。”“院子里有一幢二十世纪初叶建筑风格的长条形建筑……那宽大明亮的窗户和其建筑物的风格一致呈现出不对称的排列……一畦畦栽种很整齐的小花池围绕着一个大花坛”“一个用天竺葵组成的红五星,镶嵌在大花坛的中央。用柏油铺成的小路和汽车道,通过修剪整齐的灌木丛,在巨大的铁门前交会。四个金色的大字CCCP横贯大铁门。”——《哈尔滨-东京-莫斯科──一个苏联外交官女儿的回忆》
著名文保人士、记者曾一智作为省文联的家属,就在这处院落里长大,“第一次走进这座院子时,我还不到9岁。记得院子里有造型别致的五座欧式建筑,有美丽的白桦树丛和大片的丁香、榆叶梅,以及樱桃、沙果、李子、杏、海棠等果树。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游戏场、露天电影放映场大院里也一应俱全。”“那里留有我生命中最快乐和最悲痛的记忆。这种快乐和悲痛关乎我最至亲的人,也牵动着我心灵最深处的情愫。”
电影《情人结》中的耀景街22号
2014年,有消息说俄罗斯将要在这里重新设立总领事馆。在各国领事馆离散而去半个多世纪后,也许哈尔滨这座曾经的国际都市又将迎来领事馆的进驻。沙俄帝国建立了第一个驻哈的领事馆;苏联是最后离开哈尔滨的领事馆;现在,俄罗斯要再度重来。
公交路线:
公交11路;31路;33路;44路;46路;55路;63路;64路;81路;82路;82路区间;86路;92路;94路;98路;104路;107路;110路环线;111路环线;112路;119路;夜3路到铁路局站下车,步行340米
地铁1号线;112路到铁路局站下车,步行230米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