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栈道”是“老江桥”华丽转身后的一个亮点,晶莹剔透的钢化玻璃,倒映着空中的钢梁、蓝天和白云,令游人驻足观赏。蔚蓝色的钢化玻璃下面,是原桥保留下来的钢轨和桥枕;透过钢轨和桥枕的空隙,可见江面翻卷着的浪花。曾承载过列车的钢轨和桥枕,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观光桥”上的“玻璃栈道”(资料片)
1900年沙俄建桥时,铺设每米重32公斤的钢轨。当时,这种钢轨是世界上新型钢轨,现早已被淘汰。1935年3月,苏联单方面将中东铁路卖给伪满洲国(实际是日本)。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桥上钢轨一直采用每米重43公斤的钢轨。建国后,铁路运量大幅度上升,1981年换成每米重50公斤的钢轨。1988年,又换成每米重60公斤的钢轨。现游人所见到的钢轨,是每米重60公斤的钢轨。在无缝钢轨已被普遍应用的今天,由于大桥热胀冷缩,桥上不准铺设无缝钢轨,至今桥上每根钢轨长度仅25米。
两条钢轨内侧,还有两条与之平行的钢轨(与主轨间隔220毫米),称护轮轨。它是车轮的“保护神”,行驶在桥上的机车一旦脱线,护轨可控制车轮冲出线路,避免脱线列车撞毁梁落水。并有利于复救脱线事故。
桥上轨距更迭,彰显其命运多舛。百年前建桥时,轨距采用俄国1524毫米宽轨距。1936年8月1日,日本统治者将其改成1435毫米(世界标准轨距)。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出于军事运输需要,又将标准轨距改成1524毫米宽轨距。1946年4月苏军撤退回国,东北民主联军接管滨洲线,又将轨距恢复到1435毫米标准轨距,直至今日。
全桥桥枕规格并非一致,每根桥枕都固定编号,按序排列,不许相互串动。其排列顺序与钢梁结构密切相关。火车过桥时,每孔钢梁中间受力最大,为解决下沉量大的问题,需在钢梁上盖板上分段、分层增设加固钢板。这样造成钢梁承枕面高度不一致。为使桥枕及钢轨平顺,需采用不同厚度的桥枕依次排列,使桥枕在同一水平面上。有时,还采取在桥枕承轨面刻槽的办法,调整桥枕水平不精准的问题。这些维修养护工作,均由我原单位(哈尔滨工务段)的桥梁工来完成。桥枕采用经防腐处理的红松和樟子松,使用年限在15年至20年左右。桥枕更换时需标明更换日期。
铺设“玻璃栈道”的场面(笔者拍摄)
参考资料:《黑龙江省志 十八卷 铁路志》等史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