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女孩”:那些让人泪奔的电影桥段,其实也有“冰城版本”……

文丨周际娜 摄丨 张涛

 

5月17日晚,刚刚走下摔跤垫的马海艳,带着丈夫和女儿匆忙赶往另一块“摔跤场地”——在大荧幕前,一起观看最近爆红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两个多小时里,10岁的女儿曹纯被感动哭了很多次,走出电影院时,她突然仰起小脸,对马海艳说:“妈妈,你真了不起!”

事实上,今年38岁的马海艳不止这一个女儿。作为哈尔滨女子摔跤队的教练,她手底下有22名队员,这些背井离乡的女孩,一年中有350多天都跟马教练在一起,而教练妈妈与“吉塔”们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冰城真实上演……

1 叛逆的乡镇女孩  “摔”出不一样的命运轨迹

18日下午,气温逼近30℃。哈尔滨和平路附近的一间训练馆里,一群年轻女孩正在摔跤垫上挥汗角力,沉闷的摔打声搅动着阵阵热浪。据教练马海艳介绍,摔跤队里,年龄最大的女孩19岁,最小的14岁,她们大多来自方正、绥棱、宾西等地。

“摔跤属于重竞技项目,一般很少有城里孩子愿意练。” 马教练毫不避讳地说,这些练摔跤的乡镇女孩体力好、性格叛逆,在学校里被视为“问题学生”,可在摔跤场上却是“种子选手”。

每年,马海艳都会到哈尔滨周边的乡镇中学“选苗”,王莹莹就是她从绥棱中学的操场上领回来的。那年,王莹莹12岁,是个让老师和家人头疼的“祸头子”,“光荣事迹”在家乡流传甚广,最出名的是大雪天偷骑摩托车,一头扎进了沟里,愣是凭着一身蛮力自己推车爬了上来……这个曾像野马一样的女孩,如今谦和有礼,在队里成绩最好,获得过省运会冠军和全国青运会第三名。

对于这些来自乡镇的女孩而言,练摔跤不是简单的爱好,她们期待着能通过摔跤改变命运。她们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来自单亲家庭,还有的是孤儿,由爷爷奶奶带大。被送进队里时,家人们对马教练的嘱托往往很相似:“孩子交给你了,要是不服管随便打!”

队里唯一一个冰城女孩名叫施嘉慧,今年14岁,在香坊区一所中学读初三。父母本来送她去学射击,两个训练场挨得近,她经常跑来观摩,因为喜欢“胜利时被裁判举起手臂的感觉”最终改学摔跤。施嘉慧班里那些热衷学乐器和舞蹈的同学,至今对她的选择感到匪夷所思,几乎没有人认为“身体好,其实也是一种才华”。

2  每天摔打八九百次  连睡梦里都在拼命练习

后倒背、冲抱双腿、夹颈背……这些女孩们每天要进行7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一天内被摔八九百次。有人甚至梦里都在给自己“加课”,抱着棉被从上铺摔下来,教练不得不把寝室床铺的栏杆加高;无论寒暑,一周里有四天,女孩们必须五点半出早操,1分20秒内跑完400米;夏天训练时,汗水打湿了摔跤垫,教练只得让她们从湿滑的垫子上退下来,等干一些再接着练……

今年18岁的王红双是摔跤队队长,这个木兰女孩眼下正被腰伤困扰。马教练不想让她参加训练,可她总是跃跃欲试,“一天不摔我就浑身不自在,总感觉缺点儿啥”。

“摔跤要用脑子!”电影里,阿米尔汗的这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马教练解释道,“摔跤不仅是身体上的角力,更是大脑在过招。碰到个子高的对手,一般‘攻腿’比较有优势,比自己矮的则靠‘圈头抱腰’来得分。”

套路简单,但实战不易,输赢往往只在一念之间。王莹莹对此感触颇深,2015年全国少年赛冠军之战,她遇到了一位北京的选手,对方身材矮小粗壮,不适合抱腿进攻,教练建议她防守反攻,耐心等待对手犯错。但她急于拿下比赛,不听指挥,最终输了。

“现在想想,那场比赛几乎跟电影里的情节一样,只不过我太心急了,没能成为‘吉塔’。”这一直是王莹莹的心头憾事,幸运的是,经过那次“摔打”之后,她的成长更为迅猛。

3 摔不碎的少女心 周末集体穿裙子扎小辫

在训练场上,她们异常勇猛,场外却“少女心”爆棚。跟很多“95后”“00后”女孩一样,她们喜欢养花、养鱼、养乌龟,休息时看动漫、读小说、追《欢乐颂2》。每个人的床上都摆满了蒙奇奇、大黄鸭、粉红豹等,最多的一个人有13个毛绒玩具,床上挤到躺不下人,就把玩具挂墙上。

每周日休息半天,女孩们会集体穿上裙子,去附近的大超市转一圈,每回看见漂亮的头绳就迈不动步,尽管多数时候她们用不上。就像电影里演的,长发是摔跤选手的“软肋”,训练时既不方便又有风险。马教练要求女孩们必须把头发剪短,但她们舍不得,小心翼翼地试探着教练的“底线”,通常被数落一回剪几厘米,再被数落再去剪几厘米。马教练苦笑道,“有人来来回回,一星期去理发店好几次。”

尽管头发被剪得很短,但周末外出时,女孩们还是会用小皮筋扎一排小辫,只有几厘米高,在头顶倔强地挺立着,为了看上去不那么像“葫芦娃”,她们会把小辫一个个连起来,压一压,常常看得马教练哭笑不得,其实女孩们的心思她都懂,因为自己当年也是如此……

4 教练故意疏远外训队员  想要撤掉孩子“心里的拐”

马海艳原本有机会去一所重点大学当体育老师,待遇好、有寒暑假,而且没有比赛压力。但她实在舍不下这些孩子,选择留下来当教练。对她而言,眼下最难的是如何像影片中的“爸爸”那样学着放手。

为了备战全国青年摔跤锦标赛和全国少年摔跤锦标赛。5月14日,马海艳将6名主力队员送到北京,跟随国家队一起集训三个月。离开前,她叮嘱队员:“训练跟住了,千万别受伤,不要太想我”,然后转身走了,一次也没回头。一名队员这样形容离别时的场面,“就像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发现妈妈走了一样,站在原地特想哭!”

这几天,6个孩子轮番给马海艳发微信、发视频,各种撒娇、求安慰。她很想多聊几句却故意狠下心疏远,她想借着这次机会,撤掉孩子们心里的“一根拐”,“以后,路还长着呢,她们必须要学会独自承受压力,适应陌生的环境。”马海艳说。

5 令人唏嘘的现实 并非只是“异国故事”

从教12年,马海艳带出100多个省级比赛冠军,十多个国家级比赛前三名,这些孩子肯吃苦、不服输,后来遍布各个行业,发展得都挺好。但她仍有些遗憾,当年相中过很多“好苗子”,她们宁可辍学打工,也没能来到训练场。

有的孩子其实想来学摔跤,父母也挺支持,但遭到了家中其他长辈的反对,最常见的理由是“女孩练摔跤,以后谁还敢娶?”

“其实女孩学摔跤挺好的,出门不但不用老公保护,关键时刻还能保护老公!”马海艳就有亲身体会。有一回,她和老公半夜下火车,在站前,被一群司机拦住去路,推搡时双方拌了几句嘴,结果他俩被十几个人围住。马海艳把行李摔在地上,出于职业本能,一把将老公拉到身后,剽悍地怒吼:“你们想干啥?”既没亮身份也没动手,马海艳光凭着强大的气场,就吓退了十几个男的……

在电影《摔跤吧!爸爸》里,印度的一些社会现实让人唏嘘不已,事实上,有些桥段并非只是遥远的异国故事。一个月前,摔跤队里一个18岁的女孩,突然被母亲拉回老家订婚了,这个曾拿过冠军的姑娘此后没再回到训练场。而更早之前,一个家长为了把17岁的女儿骗回家相亲,竟然谎称自己住院了。

“这都21世纪了,孩子那么小,咋还会有这种事儿呢!”尽管马教练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多数时候却又无能为力。她把不解和愤怒化为动力,更加努力地训练这些留下来的女孩。

“我希望,除了早早嫁人和进城打工之外,这些乡镇女孩还能有更多的人生选择,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要她们不放弃,我就会一直陪着她们练下去!” 马海艳语气坚定。

周际娜

生活报记者,微信公众号:生活报周际娜工作室(ID:shbzjngzs) 运营者

相关推荐

我们院与《滚滚红尘》

“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想是人世间的错,和前世流传的因果, …

怀念母亲

2019年4月25日是母亲诞辰100周年。2011年母亲仙逝,享年九十三岁。我于2011年年底作诗怀念。不辞劳苦终其生,贤德母亲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