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
通常的交响乐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变奏曲,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中、快板;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快板。四个乐章一气呵成。
听交响乐,要收回浮夸的心态,让自己的灵魂和音乐交融,静静地把每一个音符都在心里跳动,这样的欣赏,去了杂念,静了心思,音乐自然就在身体里慢慢地落了根。
按照不成文的规定,乐章之间是不能鼓掌的,因为此时演奏员还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中,鼓掌,只会破坏乐曲的连续性,干扰演奏员的情绪。
许多初听交响乐的人只凭着一股热情,只要乐队有停顿,就拼命鼓掌,有热情极高者,看到身边的人无动于衷,每每还白眼相对。
我听交响乐也有几个年头了,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哈尔滨音乐厅和大剧院的建立,听的机会越发多了,可是, 最近,我心里就开始作病,每到乐章中间时就暗暗祈祷:此处千万不要有掌声!偏偏不遂人意,每一次都有掌声在音乐厅各个方向响起。
我无意去渲染音乐的高雅,只是想发出一种声音,走近它,就请尊重它。
音乐,是一种语言,它用另一种形式表现出世间的复杂的情感、思想甚至观念,交响乐的高度在于,它的配置复杂,庞大,作曲家用敏锐的触角、微妙的感受和高超的手法,发挥每一个器乐的特性,用和谐的配音描述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的故事、传说、向往甚至幻想。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每一个伟大的作曲家留下的都是名垂千古的巨作,这种语言不同于文学作品之处在于,它给了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它利用无形的传递,渗透在听者身体里的每一个角落,音符在细胞里面翻腾、在身体四周缭绕、在灵魂家园回旋,它带给人们的是欢笑、愉悦、感伤、激动……各种复杂的感情交织着。
有的时候,音乐是伙伴,是朋友,甚至比朋友还贴心,还懂你,它的陪伴能释放你很多的压抑和孤独。
这样的朋友不值得尊重嘛?!
请用最庄重的服饰和步伐走进音乐殿堂,请正襟危坐地面对为你演奏的艺术家们,他们用手指和心传递着宇宙间最独一无二的语言,请不要在演奏中交头接耳、来回走动、吃喝无忌、用带着闪光灯的手机照相,别亵渎了神圣的旋律。
若是没准备好,请先放慢你走近的心情。
今年的5月中旬,中国爱乐乐团在哈尔滨大剧院有两天演出,这是一场非常高水准的交响音乐会,哈尔滨大剧院两个晚上座无虚席。因为节选的是每一部世界名曲的经典乐章,自然就没有掌声纷扰,可是,在我第二天欣赏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年轻女士,带着一个看样子是学龄前的小男孩,孩子听不进去音乐,一直在妈妈怀里吭吭唧唧地说叫着,年轻的母亲用极大地耐心哄着他,静静的剧场里有时只有她们的声音,母亲却浑然不觉,她们一直说到散场。这场音乐会她们母子没享受到,而坐在四周的听众的情绪明显受到了干扰,那个座位的票价是每人2180元!
哈尔滨有着厚重的音乐文化底蕴。 2010年6月22日,联合国授予哈尔滨为世界六大“音乐之都”之一;我们还有世界一流,被誉称为“世界最美九大剧院” 之一 的哈尔滨大剧院;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1908年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奏响了中国大地第一首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哈尔滨绝对是中国的交响乐发源地;我们还有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哈尔滨音乐学院;只是,尚要深思的是,我们有没有一流音乐欣赏水平的市民?!
足不出门,哈尔滨人有多自豪,自从哈尔滨音乐厅和哈尔滨大剧院的矗立,中国和世界一流的演奏乐团、芭蕾舞团、歌唱团、话剧团、戏剧团……接踵而来,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个五彩缤纷的魅力舞台,这么大的格局需要有高度鉴赏水平的听(观)众相呼应,做一个文明和高素质的市民不应是一句空话。
所幸的是,哈尔滨市的领导者们有着高瞻远瞩的目光,几年来一直在普及音乐常识,从哈尔滨交响乐团开展的《市民交响乐》音乐会,由指挥于学峰每一首演奏前的讲解,还有请各方面的专家普及,到至今每周日下午哈师大退休的方智诺教授的《市民音乐讲座》,很多人在义务做着奉献,在默默地推举着城市的文化,可惜的是,主动参与学习提高的市民甚少,偌大的音乐室,只有寥寥无几的几十人坐在那里听课。
从不懂到懂,是一个过程,一个谦虚学习的过程。不会不知不要紧,就怕不懂装懂,那会被人不屑一顾甚至耻笑。
交响乐章之间的掌声不仅仅是“掌声”!
最后传授一招,若是实在不知道如何鼓掌,那就盯住指挥,指挥转过身子致意时,此刻,最需要听众的鼓励。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