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江桥”系列故事之六:命运多舛的17号桥墩

“老江桥”共有19个桥墩,像中流砥柱屹立在滔滔江水之中的巨人,用坚固的墩身擎起万吨钢梁。如细心观察会发现,有18个桥墩是石砌桥墩,唯有第17号桥墩(北侧)是混凝土桥墩。17号桥墩为何成为另类?都是洪水惹得祸。

屹立在滔滔江水中的桥墩(笔者拍摄)

百年前建桥时,松花江哈尔滨段流域水文与现在不同,主流靠近南岸,主航道在2、3孔桥墩间。为方便桥下通航,1号至9号桥墩设计成大桥墩,桥梁跨度为76.8米;桥北岸是浅滩,10号至19号桥墩设计成小桥墩,桥梁跨度33.5米。谁料,1901年、1918年两次洪水后,松花江主流北移,8、9孔桥墩间变成了主航道。因北侧小桥墩御洪能力低,故在历次洪水中险象环生。特别在1932年特大洪水中,17号等小桥墩遭受到灭顶之灾。

命运多舛的17号混凝土桥墩(笔者拍摄)

1932年7月,大雨连降26天,松花江江水暴涨,8月7日南岸决口,北岸一片汪洋,道里、道外部分街道可行船。8月12日,水位达119.72米,上升4.14米,最大流量10.080立方米/秒,汹涌的洪水将大桥北侧16、17、18号桥墩冲歪,9号桥墩迎水面镶面料石脱落、墩内砌石被洪水掏空,凹进深度1—2米。17号桥墩受损最为严的重,向北倾斜66.2厘米。桥北太阳岛侧碉堡被洪水冲倒,至今下落不明。一时,大桥中断行车。

1932年特大洪水中的“老江桥”(资料片)

哈尔滨解放后的1949年,为确保行车安全,哈尔滨铁路局对16、17、18号桥墩周围投以石笼加固。1953年,向主航道的8、9孔桥墩周围抛投大量块石、石笼。1956年8月、1957年9月,松花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17号桥墩再遭重创,危机行车安全。1962年,东北铁路工程局将17号石砌桥墩铲除,在原沉井基础新建钢筋混凝土桥墩,为节约工程造价,没有采取花岗岩料石镶面工艺。现17号桥墩,是“老江桥”所有桥墩中最坚固的一个。

列车通过1998年特大洪水中的大桥(资料片)

1998年8月,松花江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洪水,8月23日,峰值水位达120.89米,最大流量17.400立方米/秒。英雄的哈尔滨人民在人民子弟兵支援下,全力投入到抗洪斗争中,“老江桥”经受住了特大洪水的考验,巍然屹立。

参考资料:《哈尔滨工务段志》、《哈尔滨洪水拾影——1932年》(哈尔滨市方志馆 编著)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