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沃野千里。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1954年,时任铁道兵司令的王震将军到北大荒考察,身为湖南人的王震对一眼望不到边的黑土地赞叹不已。他抓起一把黑土,攥在手心,舍不得放下。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建立国营农场,开垦北大荒。
在王震将军的指挥下,10万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以8字开头的农场在完达山下、兴凯湖畔如繁星般布列开来。有人评价,这是堪与苏联开发西伯利亚和美国开发西部相提并论的世界三大移民开发之一。
10年后,数十万知青唱着“兵团战士胸有朝阳”来到三江平原,加入农垦大军。他们在黑土地上抛洒汗水,奉献青春,度过如火如荼的年月。我在瑷珲知青博物馆看到,一面面突出的外墙被刷成红色,设计者独具匠心,以此来唤起人们对那个激情迸发年代的回忆。
在兴凯湖畔的当壁镇,有一座建于1993年的“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广场上立有“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周边由五色土和花岗岩浮雕包围。碑文这样开头:“亘古荒原,渺无人迹,荆棘丛生,走兽之栖。”短短16个字,将北大荒的本来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
正是这种荒芜,给农牧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在农垦人 “胼手胝足、斗地战天”的努力下,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日的北大仓,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记得我刚上大学时,听班里一位上海来的知青说,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修理地球”。调侃中带着心酸,个中辛苦,谁人知晓?
农垦人的功绩不应被忘记。东北人有句话:“大米饭,二人转,给个县长都不换。”这里说的大米是本地米,也就是东北大米。这些米多数产在三江平原,出自农垦人之手。
俗话说:“南稻北麦,南船北马”,南方人多种稻米,北方人多种小麦。但到了三江平原,这个经济地理学上的规律就发生了变化。司机老张是本地人,他说告诉我,三江平原不缺水,有利稻米生长。相对小麦而言,水稻产量高,所以人们愿意种水稻。
对地道的东北人来说,吃米必须吃本地米。东北大米的特点是一年一季,看上去亮晶晶,吃起来香喷喷。东北人不喜欢吃南方大米,原因是南方的稻米一年两季甚至三季,吃起来没有味道。
广场上有一座“五色土”,由褐色、红色、白色、黑色和黄色土壤组成,象征王震将军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5个地方。褐色代表湖南,红色代表海南,白色代表新疆,黑色代表北大荒,黄色代表陕北。同时,五色土也蕴意着屯垦戍边人来自五湖四海。
展厅内有一幅画面,一位老太太指着一张纸币说:“一元人民币人物原型是我。”原来,这位老太太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1962年4月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一元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就是她。
梁军出生在黑龙江省明水县,1948年,她作为唯一一名女性,参加了省里在北安县举办的拖拉机训练班。两年后,梁军成为女子拖拉机队队长。1959年11月,首批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运抵黑龙江。梁军按捺不住激动,跳上一台拖拉机,油门一踩,跑了起来。在场记者及时抢拍,留下一个珍贵的镜头。
2003年6月的一个傍晚,央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助手打来电话:“梁军阿姨,我们向人民银行查询了,他们说,一元钱上的女拖拉机手就是您,请您到北京来做一期节目。”当年7月,由梁军参与录制的《小崔说事·钱啊,钱》在央视播出,女拖拉机手和一元钱的故事在全国传播开来。
三江平原,稻浪翻滚,田野金黄
屯垦戍边,古已有之。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武帝就开始在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1995年,考古学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尼雅遗址出土了一块织锦,上面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据考证,这块织锦就来自在此戍边开荒的中原军队。我在该遗址附近的和田见过这几个字的展示,由此得知了这段历史。汉朝以后,历代都把屯田作为经营西域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兵团这一特殊形式。成立最早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随后是黑龙江和云南等生产建设兵团。这些屯垦戍边人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对边疆开发、建设和稳固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局势的变化,兵团建制后来被撤销或者改制。新疆地区由于情况特殊,兵团撤销后不久又重新恢复。我去过6次新疆,明显感到兵团在当地地位的特殊和重要。
我在边疆地区行走有一个感觉,这就是边疆的稳固与否与边疆地区是否繁荣有关,而屯垦戍边则是繁荣边疆的一个重要举措。一个典型教训是,满族入关后,为保住“龙兴之地”,修建“柳条边”,阻止汉人出关,结果造成东北地区社会经济萧条,后院空虚。俄国人一次次乘虚而入,清政府直到后期才意识到这一点,但为时已晚。
选自作者游记《一路向北》(人民交通出版社),略有修订。文中照片均为作者实地拍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