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往事(三):梦里雪乡 || 《一路向北》连载

由牡丹江市区前往双峰林场只有一条路,与牡丹江支流海浪河相伴而行。夜里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雪,从车窗望出去,银装素裹,远山近树一片洁白。

双峰林场实际上是一个小山村,不到100户人家,300余口人。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村庄几乎与世隔绝,村里人去往最近的大城市牡丹江,坐汽车要走上大半天。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外边人也很少造访这里。兵荒马乱年代,这里是土匪出没的地方,小说《林海雪原》的故事发生地就在这一带。

2008年,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播出让人们知道,在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有一个由冰雪组成的童话世界,并知道了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中国雪乡。

雪乡位处张广才岭深处,山高林密,来自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与来自日本海的暖湿气流在此交汇,降雨量充沛。再加上1200米的海拔,由此形成一个独特的小气候。一进入10月份,这里就开始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一直下到来年4月份。

晶莹剔透的树挂

雪乡的雪大,最厚的地方超过2米,一不小心整个人都会陷进去,需要有人往外拉才能出来;雪乡的雪黏,落在地上随物具形,形成一个个“雪蘑菇”,仿若精雕细琢而成。

村民为了营造雪雕环境,有意在房前屋后扎起几道栅栏、摆放一些圆木。于是,这些雪蘑菇就有了千姿百态的形状。只要花上二三十块“门票”钱,就可以进入院内,尽情拍照。如果你想接接地气,住在这里,门票自然就可以免掉。
去雪乡,千万不要忘了把自己“打包”好,羽绒服、棉鞋、棉帽、围脖、口罩、手套,一样都不能少。一旦走出房门,寒气袭人,呵气成霜,几分钟内,须眉皆白。走路更要留神,脚下嘎吱嘎吱的声响悦耳动听,可冰雪不留情,稍不留神,就会来个“仰八叉”,搞得你哭笑不得。

“驾,驾!”一位村民赶着狗拉爬犁一溜烟跑了过来,爬犁上装满烧火用的木柈子。狗儿撒开四蹄,尽情在雪地上奔跑,身后扬起阵阵雪雾。村民用狗拉爬犁充当运输工具,也用狗拉爬犁做生意。这不,村口处,几位游客正在与村民讨价还价,想过过“雪地宝马”的瘾。

北国的冰雪,有寒冷,也有温馨,看看村民院门口挂的灯笼就知道啦。夜幕降临,写有“好日子”三个字的大红灯笼一个个亮了起来,在白雪映衬下显得格外透亮。寒冷的冬天有了暖意,即将到来的年关有了喜气,足以产生让人进去做客的欲望。清晨,曙光微露,家家户户屋顶上冒起了炊烟,静谧中透出几分浪漫。

房舍寂寥,雪落无声。如果赶上夜里下大雪,可要当心早上起来推不开门。东北人有句话:“吃水用麻袋,开门用脚踹,男女同穿戴,五方六月吃干菜。”这“开门用脚踹”便是指的夜里下雪,早上起来推不开房门时采取的办法。待费好大力气把门打开一条缝,人挤出去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扫雪。小孩子们则趁这个机会堆雪人、打雪仗。一旦有人被雪球击中头部,就会引来一阵欢笑。

到雪乡,千万别忘了要住住火炕。雪乡有宾馆,但如果你住进农家院,就能体验到躺在火炕上被“烙饼”的滋味。我从小在林区长大,17岁以前一直睡家里的小火炕。上山下乡期间,睡青年点的大火炕。再后来进了城,与火炕渐行渐远。如今来到雪乡,住进农家院,睡在暖烘烘的火炕上,儿时的记忆又出现在眼前。

东北有句土话:“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道尽了东北人的满足感。火炕多用土坯垒成,由炕洞和炕面组成,屋外连着一个灶坑。灶坑上面架一口铁锅,做饭烧火时,烟气通过炕洞转一圈,然后通过烟囱排出屋外。烟气流通的过程就是炕面加热的过程。火炕上面铺有用高粱秸秆或者芦苇编制的草席,当地人称炕席。土坯具有受热均匀、散热慢的特点,人躺在炕面上,身子底下始终是热乎乎的,不用担心夜里被冻醒。

南方人不知炕为何物,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烧炕更是门学问,要先在灶坑内放入容易着的柴火,比如麦秸、豆杆儿、松木条,待火势起来后,再续入粗硬一点的柴火。

作家聂绀弩初到北大荒时,不明就里,有一天烧炕,点火用的是湿草,横竖点不着火。情急之下,他把草拿到外边,试图点着后再送入灶坑,没想到点着火后,火势蔓延,将茅屋和行李统统烧光。我有一位大学同学,来自上海,他刚到农场时,把行李扔到坑上,问老乡:“我们睡哪啊?”时间一长,他体会到火坑是好东西,回到城里睡冷冰冰的硬板床倒觉得不舒服了。

躺在热烘烘的火炕上,酣睡梦游,任凭屋外“大烟泡”肆虐,神仙不过如此。如果你有腰酸背疼的毛病,不妨到火炕上烙一会儿,保你浑身舒坦,倦意全无。听老辈人说,睡火炕的人从来不得关节炎病,此话让人信服。

火炕还有孵小鸡的功能。村里人习惯把鸡蛋放到炕头上,用棉被捂严实,这样十几天就能孵出小鸡来,比老母鸡亲自孵化还要快。

炕头是尊贵之地,平时要让给老人住。如果家里来了贵客,主人会先请客人脱鞋上炕,盘腿坐在炕头上“暖和暖和”。“这雪看样得下到后半夜……”主人一边为客人卷旱烟,一边陪客人唠嗑。如今有了暖气,火炕已不多见。记得我上次见到火炕在呼兰的萧红故居,尽管那是一个展示。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山里人喜欢吃杀猪菜。过去日子穷,小孩子就盼着过年,因为过年要杀猪。大块的五花肉放进锅里,待炖到七八分熟时,放入切细的酸菜和灌好的血肠,越炖越有滋味,馋得小孩子哈喇子都流出来了。满满一大盆杀猪菜端上桌来,香喷喷、热乎乎。大人笑眯眯地不说话,先夹给小孩几块解解馋,然后坐到炕头上,热上一壶小烧,有滋有味地品尝。

得莫利炖鱼,黑龙江特色美食, 油汪汪,香喷喷

如果说雪乡只有物质享受,那就错了,还有精神产品等着你欣赏。1000多年前,现如今的牡丹江地区是由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属地。渤海国存世200余年,创造了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文化。在雪乡的一家店铺,我看到一位女孩,身着传统满族服装,正在刺绣。中国的刺绣技术悉数在江南,东北何来此艺?一问才知道,这叫渤海靺鞨绣,是渤海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门刺绣技艺。

渤海国深受大唐文化影响,很早就开始养蚕制丝。不同的是,南方制丝用的是桑树蚕,东北制丝用的是柞树蚕。渤海靺鞨绣在技艺上吸收了四大名绣的温婉细腻手法,同时融入了北方粗犷豪放的特点。有一幅反映雪乡人家的刺绣画,画面上,落雪的原野、房屋、木栅栏、大红灯笼,皆栩栩如生。

2015年2月,“渤海靺鞨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揭牌仪式上,一幅幅色彩瑰丽、大气磅礴的渤海靺鞨绣作品让现场的观众赞叹不已,也让人们认识了这项起源于黑土地的古老技艺。

选自作者游记《一路向北》(人民交通出版社),略有修订。文中照片均为作者实地拍摄。

刘文军

网名“好望角”。生于小兴安岭林区,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徒步网理事、国际古道网理事、中东铁路历史研究学会会员、大话哈尔滨网站专栏作家。出版游记《边缘旅行》(入选“2016年十大旅游图书”)《西域游历》《一路向北》《丝路漫记》。联系方式:QQ2677018332。

相关推荐

嫩江两岸(二):督军署

  齐齐哈尔卜奎大街与中华路交汇处,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物,这就是黑龙江督军署旧址。督军,相当于现在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