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往事(四):闯关东,一条移民之路 || 《一路向北》连载

2008年,元旦刚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一个过去少有人关注的题材进入人们的视野。

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也就是东北地区。清代以前,东北的人口主要是满族。1644年,顺治帝自盛京(今沈阳)起驾,迁都北京,八旗倾巢出动,随其入关。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荒城废堡,败瓦颓垣”。东北大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看着祖地一天天荒芜,清朝皇帝寝食不安。1653年,清政府出台《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鼓励关内人口出关开垦。政策规定:凡能够招募到一定数量的移民,就可以做官,“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从这个时候起,东北地区出现了汉族人的身影。

敢于闯关东的人都是有胆量的。在中原人的眼里,关东是“极边寒苦”之地,是一个风雪肆虐、虎狼横行、土匪出没的地方。不过,先闯者回来后也会说,东北“那嘎哒”地多人少,有黄金、人参、貂皮,发财机会多。在他们的怂恿下,众多饱受战乱和灾害之苦的中原百姓,抱着闯一闯的心理,陆续来到东北。

一只趴卧在草丛中的东北虎

这种搬迁往往是“连锅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子集体搬迁,集体定居。今天在东北,仍然可以发现很多以家族命名的村子,如刘家庄、王家沟、李家窑,等等。有些移民懒得起名,干脆就用老家村庄的名字来称呼他们的新家园,如高密村、平度村等。

随着流民的涌入,东北地区的人参、东珠、皮毛被一车车运到关内,满族的传统习俗遭到破坏,民族矛盾加深。康熙皇帝对此忧心如焚:长此以往,必将龙脉不保。1668年,清政府发布《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同时,修筑柳条边,防止关内汉人迁往关外。

满族人入关前,为防范明朝军队侵袭,曾用柳条和夯土修筑了一条900里长的边墙,起点在开原的威远堡,南至丹东的凤城,再折向西南,至山海关。新修的柳条边长690里,起点也在威远堡,沿东北走向至今吉林市的北法特。柳条边培土为堤,堤上每隔5尺种3棵柳树,树间用绳子连接,堤外挖深宽各8尺的壕沟。边墙设21个边门,由士兵把守,如果谁想进入,必须持有官府发的通行证。这相当于将整个东北地区封闭起来。

这一封就是200年。令清政府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政策被俄国人钻了空子,大片领土被蚕食。而关内则连年灾荒,人口暴涨。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清政府被迫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最先开放的是黑龙江呼兰河平原,次年又开放了吉林的西北草原。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更进一步,不仅颁布了放荒、免税、补助等移民奖励规定,还宣布,在东北地区满汉同等待遇。19世纪末,中东铁路开始修筑,相传俄国计划每年向中国东北移民60万,这更让老佛爷慌了手脚。与其让给外人,不如自己抢占先机。到1904年,东北三省全面开禁。

民国时期,移民垦荒受到鼓励。1914年,民国政府颁布《国有荒地承垦条例》。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执政东北时,为对抗日本人的移民垦殖计划,制定了更加积极的移民政策,出关人数与日俱增。

一位农妇在自家院门前晾晒刚刚采回的野果

《黑龙江晨报》记者张樹曾采访过多位闯关东老人。有一位叫王友廉的大娘,老家在河北乐亭,1948年随大人坐胶皮轱辘马车,然后换乘火车,被熙攘的人流裹挟着,几经辗转,来到哈尔滨。她在道外十六道街姨妈家落脚后,先是卖烧饼,后成为售货员。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东北有很多。

专家考证,闯关东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陆路,一条是水路。陆路,又称西路,山东移民多沿渤海湾和辽西走廊而行,河北和河南的移民多走古北口和喜峰口,从柳条边的威远堡门(今辽宁开原)、法库门(今辽宁法库县)进入东北。陆路靠的是自己的双脚,推着小车,挑着担子,跋山涉水,一路蹒跚而行。

水路,又称东路,有四条:青岛-大连、烟台-营口、天津-营口、烟台-海参崴。水路,靠的是渔船、舢板,随船老大在茫茫的海面上飘荡,前途未卜,生死难料。传统上,移民多走水路,随着20世纪初一条条铁路的开通,移民多换乘火车,由山海关进入东北。

专家统计,满族入关前,东北地区的人口为110多万,入关时带走90多万,留下20多万。而到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的人口已超过3000万,外来人口成为社会的主流。

闯关东给东北地区带来的变化怎么说都不为过。随着山东、河北、河南人的涌入,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进入蛮荒的东北,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的观念和习俗。东北地区最早信奉的是萨满教,随着中原人口的涌入,人们的信仰开始多元化,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遍地生根。二人转的曲调里夹杂了河南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山东柳琴等音乐元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虎头关帝庙

我上小学时,班里有很多“小山东”,他们说话的口音和生活习惯都有明显的山东人特点,他们的父辈都是闯关东来到东北的。改革开放后,山东半岛依靠沿海优势,经济发展迅速,东北三省相形见绌,很多当年闯关东的后代又开始寻根返乡,返回故土。这是当年的闯关东者们想不到的。

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闯关东。我在山西参观过以走西口为主题的杀虎口博物馆,但一直没见到关于闯关东和下南洋的博物馆,实在遗憾。

选自作者游记《一路向北》(人民交通出版社),略有修订。文中照片均为作者实地拍摄。

刘文军

网名“好望角”。生于小兴安岭林区,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徒步网理事、国际古道网理事、中东铁路历史研究学会会员、大话哈尔滨网站专栏作家。出版游记《边缘旅行》(入选“2016年十大旅游图书”)《西域游历》《一路向北》《丝路漫记》。联系方式:QQ2677018332。

相关推荐

嫩江两岸(二):督军署

  齐齐哈尔卜奎大街与中华路交汇处,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物,这就是黑龙江督军署旧址。督军,相当于现在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