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间的文明(三):一条通往长安的朝贡之路

作为属国,渤海国有向唐朝纳贡的义务,由此产生了一条由东北边疆通往内地长安的朝贡之路。

据《渤海国记下篇•朝贡中国》载:“渤海在唐营州之东二千里,自国都忽汗州西至长安,史言八千里。而遥遣使如中国,有朝贡、谢恩、祈请、贺正、进奉、端午诸名。贡道:陆行,渡辽入幽州境;水行,渡海入青州境。”

这段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渤海国距离长安八千里,遣使的目的包括朝贡等,朝贡的方式有陆行和水行两种方式。
陆行的道路称营州陆路贡道,具体线路为:上京龙泉府(忽汗城)-敖东(敦化)-营州(今辽宁朝阳)-山海关-幽州-开封-长安;水行的道路称登州海路贡道,具体线路为:上京龙泉府(忽汗城)-敖东(敦化)-和龙-临江-旅顺口-登州(青州境内,今蓬莱)-开封-长安。

渤海使臣多选择海路。这是因为,陆路(营州道)屡遭战争破坏,交通受阻,且常有贼人强盗出没。走海路不仅线路距离短,而且运输费用低,可以避开强盗出没之地。“于是朝贡之使,舍长岭之陆路,而出于鸭绿之水路。”

当然,走海路危险也很多。渤海湾风大浪急,一千多年前的造船航海技术很难应付,有时在海上要漂泊数月之久,船翻人亡现象时有发生。好在那个年代海盗还未兴起,不必担心人为灾难。

渤海国的朝贡者多选择冬、春两季出发,次年夏季返回。据载,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一只渤海国船队五月出发,至八月才抵达登州,行程两月有余。

唐朝政府在青州境内的登州(蓬莱)设有“渤海馆”,专管内地同渤海地区的商务事宜。登州是渤海国与内地商品交换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常年停泊着渤海的“交关船”。青州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很有名,听我父亲说,我祖上就是青州府人,清朝时期随“闯关东”浪潮到了黑龙江。如今的青州市还能找到刘家庄这个地方。

渤海国贡道从东北平原出发,经华北平原,最后到达关中平原,全程近8000里。山水迢递,路途漫漫,即使是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开车走国道和高速公路,也要费好大一番周折,更不要说1000多年前。

渤海国向唐朝进贡的东北特产种类繁多,包括皮毛、马匹、海东青、鱼干、人参、牛黄、松子、木耳、蜂蜜、珍珠、玛瑙等等。唐朝的赏赐品主要是江南和中原生产的丝绸服装、袍服冠带、药材、金银器皿,以及典籍图书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类丝绸织品。

宁安郊外的一处木耳养殖园

史料记载,渤海国共向唐朝朝贡132次,其后还向后梁和后唐朝贡11次。唐朝对前来朝贡的使臣采取赏大于贡的政策,不让渤海人吃亏。在给予物质恩赏的同时,还加授官职,并允许他们从事民间贸易,以物易物,从中获利。这些都是诱惑渤海国人在贡道上往来奔波的重要原因。

对后世来说,他们的奔波意义重大。他们用双脚踩出了一条早期的东北亚丝绸之路,正是这条道路把遥远的东北边疆和与内地长安连接在了一起。

选自作者游记《一路向北》(人民交通出版社),略有修订。文中照片均为作者实地拍摄。

刘文军

网名“好望角”。生于小兴安岭林区,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徒步网理事、国际古道网理事、中东铁路历史研究学会会员、大话哈尔滨网站专栏作家。出版游记《边缘旅行》(入选“2016年十大旅游图书”)《西域游历》《一路向北》《丝路漫记》。联系方式:QQ2677018332。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