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两岸(三):神武将军天上来

 

“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80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中,如此称颂马占山。

马占山何许人也?说起马占山,就要说江桥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下,张学良的东北军一退再退。日本军队很快占领了辽宁和吉林,随后长驱北上,进逼黑龙江。在全国人民的一片指责声中,远在天津的张学良不得不有所表示:任命瑷珲驻军首领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代理省主席,兼军事总指挥,即刻南下,阻击日军。

当时,黑龙江的省会在齐齐哈尔,日军要想占领这个城市,必须走平(四平)齐(齐齐哈尔)铁路,跨过嫩江,向北推进。这样,架在嫩江上的那座铁路桥就成了双方必争之地,也是决定命运之地。

马占山将部队按纵深布防在齐齐哈尔、昂昂溪和泰来一线,设重兵死守江桥。11月4日,日军以满铁守备队伪军为先锋,向江桥阵地发动进攻,被马占山部击退。11月6日,日军在优势炮火、飞机和坦克掩护下,以主力第2师团投入作战。马占山亲赴前线指挥,双方形成拉锯战,嫩江两岸陷入一片火海。其后,日军又调集朝鲜驻屯军增援,加强攻势。江桥岌岌可危。

11月的松嫩平原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日军装备精良,补给充足,马占山的部队为临时拼凑,仓促上阵。从兵力上看,日军投入精锐部队3万人,马占山部只有3个旅,人数不及日军一半。抵抗期间,马占山一再求救,但未获驻防锦州一带东北军的实质性援助。在敌强我弱、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嫩江大桥最终失守。马占山部队节节撤退,省城齐齐哈尔随即失陷。

抵抗期间,马占山通电全国,表达前线将士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占山守土有责,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寸尺之地,沦于异族,惟有本我初衷,誓与周旋,始终坚持,绝不屈让。”马占山的爱国义举激发了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情,国内报纸均以大字标题报道。各地民众组织慰问团、后援会,捐钱捐物,支援黑龙江抗战。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组织“援马抗日团”。

在江桥抗战纪念馆展厅内,我看到一则老上海的“马占山将军牌”香烟广告,发黄的纸页上写着:“每箱提慰劳金国币十元”,落款为“上海福昌烟草公司”。该香烟上市后,上海人争先购买,一时间供不应求。一些不吸烟的人也买上几包,为的是支持抗战。

江桥抗战失利后,马占山率部众几经周折,退往海伦、黑河一带,组织东北救国抗日联军,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率主力退入苏联境内。其余大部加入东北抗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寇周旋于白山黑水之间。

马占山辗转回国后,继续从事抗日活动。“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利用在原东北军中的老关系,积极斡旋。解放战争后期,他联系邓宝珊,做傅作义的工作,推动北平和平解放。1950年6月,毛泽东让秘书给寓居北京的马占山打电话,邀请他出席政协一届二次会议。由于疾病缠身,马占山未能赴会,当年病逝。

马占山系绿林行伍出身,在家园故土遭受外辱之际,他临危受命,奋起抗击,源于他的民众气节,也源于他身上的个人品质。东北人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对手握兵权的人物来说,这种性格的人做出的决定足以影响战局,甚至影响历史。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张学良为对得起家乡父老兄弟,先是出人意料地扣押蒋介石,逼其抗日。后又不顾个人安危,执意陪其返回南京,导致后半生身陷囹圄。

我在小兴安岭林区长大,对东北人的讲义气性格深有体会。分析起来,这个性格主要是和历史上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有关,在千里荒原、天寒地冻、虎狼出没的恶劣环境下,人们需要抱团互助,才能渡过难关,生存下去。东北历来为流放之地,落难者多为仗义执言之人,随着他们的到来,塞外荒野的空气中又多了一分豪爽之气。

乌云袭来,天色转阴。驱车来到嫩江岸边,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新建的铁桥,当年发生激战的哈尔葛江桥早已不复存在。原木桥的桥头处,有一道围起来的铁栏杆,内立一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面写着:

1931年11月4日,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有组织有规模武装抗日的第一场战役,揭开了中华民族武装抗日战争的序幕。

风渐起,雨渐至。略显浑黄的嫩江水哗哗流淌,岸边杂草荒芜,昔日的硝烟痕迹难觅踪影,只有岸上的那座残破的碉堡在昭示着这块土地曾经有过的沧桑。一位身披雨衣的渔民稳坐在一艘破旧的铁皮船上,手持钓杆,神情专注,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造访者视而不见。

他是不是也知道80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呢?

选自作者游记《一路向北》(人民交通出版社),文中照片均为作者实地拍摄。

刘文军

网名“好望角”。生于小兴安岭林区,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徒步网理事、国际古道网理事、中东铁路历史研究学会会员、大话哈尔滨网站专栏作家。出版游记《边缘旅行》(入选“2016年十大旅游图书”)《西域游历》《一路向北》《丝路漫记》。联系方式:QQ2677018332。

相关推荐

嫩江两岸(二):督军署

  齐齐哈尔卜奎大街与中华路交汇处,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物,这就是黑龙江督军署旧址。督军,相当于现在 …

1 条评论

  1. 感受学习的力量!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